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佳偉
遼寧大學法學院
民商法連帶責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段佳偉
遼寧大學法學院
連帶責任這一法律規范制度是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主要表現在債務糾紛中所產生的共同侵權責任,是一種以最保護債權人為最終目的的法律權利規范。連帶責任是我國民商法中極其重要的環節。盡管連帶責任在民商法的許多領域中都具有相關的明文規定,然而我國卻依然沒有一部對其進行全面反應的法律條文,并且,理論方面對這種連帶責任所做的相關研究也非常少。本文在分析民商法概念的基礎上,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結合實例提出了相關對策。
民商法;連帶責任;侵權責任
我國民商法中有多種多樣的法律條文,但是沒有一部法律或者條文對連帶責任做出了細致的劃分,連帶責任這一概念廣泛地分布在民商法各個領域中。連帶責任制度的出現可更好的防止債務人之間合謀推諉彼此的法律責任。現階段,盡管連帶責任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實施過程中仍然遇到了諸多的問題。本文對民商法連帶責任進行全面的分析,探討了民商法連帶責任中所存在的問題,然后基于這些問題進行相關的對策研究。
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下,連帶責任使用的范圍也不斷地擴大,其基本概念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連帶責任制度主要是對連帶責任人進行了確定和規定。根據當代社會民商法的規定,連帶責任是指兩個及以上連帶責任人互相之間掌握對方的存在,而在具體的活動中隨機的兩個及以上主體出現擔保或者讓的情況。民商法在此基礎上對多個連帶責任人的連帶責任做出了以下規定:因同一原因造成的連帶責任人權益損失,其中產生多個責任。在責任不清時,連帶責任人需要承擔民事上所規定的責任,同時還要承擔所有的責任。并且規定,只要有任一連帶責任人承擔所有責任,則所有債務所依附的責任均消失。
民商法中連帶責任主體涉及范圍很廣,包括了個人、合伙組織、企業法人,以及國家機關等,其連帶責任包括了共同侵權、共同危險行為與共同責任。連帶責任的特殊意義就在于可對經濟利益維護與風險評估項目中的債務人獲得明顯保障。對民商法中連帶責任的特征進行歸納,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連帶責任人應在兩個及以上,在社會活動中出現利益缺損和糾紛后,任一主體都必須承擔起全部的外部責任;第二,對于外部責任連帶責任人承擔并不具有上訴爭辯的權利,表明連帶責任具有強制性;第三,連帶責任的適用是基于一定法律法規、合同條款的,不能混淆法律體系中不同連帶責任制度規定,同時連帶責任人的連帶責任也不能模糊化。
(一)對債權人的責任未做出明確的劃分
在實際社會活動中,盡管各個債務人之間都存在連帶責任,但其由于實際糾紛中多犯的過失并不相同,因此所要承擔的責任也存在著差別。以真實案件為例,李先生將私家車借給公司同事劉先生外出旅游,但劉先生在借車過程中發生酒后駕車造成一名行人陳小姐嚴重受傷,劉先生被陳小姐告上法庭,根據連帶責任規定,車主李先生同時被列為被告,由于劉先生無力承擔巨額的醫藥費,因此由李先生全額償還。這種情況下,李先生所犯過失僅為借出車輛,但需要承擔與過錯方劉先生相同的責任。本案例中,因債務人之間的過失程度并不相同,本應承擔的責任也是有差異的,若李先生在明知劉先生酒后借出車輛,則其要承擔的責任也就更大,但其對劉先生酒后駕車并不知情,因此承擔的責任也就較少。由此可見,實際操作過程中,當前連帶責任很難對各個債務人需要承擔的過失比例做出區分,對債權人的責任并未做出明確的劃分。
(二)民商法和實體法之間缺乏緊密的聯系
民商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應與其他法律相輔相成,與其他法律一起對我國的法律環境起到規范作用。而在民商法的實際應用中,因不同法律規則的變化,使得連帶責任在實體法中的應用發生變化,這導致了民商法、實體法中連帶責任的規定并不相同,使得實體法中連帶責任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和切實地實施。在這種情況下均按照實體法規定認定連帶責任,而這與民商法關于連帶責任的規定沖突。
