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六小學
告別今日“忙”,坐享來日“閑”
——探究幼兒園親子活動的重要意義
王丹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六小學
人們習慣性地認為:用今日的忙碌能換取未來的清閑。殊不知,在培養教育孩子時卻完全不同。如果我們能告別今日短暫的忙碌,用心用情多陪陪孩子,就會坐享未來長久的清閑。幼兒教師應通過親子活動讓寶爸寶媽真真切切地明白:告別今日“忙”,就會坐享來日“閑”。
幼兒;親子活動;重要意義
習總書記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每個家庭也從孩子一出生就萌生了一個共同的夢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當孩子性格叛逆、不懂感恩、學習成績不好時,夢想面臨“破滅”,人們就將原因歸咎于孩子,歸咎于學校教育!其實作為這些“熊孩子”的父母最值得反省:你了解你的孩子嗎?你關心過孩子的學習嗎?……而幼兒教師,更要借助開展親子活動的良機,讓寶爸寶媽明白:孩子的茁壯成長源自家長的貼心陪伴、用心培養。魯迅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擠時間多陪孩子參加親子活動,在活動中進一步了解孩子狀況、挖掘孩子潛力并增進彼此感情。當孩子形成樂觀向上的優良品格,有了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時,在未來孩子的教育大事上父母就大可坐享清閑了。
幼兒園每次開展親子活動,總會有部分家長用“忙”來搪塞!忙工作、忙生意……總之就是各種忙!要么不來,要么讓爺爺奶奶來。卻不知,今日短暫的忙碌恰恰是隔斷他們了解孩子的“惡意屏障”!通過親子活動這個“窗口”,父母坐在課堂里可以親眼目睹自己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每次活動教師只讓少數家長參加,一般不超過10人,不僅要求爸媽親自來參加,而且在活動結束后要與這些爸媽進行詳細地交流。交流孩子在家與在幼兒園時的不良表現,教師與父母針對孩子不良表現共同采取有的放矢地教育,將孩子的壞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
現在的年輕父母,大多上班忙工作,下班忙著玩微信、刷朋友圈……把必須由父母親自做的事情全盤推給了爺爺奶奶。竟不知,今日短暫的忙碌正是阻礙他們挖掘孩子潛力的“罪魁禍首”!親子活動是借助孩子的表現欲有效挖掘孩子潛力的“法寶”。當孩子們看到教室里的這些“外來者”——寶爸寶媽時,都會有很強的表現欲。如:筆者曾經的班上有一對叫大寶小寶的雙胞胎,這兩個孩子平時上課非常調皮,愛做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不用心聽課。有一次親子活動,我特意要求他們的父母都來參加活動。那天,他們的表現真是出人意料的好,回答問題積極,做手工細心投入。后來他們的媽媽告訴我:孩子的爸爸常年在外跑運輸,很少回家,但兩個孩子非常喜歡和爸爸待在一起。那天,一聽說爸爸要來參加親子活動,別提有多高興了。早晨起床、洗漱、吃飯的速度非常快,孩子們都在爸爸面前努力表現呢!看,親子活動確實能夠有效地挖掘孩子的潛力吧!
生活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時代,年輕的父母工作忙碌。好不容易閑下來陪孩子,卻又讓孩子看動畫片,自己卻在旁邊忙著玩手機……覺得這樣就可以和孩子培養感情了。全不知,今日短暫的忙碌正是和孩子情感疏遠的“元兇巨惡”!筆者班上曾有個叫佳佳的女孩,父母離異了,她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她的爸爸一天到晚在忙生意。有一次她的爸爸打電話向我詢問孩子在幼兒園的狀況,并且告訴我:孩子一看到他就躲,連爸爸都不叫,他問我該怎么辦?我安排他參加了親子活動。當佳佳看到他爸爸來參加親子活動時,一開始不配合,后來看到別的小朋友和父母一起玩得那么開心,佳佳不由自主地也和爸爸加入了親子活動的行列……佳佳笑了,笑得是那么燦爛!還有一個叫藝冰的孩子,媽媽是獨生女,典型的80后,工作日忙上班,周末忙聚會,很少陪孩子。第一次親子活動是外婆參加的,從外婆口中得知:藝冰和他們住在一起,孩子不愿意和爸爸媽媽一起住。我要求藝冰媽媽親自參加下次的親子活動,有一項活動是孩子和父母綁著腿一起跑。藝冰和她媽媽也參加了這項活動,她們母女倆配合得非常好,并獲得了小組第一名。看到其他小朋友投來羨慕的目光,藝冰高興地投入了媽媽的懷抱,還給了媽媽一個甜甜的吻。親子活動這一情感“紐帶”,在不知不覺中拉近了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增進了彼此的感情。
其實,親子活動的重要意義遠不止這些,它還可以讓孩子更深地了解父母,發現父母更多的優點;父母可以從老師、其他父母那里學到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識等。另外,親子活動也不僅僅局限于幼兒園,父母在假日里也可以和孩子做一些親子活動。然而,僅僅老師自己知道親子活動的重要意義是微不足道的,幼兒教師一定要通過讓寶爸寶媽親自參加親子活動,感受親子活動的無限魅力,感悟親子活動的重要意義。讓他們明白:實現每個家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夢想需要社會與老師的努力,但更需要寶爸寶媽的努力!告別今日短暫的忙碌,就可換取未來長久的清閑!何樂而不為呢?
[1]倪旎.關于幼兒園親子活動開展的思考.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
[2]王靜.幼兒園親子活動中的家長角色定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
[3]孫晶晶,王曉娟.幼兒園開展親子活動的現狀及指導策略研究.教師.2015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