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維
黑龍江大學歷史旅游文化學院
淺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
周維
黑龍江大學歷史旅游文化學院
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由于我國對于“非遺”的法律保護起步較晚,重視程度不夠,近現代以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毀損、滅失、失傳。因此,加強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和制度保護就變成了學界和實踐界首當其沖需要解決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的種類繁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為六類:(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國5000年悠久歷史留下的璀璨文化中,形成了浩若星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承載著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隨著全球的經濟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觀念缺失,導致我國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面臨滅失的危險。
2011年6月1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大突破,從此文化遺產有了系統的保護體系和法律依據。然而與其他國家的法律制度相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法律保護依然存在缺陷。
對“非遺”進行保護,首先要明確的就是法律保護的主體和客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流傳中,有兩個不同的主體。一個是“非遺”的承載主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個是“非遺”的保護主體,即作為與技藝本身的傳承無關的,外部保護力量。這些外部力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也有著不可忽視的甚至決定性的作用。“非遺”保護的客體,則是所有的藝術形式以及技藝方法以及對“非遺”傳承人。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體
1、政府部門。從古至今,歷朝歷代的統治階級都十分注重民間歌舞及各種民間藝術形式的傳承。時至今日,我國各級政府也十分注重對“非遺”的保護,全國多個省份均設立了各級的保護中心。2、學界和法學家。學界學者們自古以來就致力于保護我國的文化遺產,碩果累累的理論研究也強有力的支撐起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法學家們通過自己的研究和調研,為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的制定及實施立下汗馬功勞。3、民眾和新聞媒體。當今社會各種媒體高度發達,人們通過新聞媒體認識和接觸社會成為主要方式。如果沒有媒體的積極參與和廣泛的呼吁,人們對各類“非遺”的傳承和保護意識將更加薄弱,只有媒體通過宣傳,調動起社會廣泛參與的積極性,才能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客體
我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2006年起分4批共收錄1372項。數目眾多雖然證明了我國燦爛的民族文化,但也反映出了“非遺”保護工作面臨的困難。如此多的面臨滅失的文化瑰寶,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傳承,就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是我國第一部單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典。從法律體系上看,現行的體系來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共有6個層級。1、法律及其解釋;2、國務院頒布的相關法規;3、國務院各部門的規章;4、各級地方行政法規;5、地方行政規章;6、國際公約及慣例。
(一)立法方面的問題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并沒有明確規定“非遺”所有權及權屬問題。正因如此,其保護模式并沒有真正的建立,多數的保護都是單方的自發的保護。傳承人和政府等保護主體間沒有真正的共同行動,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十分不利。“非遺”傳承人難以界定致使現有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過于廣泛。這也就導致了責任無法明確到某一具體的人或組織。對于“非遺”非因破壞性行為而毀損滅失的,無法明確的追究相關責任。對違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規定,破壞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物或場所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中的民事責任,并未作出明確規定,也沒有說明應當向國家還是傳承人承擔民事責任。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的問題與完善
在我國的“非遺”保護實踐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如1、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當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不可對其過度開發、商業化。2、法律的實施情況不容樂觀。本文已表,我國的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眾多,但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至今,在實踐中的案例發生幾乎沒有,法律的實施情況堪憂。3、傳承人的制度不完善。傳承人是“非遺”傳世的主要途徑。如今的傳承方式更多是靠個人喜愛的口傳心授模式,一旦傳承人遇不到希望學習的后代,一代遺產就會面臨消失。4、政府應該杜絕以盈利為目的的保護,防止因為過度保護和開發產生的破壞。增強法律實施,讓法律變得跟具有活力,增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現階段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扔有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應當從多個角度出發,加強宣傳力度,增強人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使命感,并充分利用法律的強制力優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1]高小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J].文化遺產,2009(01)
[2]劉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兩個正義原則考量[J].求索,2008(01)
[3]盧衍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何與何為[J].非物質文化遺存保護,2011(06)
[4]王焯.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原則的界定與模式構建[J].江西社會科學,2010(08)
[5]陳小慧.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之主體探析[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2013(12)
[6]李少宏,鄧碧波,范圣璽.設計創新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J].東南學術,2014(03)
[7]周耀林,李姍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與對策[J].忻州師范院學報,2011(10)
周維(1990-)女,漢族,安徽人,黑龍江大學歷史旅游文化學院,專業:歷史旅游文化學院碩士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考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