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文
“歷史合力論”視閾下的文化軟實力
郭繼文
文化軟實力的產生使我們重新認識“歷史合力論”的一些問題。文化軟實力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豐富了歷史合力的構成要素,凸顯了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文化軟實力也凸顯了社會有機體各個構成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滲透。這也說明,只有把文化軟實力置于歷史合力中,才能全面、正確地認識和把握文化軟實力及其發展,為此,我們必須要拒斥文化決定論、文化軟實力決定論,反對把文化軟實力的作用絕對化。
文化;文化軟實力;歷史合力論
面對當今人類社會的巨變,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合力論”仍不失其科學性和真理性。文化軟實力的產生,為我們探討“歷史合力論”提供了新的思路,使我們重新認識“歷史合力論”的一些問題,從而賦予“歷史合力論”以新的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征。
馬克思、恩格斯在繼承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在1846年《致安年科夫的信》《共產黨宣言》《路易·波拿巴霧月十八日》《資本論》等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著重強調生產力和階級斗爭等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閃耀出“歷史合力論”的思想光芒。在《自然辯證法》和《路德維希·費爾色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著作中,恩格斯堅持和發展了“歷史合力論”思想,首次提出“合力”范疇,并運用于歷史領域,闡述了歷史發展的“歷史合力論”思想。恩格斯致約·布洛赫(1890年9月)、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和恩格斯致瓦·博爾吉烏斯(1894年1月25日)的信對“歷史合力論”進行了精確的、系統完整的和深刻的表述,澄清了當時許多人的疑惑。“歷史合力論”駁斥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解、歪曲和攻擊,是馬克思、恩格斯探索人類歷史發展動力問題所獲得的理論成果。
我們可以把“歷史合力論”的基本內容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歷史發展的合力是各種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從社會構成看,“歷史合力論”把運動著的社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矛盾運動中前進的,人類社會是由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聯系構成的有機統一整體。馬克思、恩格斯論述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指明了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是社會發展的歷史合力,并對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等范疇加以細化。“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并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階級斗爭的各種政治形式和這個斗爭的結果——由勝利了的階級在獲勝以后確立的憲法等等,各種法的形式以及所有這些實際斗爭在參加者頭腦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學的理論,宗教的觀點以及它們向教義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6頁。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并非只有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其余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這是在歸根到底總是得到實現的經濟必然性的基礎上的相互作用”。*[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732頁。作為歷史合力構成要素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在社會發展中有了新的具體的表現形式,如生產、階級斗爭、經濟、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化、藝術等。生產、階級斗爭、經濟、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化、藝術與社會發展的主體意志等因素構成了歷史合力的有機統一整體。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社會發展中共同發揮作用,共同推動社會的發展。
第二,構成歷史合力的諸因素具有層次性。“歷史合力論”認為社會是由諸多環節、諸多要素、諸多中介構成的、有層次的結構。按照從前提、基礎到上層建筑的次序,這些要素和中介可以劃分為多個層次,即確定的前提和條件、社會生產、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作為歷史發展主體的人創造了歷史。歷史的前提和條件在時間上先行存在,相對于主體來說是外在的,是歷史發展由可能成為現實的條件。“我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第一,我們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進行創造的。”*[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696頁。作為歷史發展主體的意志也同樣需要確定的前提和條件。“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697頁。這些前提和條件包括經濟的前提和條件、政治的前提和條件、人們頭腦中的傳統等等。它們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經濟的前提和條件起決定性作用。在歷史合力的諸多因素中,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發揮著“歸根到底”決定性的作用。“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中的生產和再生產……經濟狀況是基礎”,*[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696頁。“生產歸根到底是決定性的東西。”*[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699頁。社會生產是歷史合力的深層基礎。社會生產是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類自身的生產的統一體,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力。作為生產表現形式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類自身的生產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的地位和作用有所變化,但三者構成的有機統一體——社會生產的地位和作用并未變。“經濟關系不管受到其他關系——政治的和意識形態的——多大影響,歸根到底還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它構成一條貫穿始終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紅線。”*[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732頁。經濟關系決定著其他諸因素的存在并成為各種歷史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礎。人為了從事社會生產而結成了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作為歷史合力的社會生產、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等呈現出不同的相對的層次性,在社會發展中顯示出特定的功能。它們在社會發展中表現為主客體之間的關系,主體之間的關系,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歷史合力的不同層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
