精準扶貧要體現在對市場的“精準”把握上


【輿情回放】近年來,扶貧項目產業化已成為不少扶貧干部的共識。但由于未摸清市場規律,導致一些地方扶貧產業趨同嚴重,一些農產品、畜產品價格出現波浪式變化,有的甚至嚴重滯銷、爛在地里,貧困戶損失慘重。
【網絡輿情】
@新疆青年網:基層政府要因地制宜找準時間,根據市場需求帶動發展,切忌盲目效仿,避免趨同產業,在精準扶貧上仔細“號準脈”,方可“對癥下藥”,只有堅持這樣,脫貧致富奔小康才指日可待。
@中國網:在沖動政績觀指引下,加上缺乏正確的研判,過于追求粗放式大面積種植,又豈能不陷入滯銷的怪圈?看似偶然的現象中,卻包含著必然的因素,有關部門和個人應該好好反思一下。
【決策點睛】對地方精準扶貧的工作成效,也要進行精準評價和考核。因此,要通過細化考核體系,嚴肅賞罰問責,把脫貧實績和地方官員的官帽掛鉤,迫使他們真正對本地民眾和貧困戶負責。或醫療技術的網絡推廣平臺,搜索引擎承擔了公共媒體的社會功能,能否因此就放棄自己的社會責任?那些被用戶寄托以生命希望的企業,尤需謹守責任。互聯網企業如此,其他企業也是如此,醫院更是如此。
【網絡輿情】
@每日經濟新聞:公立醫院的科室外包,百度搜索排名,以及部分民營醫療機構的欺詐,被一個產業鏈條聯結在了一起。關鍵在于,公立醫院科室承包已經整頓過幾次,百度已經爆發過血友病吧事件,為什么整頓未能取得太大成效?
@京華時報 : 制度上,我們是亡羊不補牢,對于醫療欺詐行政處罰的金額過低,刑事責任往往又難以追究,在這個利益共同體中,被金錢綁架的還有什么樣的機構、什么樣的群體,能夠導致對莆田問題網開一面。
@現代快報:我們不能指望利益鏈條上的那些人良心發現,唯有痛下決心,斬斷利益鏈條,還我們一個干凈的尋醫看病之所。
【決策點睛】 10年前,新華社《瞭望東方》雜志,就曾發表過《誰在掌控中國民營醫院?》《莆田系民營醫院:洗不清的原罪?》兩篇深度報道;這些年來,關于莆田系的各種揭露與控訴,早已遍布網絡,但是,莆田系反而越漂越白。這表明,若監管跟不上,就會出現草菅人命的混亂局面。魏則西事件是我國醫療監管體系存在問題的一次集中爆發,也是一次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