(三)連帶責任是訴訟時效并未做出明確的規定
在法律規定中,一般案件的疏松時效為2年,即根據主債務達到履行期時開始計算,時間為2年。但《擔保法》對債務訴訟時效做出的規定則是:主債務達到履行期6個月之內,而并未對連帶責任是訴訟時效做出明確的規定。
(四)債權人對共同連帶責任人訴訟選擇的問題
在連帶責任案件的審理中,一般情況下是由債權人(原告)對相關債務人的起訴人數做出選擇,不管是起訴全部侵權責任人還是部分侵權責任人,選擇權均在于原告,原告可根據民事訴訟法與實體法的訴訟權、實體權對侵權責任人做出開出分,但在審理的過程中,對共同侵權責任人的選擇往往是在疏松程序之后才進行,這使得審理程序變得本末倒置,而這也是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
(五)共同侵權的相關行為在沒有經法院審理的情況下,而不去追究被起訴人及沒有被起訴人之間的相關責任分擔
如果依據司法實務的角度來考慮,盡管是沒有對所有侵權行為人進行起訴,法院也必須能夠按照相應的原則對共同的侵權責任及相應的賠償方式、范圍進行科學而合理的確定。如果原只是對部分侵權行為人進行起訴,原告同樣要把侵權的相關事實以及因為侵權導致的自身及其他方面的全部損失進行敘述和確定,至于還余下多少侵權行為人、這些侵權人各自所應當負的責任以及所有相關的侵權人是否能夠回歸本案進行訴訟一概不再過問。通常情況下經過原告的質證,法院可以對本案的被告是否應當負有相關的法律責任,以及因為侵權而導致給原告出現多大的損害進行確認,而不會在追究被起訴的相關侵權行為人與未被訴訟的侵權人之間的一定的責任分擔,往往只會在相關的侵權人之間出現要求賠償時才可能會進行審查。
(六)所有涉及侵權的責任人同時進行起訴的問題
通常是不能夠原告的選取權放在案件執行階段以后:在對共同侵權行為進行處理時,法院為了便于審理和降低訴訟積累,往往要求原告將所有涉及侵權的責任人同時進行起訴。然而,這個權利是原告所具有的,選擇的關鍵取決于原告,并非法院。其中對當事人進行處分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在本有的法律理念的基礎上所衍生出來的相關民事實體的權利;另一種是依賴民事訴訟的法律關系基礎上所衍生出的相關訴訟權利。如果原告只是對部分侵權行為人進行訴訟,此時將按照連帶責任的制度和理念,對原告及訴訟的程序進行合理已發處理的權利。最后將共同的侵權行為的賠償所涉及的連帶責任的一些選擇權劃分到訴訟執行程序結束之后進行,這就是把實體適用法當中的那些原本應當在訴訟的進行過程中來處理的問題,安排在最后的處理階段進行執行。
(七)損害人利益賠償出現本末倒置情況
民商法的相關制度和理念發生變化,引起連帶責任對于主體損害的賠償司法處置中的相關規定發生了相互顛倒的現象。民商法、實體法應當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而者的實施應當是互為前提條件。因此,民商法的實施過程中,必須將民事法所體現的深層價值融合其中,否則單獨的將民商法的相關程序進行啟動,將可能只會發生表面現象,不會表現內質。另外,如果實體法的理念與程序法的制度之間存在沖突時,應當能夠確保程序法向實體法退卻。人身損害的賠償司法制度解釋的相關規定,將實體法的相關共同侵權行為所出現的連帶責任所包含的制度規則進行改變,從而適應程序法應當滿足的共同訴訟要求,這本身就是一種相互顛倒的現象。
(一)民商法連帶責任的認定中引入實體法與程序法
在單一的民商法背景下,連帶責任的認定無法做到對共同侵權責任的全面判斷,因此需要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借助實體法、程序法對案件進行審理。實體法可對責任人權利和義務做出很好的規定,可與民商法有效地結合對問題深入探討;而程序法則能夠為實體法提供保障,因此在對連帶責任形式進行劃分的過程中應結合實體法與程序法共同審理。如陳某、趙某二人合伙進入酒店借找朋友為名翻看酒店入住人員名單,從中選定搶劫對象并騙取張某打開房間門,二人對張某進行威脅并實施搶劫,事后張某報警,張某被警方送到醫院治療。陳某、趙某二人被抓獲后被判入獄,張某對酒店提起訴訟,要求賠償其精神損失費。根據實體法對人身損害賠償的解釋中關于從事餐飲、住宿活動引起的糾紛做出的規定,該酒店因存在管理上的過錯,因此承擔連帶責任并賠償張某。
(二)認定共同侵權人責任的輕重,對責任進行分類