第三,歷史合力是主體意志和客觀結果的統一。“無論歷史的結局如何,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歷史,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愿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作用的合力,就是歷史。”*[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48頁。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人”。*[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47頁。人們由于特殊的生活條件在從事歷史活動時往往都具有自覺的意圖,具有預期的目的,具有按自己方向活動的愿望。這使得單個人的意志具有主觀性、隨機性、不確定性。社會的發展必然受到其主體意志的作用和影響。主體意志基于一定的社會生產凝聚起來以合力的方式發揮作用。“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相反地,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括在這個合力里面的。”*[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696-697頁。每個主體的意志都對歷史合力有所貢獻。每個單個意志的力量都融合在總的合力中。這個總的合力不是各個主體的意志簡單的機械相加,而是各個主體的意志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沖突中產生的結果。單個主體的意志力量交互作用的結果,就引出無數力的平行四邊形性的分力,并進而融合為一個總的合力,共同創造著人類社會的歷史。這凸顯了歷史進程中每個主體的意志對歷史合力的作用。作為主體意志相互沖突和作用的“總的合力”超越了主體的主觀性,具有不以單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
鑒于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歷史時代以及所面臨的主要任務,對“歷史合力論”的研究已達到了那個時代應有的水平。馬克思恩格斯只是對“歷史合力論”理論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和奠基性的論述,盡管“歷史合力論”在今天仍不失其科學性和真理性,但它并沒有也不可能窮盡“歷史合力論”的全部內容,仍然存在尚待深化和發展的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從他們生活的那個時代的實際出發,廣泛考察了歷史合力的諸多因素。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種因素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合力要素。“歷史合力論”認為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發揮的是基礎性、決定作用,對社會的發展起著最終決定性的作用。但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是“最終決定力量”而非“唯一決定因素”。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與社會生產的作用相比,社會其他因素的作用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尚不突出,所以,馬克思恩格斯特別強調社會生產的終極作用,而對其它因素的作用未能作深入而系統的研究,從而客觀上造成了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長期有人將社會生產的“最終決定力量”誤解為“唯一決定因素”,誤認為物質或經濟是社會發展中唯一起作用的因素,文化是被物質或經濟決定的附屬物。
在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歷史時代,文化生產規模狹小,市場經濟不夠發達,文化與政治、經濟的聯系沒有像今天這樣密切,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尚不突出。馬克思恩格斯對文化的論述也比較零碎。例如,馬克思提出“文明的果實——已經獲得的生產力”,*[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2頁。把人類“文明的果實”稱作“已經獲得的生產力”。馬克思認為,“生產者也改變著,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94頁。人類在改造世界的生產過程中也必然創造出精神文化的力量。恩格斯指出,“文化的力量表現在它對經濟、政治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強烈地影響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文化作為相對獨立的力量,不僅表現在對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反作用上,還表現在其與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歷史的繼承性,以及其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方面。”“沒有古代文化,就不會有我們全部經濟、政治和智慧的發展。”*[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96頁。“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732頁。作為馬克思主義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化思想可以歸結為以下兩方面:第一,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文化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是社會合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社會的經濟、政治決定文化,文化對經濟、政治具有反作用。馬克思恩格斯也看到了科學技術對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作用。但由于當時科學技術對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是有限的,馬克思恩格斯對此的論述也是有限的,至于文化等因素對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和作用,幾乎沒有也不可能深入而系統地研究。由于時代的局限性,馬克思恩格斯沒有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系統而完整的文化及文化軟實力理論。長期以來我們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也曾經存在過強調生產力,而忽視其他社會因素的作用,這就會使人們產生對社會發展的簡單化理解,忽視影響社會發展的其他因素的作用,尤其是忽視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當今時代,人類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也必然發生新的變化。而現實社會的這些重大變化,必然對“歷史合力論”產生重大影響,使人們重新認識“歷史合力論”。文化軟實力的研究為我們研究探討歷史合力問題開辟了新視野,提供了新思路,使我們重新認識歷史合力的一些問題,從而深化了歷史合力論,成為歷史合力論在當代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
第一,文化軟實力豐富了歷史合力的構成要素。文化軟實力是文化資源作用于客體而產生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通俗地說,主體無需動用強制性力量,只需憑借其無形的影響力被客體認同和接受后即可實現主體的政策目標和預期目的,這就是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指文化資源作用于對象,被對象在思想上認可、接受并在行動上踐履,表現出自己的力量,表現為對客體產生的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文化軟實力對內表現為對國內公民的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對外表現為對他國產生的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歷史合力實際上是一個系統、一個整體。歷史合力是立體的、開放的完整動力系統。歷史合力論認為,合力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因而社會的發展取決于歷史合力的質和量,而合力質和量的規定性又隨著組成合力的分力及其之間的相互作用而變化。“歷史合力論”在重視生產力作用的同時,也重視各種分力的作用,在動態的系統中來把握歷史合力的復雜性。合力與文化軟實力的關系是系統同構成系統的要素之間的關系。文化軟實力作為軟實力的一部分,成為構成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合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成歷史合力的分力。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合力論”是為反駁當時的“經濟決定論”、“技術決定論”等錯誤觀點,是對生產力是社會發展動力思想的發展和完善。“歷史合力論”在重視生產力作用的基礎上,肯定了政治、文化、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傳統等因素的分力,更關注到意志合力,是社會主體分力、社會客體分力及其交互作用的綜合。