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莉莎,浦生超
1東北師范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2吉林東北煤炭工業環保研究有限公司
基于低碳理念的農村環境問題及治理對策
呂莉莎1,浦生超2
1東北師范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2吉林東北煤炭工業環保研究有限公司
早在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提出“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并列,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伴隨著農業機械化、工業化以及集約化的程度加深,低碳理念成為了城鄉發展的基本準則,至于大力發展“低碳農村”,才能構建魅力農村。
低碳理念;農村環境問題;社會主義新農村;治理對策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環境問題一般指由于自然界或人類活動作用于人們周圍的環境引起環境質量下降或生態失調,以及這種變化反過來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在導致環境問題的眾多原因中,人類自身的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巨大,但是同時也是解決環境問題可行的突破口。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朝著工業化的方向發展,隨之而來帶來的“三廢”等污染物質,嚴重破壞了農村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以及農業上化學藥品的使用,極大的污染了土壤資源、地下水等資源等。要想建設美麗中國,農村環境問題與城市環境問題同等重要,只有真正堅持“治理農村環境問題”,才能夠“建設低碳農村”,發展農村經濟。
1.1鄉鎮工業污染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勞動力密集型、資源密集型以及粗放型的工業發展模式逐漸被城市所“淘汰”。工廠為了降低租金成本,并且利用農村環境管理相對比較薄弱的特點,紛紛搬遷至農村地區。一些“無良”廠家,為了節省生產成本,甚至將“三廢”等污染物質在尚未達到國家規定排放標準的情況下肆意排放,這就致使農村環境各個系統受到極大的破壞。鄉鎮工業企業發展單純追求經濟利益,忽視了環境資源保護,成為制造污染源的主要“場地”。農村環境管理工作不完善為一些不良商家提供了可趁之機。
1.2生活污染
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是農村生活兩大污染源。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農村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農業機械化、集約化以及生產工業化日趨成熟,在此背景下,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日益增長,農村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了。但是,由于農村環境管理機制以及農村環保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原因,居民產生的生活污染物質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因此,許多難以降解的生活垃圾被未加處理就被棄置到了自然界。另外,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農村缺乏污水處理系統,居民將富含高化學物質的污水排入到地下水或者河道里,擾亂了水體環境的生態系統。
1.3農業生產污染
農業生產污染是現如今農村環境治理問題的難點所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藥的研制為消滅害蟲、提高農業產量等方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但是,對于具有“兩面性”的化學產品來說,其不利的一面也同樣非常明顯。有統計顯示,我國農業化肥以及農藥單位面積使用量遠遠超過了世界農業組織規定量,化肥以及農藥的利用率卻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過多使用化肥農藥致使土壤失去了原有肥力,頻繁出現土地荒漠化等環境問題。另外,秸稈的不合理處理,也讓其成為嚴重污染大氣環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2.1增強全民的環保意識和低碳意識
農業生產的開展離不開農民。農民作為農村生活的主體,同時也是農村環境問題治理的主體。因此,鄉鎮政府以及農村干事要深入農民群眾當中嚴格貫徹環境保護和低碳理念。農村環境管理部門可以充分利用廣播、地方電視臺等形式加大對環境知識的宣傳力度。比如,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污染來源及嚴重危害以及低碳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等都應當成為宣傳的內容。從農民群眾思想層面糾正非低碳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引導全民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踐行低碳生產和生活。
2.2固體生活垃圾減量化處理
村民隨意處理生活垃圾,缺乏基礎環保設施是環境污染的原因之一。因此,有關部門要大力加強對農村環保基礎設施的建設,科學、合理的設置垃圾收集箱。另外要開展垃圾分類回收。相關部門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設置固體垃圾收集箱、食物垃圾收集箱、非食物垃圾收集箱等。還可以為各個家庭配置食物回收垃圾桶,定期對其進行統一回收和處理。對于非食物垃圾,規定當地村民有序的將其放置于特定設置的垃圾箱內,然后交由保潔工作人員進行分類處理,對于可回收利用的要回收利用,對于不可回收的垃圾要進行一定的處理,實現生物降解。固體生活垃圾減量化處理,能夠降低生活污染物質對環境的破壞,而且還實現了垃圾的資源化利用。
2.3發展循環經濟模式
循環經濟在物質的循環、再生、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是一種建立在資源回收和循環再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原則是資源使用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再循環。其生產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當下,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主要途徑。就發展循環經濟模式而言,筆者建議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努力:一是推廣農村沼氣池建設,農村沼氣池的建設不僅有效解決了秸稈以及動物糞便對環境的影響,又能夠對清潔能源進行開發利用;二是拓展循環經濟生產鏈,延長產業鏈條,這樣一種互利共贏的循環經濟生產鏈模式非常適宜農村發展環境,其值得大力推廣。
在現階段,環境問題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之一,其不斷蔓延,直至嚴重威脅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無論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還是經營企業的經營者,以及廣大民眾,都要樹立起低碳、環保意識,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踐行落實。
[1]邱吉,陳劍鋒.低碳理念下的農村水環境優化對策研究——以浙江省湖州市為例[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1:39-43.
[2]劉孝陽,陳博,邵邦.農村現代過程中的環境問題與治理對策[J].生態經濟,2014,07:164-167.
[3]王婷婷,蔣知棟,楊耀淇,余洋,喬志勇,林杉.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環境污染問題與治理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3,10:20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