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國文
摘 要:消防員的職責是在發生火災時搶險救援和完成滅火任務,這是一項具有危險性的工作。雖然消防員在滅火救援的過程中會穿著消防服,但仍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尤其是目前的智能建筑日益增多,建筑的結構越來越復雜,當這些建筑發生火災時,存在很多預料之外的危險因素,進而對消防員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關鍵詞:消防員;智能建筑;火災;救援工作
中圖分類號:D63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3.05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筑智能化的進程逐漸加快,工業生產的發展速度也獲得了提升。在此情況下,火災的發生頻率不斷升高,且智能建筑發生的火災具有不可預判性。火災發生后,災情通常非常復雜,消防人員的滅火救援工作一般都很難開展。特別是在救援過程中,常出現一些突發情況,導致消防人員的生命安全受到了極大的威脅。根據近年來的實際情況,在救援過程中殉職的消防人員數量呈緩慢增長的態勢。針對此情況,本文分析了火災救援中傷亡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決措施。
1 造成消防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
在實施救援工作的過程中,有些危險是不可預知、不可消除的,而有些危險是可以通過消防人員的提前預防來避免的。
1.1 火災現場的分析不全面
在消防人員到達救援目的地時,先要對整個火災現場進行分析,并制訂完善的滅火救援計劃,這就要求指揮人員要具有統籌全局的能力。但在實際救援中,很多指揮人員在勘查現場時未能全面掌握災情,加之部分指揮人員的心理素質較差,救援的急迫性迫使其制訂出不成熟的救援方案,導致救援過程中出現消防人員傷亡的情況。此外,部分指揮人員對災情的偵查工作不重視,忽視了災情偵查對救援工作的重要性,導致救援工作在其主觀臆斷下開展。
1.2 指揮人員缺乏經驗
在火災發生處存在很多危險因素。指揮人員統籌全局的指揮是救援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在消防隊到達火災現場后,指揮人員應高效調動消防人員,使救援工作在其指揮下開展。但部分指揮人員沒有足夠的實戰經驗,依據理論知識指揮火災現場的救援工作,進而導致消防人員的安全受到威脅。
1.3 消防人員的裝備不齊全
在火災救援的過程中,消防裝備是保護消防人員的直接屏障。但在實際情況中,很多地方的消防人員沒有足夠的消防裝備保護自己。該問題發生的原因可能是相關部門未按照國家規定為消防人員配置足夠的裝備,或長期使用的裝備損壞后未及時更換。
1.4 部分消防人員存在個人英雄主義
消防員在執行救援任務的過程中可能會與指揮人員失去聯系,或是持有與指揮人員不同的想法。在這兩種情況下,有的消防員自以為自身的能力很強,能通過自我的行動控制災情,并按照自己的想法救援,最終導致傷亡情況發生。
2 預防措施
2.1 全面、仔細地偵查災情
消防人員應高度重視火災現場的偵查工作。在挑選偵查人員時,應該挑選能力全面、實地偵查經驗豐富的人員,從而保證偵查的全面性。在全面掌握災情后,要了解建筑的內部構造,可通過建筑內的監控系統獲得詳細的內部資料,從而制訂合理的救援計劃。此外,指揮人員應根據已知的資料對可能發生的情況進行合理預測,并制訂相應的預留方案。
2.2 選擇經驗豐富的指揮人員
對于滅火救援而言,指揮人員是掌控整個救援工作的人,指揮人員擔負的是所有救援人員的人身安全和救援工作的一切責任。因此,一定要非常嚴格地挑選指揮人員,保證其實戰指揮能力可滿足一切的救援工作。
2.3 配備齊全的防護裝備
防護裝備可以保障消防員的生命安全,是滅火救援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礎性裝備。就近年來發生的火災看,大多數火災都比較復雜,滅火救援的難度非常大。如果消防人員未穿戴齊全的防護裝備救援,則很可能發生傷亡情況。所以,相關部門必須要為消防人員配備齊全的防護裝備,并檢查使用時間較長的裝備和更換損壞的裝備。
2.4 對消防人員進行安全教育
消防救援是一份特殊的工作,消防人員身上都有舍己為人的精神。而在實際救援過程中,部分消防人員會因個人榮譽而不聽從指揮,按照自己的想法救援;如果他們成功地控制了火情,他們就會獲得榮譽;如果他們失敗了,則很可能受傷,甚至犧牲。因此,要加強對消防人員的安全教育,使其意識到團隊配合才是完成救援任務的最有效的方式,避免出現個人英雄主義。
3 結束語
滅火救援是一項極其危險的工作,消防人員的生命隨時都可能受到威脅。在實際救援工作中,有很多因素會導致救援過程中的危險性提升,導致消防人員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但對于可把控的危險因素,指揮人員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盧婷.滅火救援中消防員傷亡原因分析與預防對策[J].消防技術與產品信息,2015(03).
[2]王志亮.滅火救援中消防員安全措施的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5(09).
[3]張亮.淺談提高滅火救援實戰中消防人員的安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25).
[4]宋曉東.高速公路滅火救援中消防人員安全探析[J].武警學院學報,2012(02).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