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敏
(中華女子學院,100101)
基于社會心理學視域中的“社會認同”問題分析
孫秋敏
(中華女子學院,100101)
社會認同理論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其本身便屬于一種社會心理學理論,在三十多年間的發展中,社會認同理論開始在社會學、政治學、民族學、人類學等社會科學研究之中廣泛應用,為此筆者基于社會心理學視域中的“社會認同”問題分析展開了本文的研究,希望這一研究能夠使我們更好的認同、運用社會認同理論。
社會心理學;“社會認同”;功能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當前出現的各類認同問題嚴重性不斷加劇,現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并且加強對“社會認同”理論的解讀與梳理,理解其內涵與發展,對于我國各類社會認同問題的解決有著較強的借鑒價值。
為了對基于社會心理學視域中“社會認同”問題展開分析研究,我們首先需要對“認同”與“社會認同”的概念進行較為細致的了解。“認同”本身屬于較為復雜的心理學概念,在本文所進行的研究中,本人結合相關權威文獻資料,將“認同”定義為“一種熟悉自身的感覺,一種知道個人未來目標的感覺,一種從他信賴的人們中獲得所期待、認可的內在自信”。結合這一定義我們能夠發現“認同”本身具備著“對自我、各種社會現象的認識”與“求同、自我歸類,尋求”的兩方面含義[1]。
“社會認同”是“認同”歸屬過程兩個層面之一,這一歸屬過程的確定需要參照特定社會或者群體特征、邊界。這里的“社會認同”與“個人認同”共同構成了這一歸屬過程。較為通俗地講,我們可以將“社會認同”視作個體或者群體對各種社會現象、文化、群體的認識,以及在這些認識和自我認同基礎上將自己劃歸到某一群體,并對所歸屬群體產生認同的過程。在本人對“社會認同”進行更深層次研究時發現,“社會認同”可以分為微觀、中觀與宏觀三個層面,這三個層面主要包含性別認同、職業組織認同、以及地域、民族與國家認同,所以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將“社會認同”視作文化認同[2]。
(1)社會認同的功能。在本人看來社會認同的功能主要作用在個人以及社會兩個層面上,這里本人將這一功能劃分為對于個人道德定位的重要性、對于本體性焦慮消除、社會認同的整合功能等三個部分。所謂對于個人道德定位的重要性功能,這一功能闡釋了社會認同對于一個人行為與偏好的影響。如果一個人缺乏社會認同,無方向感與不確定性就會使其較為容易出現反社會人格。如果社會認同消失,人類就必將陷入本體性焦慮之中,而在社會認同的整合功能中,這一功能能夠實現社會的整合力度與群體的向心力,這對于我國長期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2)社會認同功能的當代變遷。受社會經濟發展、民族與國家認同感形成等因素影響,當代人類社會中普遍性的“認同危機”已經出現。這主要是受例行行的日常生活被徹底打破、理性主義與懷疑主義在社會認同中的延伸所致。受此影響,以往人們所追尋的“如何獲得社會認同”開始轉變為“社會認同何以可能”問題。當然這一問題只是出現在部分人群之中,不過本人可以預見這一社會認同危機在未來還將不斷加重,對于其所進行的研究也必將成為社會學、政治學、文化學等學科關注的焦點。
結合上文中所進行的論述,本人認為社會認同的過程本身便包含著對社會比較與分類、社會認同、社會范疇化、認同解構等過程。
(1)社會比較與分類、群體認同。所謂社會比較與分類,指的是個體根據自己關于社會的認知對社會現象和事物進行比較與分類的心理過程,不過這一過程存在著同時生成積極與消極正反兩面評價的特點。在這種社會比較、分類與群體認同的過程中,如果某群體之中成員在特定品質上出現了相似性小于差異性的特點,這就很容易造成相應群體的分化,這種受影響而實現的分門別類正屬于社會認同而形成的機制。
(2)社會知識激活與社會認同。在社會認識形成的機制中,人會知識激活與社會認知會使得人類在眾多群體中構建他群體、我群體的認知。
對于國家而言,想要真正支撐社會認同的存在,就必須結合合法性制度、文化、社會組織方式、國家制度、政策認同,而社會福利系統就是支持這一社會認同的具體實踐表現。對于我國當下出現的社會認同問題解決有著一定借鑒意義。
結論:在本文就社會心理學視域中的“社會認同”問題研究中,我們能夠了解到社會認同是人們參照特定社會群體特征來確定自己的歸屬的過程,而結合這一定義我們就能夠設法有針對性地解決我國當下社會中存在的一定社會認同問題,以此保證我國經濟與社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1]石德生.社會心理學視域中的“社會認同”[J].攀登,2010,29(01):72-77.
[2]秦紅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統戰問題分析——“形勢與政策”課堂視域下[J].學理論,2014,(29):3-4,28.

表1 新生兒科光療患兒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
2.1 醫院方面
部分護理人員由于缺乏法律意識,工作責任心較弱,工作態度缺乏嚴謹,未嚴格遵守護理操作規范。同時,可能由于工作資歷較淺的護理人員缺乏對專業知識的認知,未能充分熟悉和掌握藍光箱的應用知識,不能及時識別客觀存在與潛在的護理風險因素,最終導致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因此,針對護理人員應不斷加強護理行為中的法律意識,加強對衛生法律法規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培訓。
2.2 家庭方面
目前,大部分新生兒均為獨生子女,在患兒住院期間,患兒家屬由于擔憂新生兒光療的安全性與預后狀況,同時,由于缺乏對相關知識的認知度,從而導致焦慮與擔憂等負面情緒的出現。
新生兒光療的常見護理風險事件主要包括醫院與家庭方面客觀存在和潛在的護理風險因素,護理風險管理是將護理不安全因素的消極處理對策轉變為護理風險事件發生前的積極處理,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宋興敏.丙種球蛋白聯合光療治療新生兒ABO溶血的護理觀察[J].飲食保健,2016,3(12):69.
[2]王琳.鳥巢式護理應用于新生兒黃疸光療中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3(4):721-722.
Analysis on the Problem of "Social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sychology
Sun Qiumin
(China Women's University,Beijing,100101,China)
Social identity theory emerged in 80s of the last century. It is a kind of social psychology theory,and in more than 30 years of development,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sociology,political science,ethnology,anthropology and other social sciences.The author developed this study based o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dentity" problem analysis,and I hope that this research can make readers better identify and apply social identity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social identity;function
孫秋敏,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婦女維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