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俊,王 丹
吉林大學
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進路徑
李玉俊,王丹
吉林大學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水平不斷提高,教育制度逐步完善,這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互聯網視域下勢必要求高校思政教育進行改進。高校思政教育作為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關系到整個高校教育體系的完善,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作風。本文針對目前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幾點有效的措施和建議,從而提高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水平。
互聯網;高校思政教育;改進路徑
現階段,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我國互聯網事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互聯網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也為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因此基于互聯網事業的發展,逐步改進高校思政教育路徑,更加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高校育人水平的提高。
現階段,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就目前而言,我國高校思政教育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主要特征:
(一)全球化傳播
通過互聯網能夠將世界各地的信息在全世界范圍內傳播,通過互聯網人們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最新的新聞和敏感話題,這對于整個高校思政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影響,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迅速了解和掌握時政消息和當前的世界形勢,同時還能讓學生突破地域的制約,學習到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當前世界發展形勢,從而掌握正確的思政信息[1]。
(二)信息共享性
互聯網為信息的廣泛、快速傳播帶來了便利,所有資源都能夠共享,因此在互聯網視域下教師能夠通過讓學生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逐步提高他們接受和了解信息的深度和廣度,通過利用信息的共享性能夠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水平。與此同時,利用信息的共享性,教師有較好的資源能夠及時傳達給學生,從而也有利于學生的日常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理念。
(三)信息多樣化
網絡屬于一個虛擬信息平臺,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通過這種新的渠道和形式,傳播更多的信息,實現信息的多樣化,例如:通過視頻、圖片等方法能夠實現信息的廣泛傳遞,這樣不僅能夠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優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時還能夠實現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從而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1]。
(一)高校思政教育外部環境消極
雖然我國國內各大高校都陸續開展了高校思政教育這門課程,而且基本是作為必修課程設置,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進行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應用和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很多高校忽視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情況,并且對其持有邊緣化思想。例如:在高校設置課程的過程中,往往都會先考慮專業性較強的課程進行安排,并且在授課的過程中逐步調整教學結構,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往往安排在空余時間,如果課時緊張還有很多高校會壓縮其教學時數。這不僅嚴重影響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同時這樣消極的外部環境也會直接影響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又如:高校思政教育現階段發展的外部環境就是為了積極宣講國家提出的大政方針,但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很多高校將其流于形式、流于表面,沒有高度地對其給予重視,從而使高校思政教學在整個學校教學過程中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尤其是與其他專業課老師相比,思政教育的教師無論是從發展前景還是晉升空間都次于他人,這樣外部環境從側面上制約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開展效果。
(二)高校學生逆反心理較強
當前,高校學生在經歷了緊張的高考進入大學后,突然脫離了家長和班主任的約束,壓力驟然釋放,往往出現厭學逃避情緒。同時,很多高校思政教師在進行思政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沿用著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忽略了當代青年學生思想的活躍性和自主性,造成學生的反感和抵觸,這種心理會使學生不能夠真正理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從而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造成了惡性循環的情況。另一方面,高校課堂外的思政教育工作開展被大量日常事務性工作、文體活動擠占,即使保證了集中教育的時間和出勤率,但往往人在心不在,流于形式,效果難以保證,學生輔導員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生個體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時間難以保證,這種做法不僅會影響了整個思政教育的效果和方法,同時還降低了思政課程的紀律性和嚴肅性,導致學生的主觀隨意性較強,上課經常不遵守紀律,不能認真對待,這種縱容的行為降低了高校思政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從而使高校思政教育受到了嚴重的沖擊[3]。
(三)高校教育信息渠道不匹配
現階段,伴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信息的傳播速度和頻率都逐步增強,已經具有高度的廣泛性和時效性,傳統的紙質媒介、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手段和課堂教育渠道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于信息的需要。在高校思政教學中,學生和教師通過看報而獲取思政信息的人數少于10%。由此可見,雖然信息能夠共享同時也能夠廣泛傳播,但其于實際接受情況的渠道不匹配程度很高,海量的思政信息到達受眾學生眼球的并不多。尤其是很多外來思想和主義趁虛而入,這無形中為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新的壓力,學生的頭腦在接受思想教育之前就很可能被其他“喜聞樂見”的,符合感觀興趣的價值觀念占據。因此,在實際開展高校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往往出現教育內容與受眾學生關注點不統一,焦點現象引起社會價值和是非判斷時缺乏主動引導。如果高校思政教育在實際過程中還不能改變這種教學現狀,那么就會出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思想不匹配等諸多問題,從而導致高校思政教學成為一紙空談[4]。
(四)高校思政教師素質不高
