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珍
四川省瀘州市職業技術學校
芻議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機械制圖》教學
王賢珍
四川省瀘州市職業技術學校
教學改革的深入,敦促各行各業的教師尋找新的教學方法來開展教學工作,以提高學生的技術能力和知識水平。在《機械制圖》教學的過程中,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方法,獲得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它不僅可以將教師多年的經驗有效傳承,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機械制圖的知識和技能。文章針對《機械制圖》教學,討論實施“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教學方法的應用效果,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工作過程;教學;機械制圖;導向
就職業教學而言,任何一項教學工作都不再是單純的理論教學,而是涵蓋了較多的實踐性的工作內容,并以此來幫助學生在走出學校后,在工作上能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績,實現自身價值,同時為國家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機械制圖》對我國的發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很多的學生的機械制圖知識僅限于理論上的認知,缺乏實際的工作能力,以至于在工作中發生失誤,導致企業的損失。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機械制圖》教學,可彌補學生實踐經驗的不足,有效提高學生的對社會適應能力。
對于職業教育而言,《機械制圖》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較多的實踐技能人才,提高我國的機械加工、設計水平,為各個行業生產力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貢獻。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機械制圖》教學,要求教學目標明確、合理,否則很容易在教學上表現出散漫的現象,而找不出具體的教學標準;對學生而言,也會因教學的散漫而走神甚至厭學。不論是“重理論輕實踐”,還是“理實一體化”的教學,都存在著“教學與社會需求”的不統一。為了使學校的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結合以往的工作經驗和當下的教學標準,本文認為《機械制圖》教學目標,應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增強學生的基本素質;第二、強化學生對國家標準《教學制圖》、《技術制圖》中的有關規定的理解與掌握;第三、加強學生制圖基本技能的訓練;第四、逐步提高學生制圖與識圖的能力。通過融合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手段,達到機械制圖理論、實踐的相互統一,減少過往教學的惡性循環。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是從客觀實踐工作來出發,“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的教學模式,并非一成不變。《機械制圖》教學任務、教學目標等,都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改變,同樣也會拉動工作過程為導向教學方法的不斷進步,二者的相互融合形成了教學工作的良性循環,它既可以保持與時俱進的效果,又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本文認為,推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方法,需要對機械制圖教學的內容進行重新整合。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對《機械制圖》課程教學內容的重構,需要設計項目任務,為學生創設項目任務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完成學習過程中,掌握課程知識點與技能。本文對《機械制圖》課程教學內容的重構劃分為:一、簡單立體(繪制釣鉤平面圖形+繪制基本立體三視圖+繪制簡單組合體三視圖);二、零件(繪制和識讀軸、軸套+繪制和識讀端蓋、軸承蓋+繪制和識讀支架、連桿+繪制和識讀箱體、箱蓋);三、簡單部件(繪制軸、套、軸承連接畫法+繪制軸、毅、鍵連接+繪制齒輪嚙合+繪制螺紋緊固件連接);四、裝配體(測繪拉拔器+識讀千斤頂裝配圖+測繪齒輪泵+識讀機用虎鉗裝配圖+測繪減速器)四大模塊十六個項目任務。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機械制圖教學,必須在情境方面的設計有所作為。很多學生存在一種固相的思維,那就是課堂與工作完全不同,只有進入到實際工作中,才可以發揮出自己真正的才能。為了打破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機械制圖教學,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第一、確定教學任務。包括掌握基礎知識、如何運用、如何避免差錯、如何提高精度等。第二、制定計劃。該階段需要學生和教師共同完成,將工作過程的計劃作為主導,引導學生從現實工作出發,減少課堂的束縛。第三、實施計劃。學生將既定的、可行的工作計劃,按照相關的步驟來落實,所有的標準都以現實工作為基礎,在實施計劃過程中,不允許做出臨時的改變,或隨意的簡化。第四、針對每一個小組的工作或者是個人的工作成果,實施正確、理性的評估,及時掌握教學效果,了解學生對機械制圖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做出具體的判定,減少學生困惑,有效提高學生制圖與識圖能力,為社會培育出更多的高素質應用性人才。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是職業教育教學結構改革的不斷深入而衍生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它的出現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認可,對人才的培養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應對這種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的探索與研究,確保《機械制圖》的教學走向多元化的道路,在更多方面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1]李曉康.機械制圖課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探索[J].科技展望,2016,15:213.
[2]李海英.基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高職院校《機械制圖》教學改革與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0,11:88-89.
[3]王曉艷,陳倩清.基于工作過程的《機械制圖》教學改革[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0,11: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