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名坤,譚 情
湖南省桃源縣職業中專講師
本土化特色課程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實施剖析
李名坤,譚情
湖南省桃源縣職業中專講師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對農民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不僅要求其要有文化,更要懂技術,與此同時還能夠進行良好的經營與管理,從而在創業過程中體現新時代農民的特色。更讓他們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增收致富的先行者,那么培育教材的選用極其重要,本文就本土化特色課程與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進行了分析與探討,為搞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提供參考性的建議。
本土化特色課程;新型職業農民
本文系湖南省規劃課題“中等職業學?,F代農藝專業本土化特色課程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XJK012BZXX03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國“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在這三者中農民處于核心環節,因此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民問題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根本性問題。[1]社會主義的發展本質要求我國新時代的農民要會管理、懂經營以及善理論和重實踐,因此培育一批職業技能高、理論實踐經驗豐富的四高農民成為職業農民培育實踐中的重大問題。其也是促進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構建設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要求。在此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培訓教材這一新型農民教育實踐的重要物質載體,從而使其接受良好的現代化教育。職業教育培訓的基本工具就是教材,因此教材的選用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大部分農民基本上都是中小學文化,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能力較弱,筆者對當前本土化特色課程的現狀特征進行了分析,探討本土化特色課程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實施。
一般而言,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本土化特色課程主要是指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及自主性學習本區域或者本縣城、鄉鎮的自然、歷史以及文化,通過攫取大自然中的有益元素,對中華民族以及本區域幾千年來的發展實踐經驗、文化等進行學習,通過探索性研究,從而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提供良好的實踐素材。通過將本土性的特色資源有效融入我國現代化的教育體系中,從而構建全新的教育網絡體系,不斷豐富教育實踐。因此,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本土化特色課程的特點來分析,它主要是在研究探索性學習視角下逐漸開發出來的一種創新性學習模式,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從中可以更好地體現一個地區的傳統文化以及文化特色,與此同時還可以傳承當地的地域優秀文化,使當地的農民接受全新的教育模式。[2]。
(一)地域性和本土性
根據農村經濟改革的形勢,根據當地區域規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有效地結合當地特有的自然山水風光、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特色物產、故事傳說、人文積淀、經濟發展、文化需求等編寫的,具有很強的地域性與本土性。如我縣農村經濟主要是來源于茶葉、煙草、畜牧、林果類等,根據這一發展趨勢,我校主要編寫了《桃源大葉茶生產技術》、《煙草生產技術》、《當地常見植物種植技術》等多種教材。
(二)通俗性和實用性
課程的內容帶有十足的鄉土氣味,都是用農民群眾最熟悉的語言、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來介紹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術,與那些學術性強、華麗而咬文嚼字的教材相比,更能讓廣大農民感受到親切性,更能激發農民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課程更多的是重視生產實用技術的介紹,避開了理論上的詳細闡述,避開了冗長的篇幅,更加接近民意,深入人心。
(三)開放性和探究性
課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追求不斷進取、不斷完善的理念,把最新信息、最新經驗和最新知識與技術傳送給農民,讓農民不斷地掌握新技術、不斷地開發與探究新技術。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任務是提高農民掌握運用新技術的能力。而培育的農民都是文化水平不高,接受能力、以及知識獲取能力相對不足,所以理論教材應該保持一定的量,通過對教學理論的深度和廣度進行科學把握,從而使教學實踐體系形成一種全新的、完整的理論系統。本土化特色課程運用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有著太多的優點:
(一)本土化特色課程是培育主體的需要
農民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直接受益者和實踐主體,通常情況下,我國的農民由于自身的理論知識有限,因此文化素質相對不高,導致其在發家致富過程中對現代科學理論的運用和整合能力不足,更無法與經濟發展形勢相協調,從而導致其在時代轉型過程中逐漸落伍[3]。農民大部分都是小學或初中水平,他們的經營發展理念較為落后,思想受制于傳統思想的束縛,因此在生活實踐中一切按部就班,不愿創新以及不敢創新、更不知如何創新,所以缺乏對新事物的探索和感知。本土化特色課程正好緩解了農民的這種心理,它內容上的實用性和鄉土性更加貼近農民的心意,加上它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紹、直奔主題的技術指導,讓農民能坦然地接受知識。
(二)本土化特色課程具有很強的培育特色
在對我國的桃源縣農民進行素質教育以及職業理論培訓時,由于教育者以及被教育者缺乏一種深入實際的專業探索能力,因此不能深入到社會一線去接受再教育,再加上其缺乏實踐的理論性與專業性,所以在本土化特色課程實施教學過程中往往非常隨意。造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訓效果不理想。本土化特色課程具有很強的培育特色,所選內容都是根據當地區域規劃與經濟發展的實際而制定的,因此在對農民工進行本土性職業教育時,應該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及農民工的理論知識結構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兼顧職業理論教育與實踐拓展,從而使其成為新時代我國的四有新人,不僅懂技術,而且識理論、能經營、會管理。
(三)本土化特色課程提供了優質的培育服務
在本縣的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過程中,首先需要對當地的農民進行培訓分類,從而結合不同農民工的特點,使本土化特色課程的教學實踐更加專業化與針對性,切實將農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從而通過本土化特色課程的實施,為農民提供優質的培育服務。本土化特色課程主要是定位于農民培訓,因此在選題上必須著眼于當地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要求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大政方針,重點選取農業現代化適應能力較強以及實踐和理論通用性較強、知識覆蓋面較廣、培訓能夠容易接受的新型產業以及技術工種和社會發展崗位開發教育教材,充分結合不同地區的發展特色以及農民工的發展需求,突出從種到收的特點,圍繞生產過程和生產環節進行編寫,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通俗易懂,激發農民的學習興趣。
開展本土化特色課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培養新型的四有農民,不但可以顯著提高我國農民的文化素質以及科學技術水平,與此同時,還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戰略布局。本土化特色課程建設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幫助,只有以本土化為前提,積極鉆研、不斷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才能受到農民群眾的愛戴,開展起來更有意義。
[1]鄧玉林,彭燕.中國農民培訓模式與策略[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1:36.
[2]陳振云.本土化課程開發與內容的構建[J].才智,2003,(12):32-34.
[3]朱啟臻,聞靜超.論新型職業農民及其培育[J].農業工程,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