就整個高校思政教育環境而言,很多高校思政教師自身素質不高,導致我國整體思政教育水平較低,這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思政教師沒有正確的掌握計算機使用方式,無法適應現當代的互聯網發展要求,缺乏與教育對象的有效互動。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思政教師自身責任意識較低,自身素質和專業化水平較低,直接制約了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整個高校思政教師的過程中,直接制約了整個高校思政教育的提高,從而降低了高校思政教學的整體水平和質量,導致很多學生無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阻礙了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由此可見,提高高校思政教師整體素質尤為重要。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尤其是在高校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真正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實踐,從而不斷提高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整體的質量和水平,其具體措施如下:
(一)創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
高校思政教育作為整個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因此要創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真正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實踐,從而努力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水平。高校還應該建立起一整套熟悉的線路,提高整個思政工作人員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幫助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業務能力,鼓勵學生認真完成學習工作,認真學習思政知識,從而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思政教育隊伍,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政理念,從而創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5]。
(二)創新高校思政學習平臺
通過創新思政學習平臺,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形式,建立健全智能化網絡思政教學平臺,從而能夠在第一時間向學生傳遞和提供豐富的教學信息資源,通過創新高校思政學習平臺,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思想政治內容和知識,豐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水平,提升學生的政治敏感度,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平臺上進行學習,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三)創新高校思政信息交流方式
隨著我國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信息資源能夠被共享,從而創新了思政信息交流方式,讓更多的學生和教師通過互聯網平臺了解時政信息,從而提高整個高校思政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優化高校思政教學效果[6]。
(四)創新提高高校思政教師水平
教師具有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就必須提高高校思政教師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教師應該轉變自身思想和學習態度,學習和借鑒先進的教育方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另一方面,學校也要高度重視高校思政教育這門課程。從而努力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和專業化水平,學??梢宰尳M織對教師進行二次培訓,聘請專門的思政教育人員開展座談會,組織教師去學習和觀摩。
(五)創新高校思政教育理念
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樹立互聯網意識,將信息思維模式充分運用于實際日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理解樹立正確的核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和水平,讓更多的學生通過互聯網了解政策,從而努力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優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整體效果,讓更多的學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從而利用互聯網模式更好的提升高校思想教育質量[7]。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作為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創新提高高校思政教師的水平、創新高校思政教學的交流方式、創新高校思政學習平臺、創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等方法,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優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效果。面對當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包括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還涉及到人們精神世界的豐富,由此可見,在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進路徑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任務,需要高校、教師以及學生三者的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孫偉.淺析高校網絡輿情視域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l5(l):107一109,113.
[2]王蘇琪.傳媒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功能探析[J].新聞戰線,20l5(7):178一179.
[3]閨帥.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進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l5(7):114一116.
[4]徐俊.互聯網環境下學生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動機制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3).
[5]李東才,潘嘩.價值認同視域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實效性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9):58一60,63.
[6]劉煒煒.現代網絡視域下牽手育人與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探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84一86.
[7]夏道玉,左雪松.網絡生存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建構[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l):92一96.
李玉俊(1979-),男,吉林輝南人,研究方向為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助理研究員,吉林大學西區綜合辦公室;
王丹(1979-),女,吉林長春人,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管理,講師,吉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