民商法中僅對共同侵權人都需要承擔的責任做出了規定,但并未對責任的輕重做出具體的規定,這使得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很難根據法律法規實現公平原則。因此在民商法中應根據涉案輕重程度做出標準規定,使案件審理有法可依。由于共同侵權人數過多造成的問題可通過在侵權行為法中添加相關責任認定標準來解決。對共同訴訟、部分訴訟的情況進行劃分,案件涉案人數一旦超過相應標準,或者涉案情況十分嚴重時才對全體當事人進行訴訟。法院僅審理共同訴訟,而當債權人并不能進行共同訴訟時,法院不予審理。但針對某些特殊情況可考慮對涉案債務進行部分訴訟,并根據債務人受牽連程度結合案例對牽連較重部分責任人或者單一責任人做出起訴。
(三)完善連帶責任的具體制度,并保證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盡管連帶責任滲透到了民商法的多項條例當中,但是許多規定并不完善,需要從制度上對連帶責任各項規定做出完善,使其在后續等使用中可應用準確,避免出現界定模糊,影響連帶責任判定的情況。另外,在連帶責任判定時,應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做出具體的分析,最大限度的保障各個當事人(債權人以及各個債務人)的合法權益。
(四)提供相應的實施制度空間,充分滿足當事人相關合理述求
為了能夠充分保證相關案件當事人的合理述求,作為法院審理訴訟程序的制定者和設計者,應當能夠在當事人對訴訟程序進行選擇時,為其提供相應的實施制度空間,這樣能充分保證當事人相關的合理述求得以滿足。在對相應的制度進行設計時,首先,應當根據綜合平衡的訴訟公正和效益兩大根本宗旨作為處理的核心,然后對訴訟制度進行合理的設計。其次,在日后進行程序立法以及對實體法訴訟處理程序的規則進行選擇時,應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充分保障當事人的相關權利。最后,在訴訟程序法的規則的設計和制定時,必須將實體法的某些條文規定以及相關的程序性制度規定是否能夠滿足彼此充分考慮在內。
(五)把共同侵權行為所應承擔的連帶責任訴訟規劃入共同訴訟
依據依照程序法來保障并實現訴訟實體的相關法律權利的原則的前提下,為了能夠對原告的訴訟權利、被告或者其他具有連帶責任人的相關合法權益進行充分的保障,我國應當把共同侵權行為所應承擔的連帶責任訴訟規劃入所進行的共同訴訟當中,而不應將它劃分進本來就有的必要共同訴訟當中。對于相關連帶責任人中的一人便能夠將所有的債務權、請求權進行賠付時,原告應當能夠從連帶債務人中擇取一個,要求相關債務人對所有債務進行償還。并且如果當相關債務人的某些個別請求權及與全體連帶責任人的共同請求作為其能夠獨立的存在時,也應當能夠滿足連帶債務人之一進行部分行使獨立存在的請求權的要求。
連帶責任是我國民商立法中的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體現了對行為主體權益的最好詮釋,主要是為了對侵權受害人進行補償救濟,把民商法律關系中所涉及的當事人的法律責任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從而有效、合法的保障債權人的相關權益,為了能夠較好的解決我國現階段民商法中所存在的連帶責任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因此,我們應當在《侵權行為法》所固有的法律原則的基補充進去必要的共同訴訟,最后將連帶責任的制度和核心內容融入到必要和共同訴訟當中,同時在對訴訟程序進行設計和制定時能夠為案件當事人提供嚴格科的制度空間。民商法作為與民生問題最貼近的一種法律類型,與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息息相關,此基礎上的連帶責任制度也涉及到了多個方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針對民商法中連帶責任存在的問題還需要做出不斷地完善,使其更加準確的應用。
[1]劉雪.民商法連帶責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3,(14).
[2]林花.現代民商法連帶責任中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J].法制博覽,2016,(1).
[3]唐戰立.關于我國民商法中“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困惑及立法構想[J].廣西社會科學.2010(02).
段佳偉(1994-),男,漢族,遼寧省盤錦市人,遼寧大學法學院2016級在讀法律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