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珂,溫 雅,晉忠慧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
100例腦血管病并發心電圖改變的觀察和護理
李艷珂,溫雅,晉忠慧
漯河醫學高等??茖W校第二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
目的:觀察腦血管病并發心電圖改變患者的臨床情況,同時探究對癥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對我院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間接收的100例腦血管病并發心電圖改變患者進行觀察,同時對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進行對癥護理,觀察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95.0%明顯高于對照組72.5%,兩組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腦血管病發心電圖改變患者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應該對其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同時進行對癥護理,提高患者護理有效率,因而值得臨床借鑒。
腦血管?。徊l心電圖改變;護理效果
腦血管疾病在臨床中較為常見,病發后對于患者身體健康會產生較大程度的影響,因此需要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而經治療患者容易并發多種并發癥狀的發生,其中心電圖改變在臨床中就較為多見,此時同時需要對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護理,幫助患者改善臨床情況,同時得到較好的恢復。本次我們對我院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間接收的100例腦血管病并發心電圖改變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進行對癥護理,旨在改善患者臨床情況,同時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現將詳細情況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間接收的100例腦血管病并發心電圖改變患者進行觀察,按照隨機序號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100例患者中不包括患有嚴重肝腎疾病或精神病等可能對本次研究產生影響的疾病患者,100例患者均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100例患者家屬均同意參加本次研究并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中男38例、女12例,年齡62.5-76.5歲,平均年齡68.35±2.13歲。觀察組中男39例、女11例,年齡62.0-75.5歲,平均年齡67.25±3.12歲;將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未發現明顯差異,P>0.05,因而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100例患者的臨床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即按照醫囑對患者情況進行觀察,同時及時進行記錄;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對癥護理,(1)嚴密觀察:由于腦血管疾病發生的患者多數年齡較大,所以其身體功能會伴隨出現下降的情況,患者的大腦長期處于缺血缺氧的狀態,因此多數患者的各項反應多會比較遲鈍,我們在護理的過程中應該及時對患者進行判斷,而非根據患者口述進行定奪,必要時將患者情況及時報告給主治醫生,便于及時進行分析和干預;(2)心電監測:在進行護理前,需要對心電圖的基本特征進行分析,同時了解患者心電圖的反應情況,即患者的ST段是否正常[1];并且對其變化情況進行詳細的記錄,異常情況發生后及時向主治醫生進行報告,便于及時進行干預;(3)靜脈通路的護理:多數患者常常會出現水電解質失衡的現象,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我們要對患者輸入輸出量進行觀察,必要時對患者進行水電解質糾正,改善患者微循環,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4)臥床護理:由于腦血管疾病的病情變化往往較大,因此需要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告知患者應該盡量臥床休息,減少過多的室外活動等,防止出現栓塞等情況,影響患者恢復。后觀察兩組效果。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進行觀察,即經過護理患者的心律失常等癥狀基本消失,臨床恢復良好定為顯效;經過護理患者心律失常等癥狀有所改善,但尚未完全恢復,定為有效;經護理患者臨床情況較護理前基本未出現明顯改善定為無效[2];護理總有效率等于顯效例數加有效例數除以總例數,將所得數據再乘以100%即可;將兩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實驗數據分析,用x2檢驗計數資料,檢驗后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護理,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95.0%明顯高于對照組72.5%,兩組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腦血管疾病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同時患者年齡多以老年人為主,臨床常見的癥狀就是患者出現頭暈、肢體障礙、意識不清等,患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和干預,很有可能會對生命安全產生威脅。目前臨床對于患者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常常需要伴隨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從而幫助患者改善臨床情況,輔助提高治療的效果。
本次我們對我院接收的100例腦血管病并發心電圖改變患者進行觀察,同時對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進行對癥護理,從結果中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95.0%明顯高于對照組72.5%,兩組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因為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我們觀察,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患者的細胞內部機制存在密切關系,患者的腦部細胞或控制系統會從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壞,從而影響患者的部分正常身體功能,我們在護理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聆聽患者的主訴,同時需要結合客觀事實分析患者的情況,因為多數患者的意識在病癥發生后會從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此時如果不進行及時護理觀察,很有可能會嚴重影響患者恢復,而觀察組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及時將患者的異常情況報告給主治醫生,便于采取有效的干預方法,幫助患者恢復;同時患者如果有出血等情況發生,會嚴重影響機體功能,因此我們建議患者減少活動,進行臥床休息,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從而提高護理的效果。
綜上所述,腦血管病發心電圖改變患者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應該對其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同時進行對癥護理,提高患者護理有效率,因而值得臨床借鑒。
[1]秦喜鳳.急性腦血管病的觀察與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5):377-378.
[2]彭濤.重癥腦血管病患者應用循證護理模式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療,2013,(17):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