歷史合力作為系統,不是各種分力要素的簡單相加,它還包括分力要素間的關系,分力要素有機地組織起來才構成合力系統。歷史合力作為系統都是由分力要素構成的,如果沒有分力要素,作為合力的系統就不存在了。分力要素只有在合力系統中才能稱之為分力要素,發揮分力要素的作用。由此可見,文化軟實力的產生,豐富了歷史合力的構成要素,使我們對歷史合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二,文化軟實力凸顯了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文化軟實力在新的歷史時期被認可和重視,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文化不僅是文化軟實力的資源,而且滲透貫穿到文化軟實力之中。對文化軟實力進行研究,凸顯了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社會是現實的人組成的社會,而每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自身素質和個人需求又不盡相同,所以在現實的社會中仍然存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等矛盾。解決這些矛盾的方法多種多樣,而依靠文化去化解這些矛盾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要化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等種種矛盾,就必須依靠和發揮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勵的作用和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人。只有這樣,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才能健康、有序、和諧和可持續發展。文化是社會得以維系的精神支柱。文化對生活于其中的人們產生同化作用,為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是非觀、善惡觀等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也為他們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提供大致相同的立場和方法,進而化作維系社會、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文化對社會發展具有導向作用。社會發展和變革往往是從文化變革開始的。文化,一方面為批判、否定和超越舊的落后的制度和體制提供銳利武器,另一方面又以一種新的理論和價值理念給人們提供理想信念的支撐。文化的發展和變革影響人的精神狀態和思想觀念。人的精神狀態和思想觀念如何,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設的變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當人在思想上意識到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時,就會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和發展,用新的生產關系取代舊的生產關系;當人意識到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時,就會自覺地堅持和完善這種生產關系。文化也能夠啟發和引導群眾自覺地變革或維護一定的上層建筑。當上層建筑不適應經濟基礎的性質、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時,它就啟發和引導人們樹立改革意識,形成強大精神動力,推動人們改變原有的上層建筑,建立新的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變化和要求,促進社會的發展。如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文化大革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等等事件,從正反兩方面都表明文化對社會發展有巨大的促進或阻礙作用。
第三,文化軟實力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當今時代,社會發展出現了新的變化,歷史合力中的其他因素的作用在不斷凸顯和增大,過去曾經是次要的因素今天可能成為主要的因素,過去對社會發展只起加速或延緩作用,今天可能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化軟實力的產生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當代社會發展動力問題的復雜性。它以生動的現實進一步證實了歷史合力論,澄清了過去我們在理論上的誤解和偏頗,凸顯了作為歷史合力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化軟實力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文化軟實力正日益成為推動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文化軟實力能夠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涉及到文化軟實力的主體、客體、載體的協調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文化軟實力對社會經濟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提高勞動者素質、通過發展企業文化提高勞動效率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文化軟實力滲透于文化產業設計、生產、交換等全過程。文化軟實力為企業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思想保障。文化軟實力促進本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會拉動對本國文化產品的需求,提升本國文化產品的質量,帶動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模式的轉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還能帶動與文化相關的產業的發展。發展文化軟實力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發展文化軟實力可以把本國的文化資源通過創新加以合理開發、利用,使之成為本國人民和全世界人都能享受的文化商品。這樣一方面可以創造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把本國的文化及其蘊含的價值觀、審美觀傳播到全世界,有助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形成良性循環,還可以防止他國文化及其蘊含的價值觀、審美觀滲透。發展文化軟實力對外為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塑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增強本國的吸引力。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發展文化軟實力和運用文化軟實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綜合國力的發展,能夠達到實現國家利益的目的。如果哪個國家能夠抓住科技革命和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主動發展文化軟實力,就能夠以較小的代價,推動本國綜合國力的發展。而那些被動、被迫發展文化軟實力的國家,就會喪失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發展帶來的機遇,成為全球化發展中的落伍者。
文化軟實力還能提升整個民族和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民族的靈魂,激發各個成員的主觀能動性尤其是創造力,為整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一個重要尺度。綜合國力,主要是經濟實力、技術實力,這種物質力量是基礎,但也離不開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0-231頁。高昂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表現。
文化軟實力是一種特殊的力量,是促進綜合國力發展的動力。世界各國在重視經濟科技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的過程中,更加重視文化軟實力建設,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本國的主要發展戰略。文化軟實力是當今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世界歷史進程中世界主要國家興起所依賴的力量發生了很大變化。16世紀的西班牙主要依靠黃金、殖民地貿易、雇傭軍和王朝關系取得了海上霸權;17世紀的荷蘭主要依靠貿易、資本市場和海軍,成為“海上馬車夫”;18世紀法國的力量源泉是人口、農業、公共管理、軍隊、文化(軟實力);19世紀的英國主要依靠工業、政治凝聚力、金融和貸款、海軍、自由主義規范(軟實力)、島國位置(易于防衛)維持了世界的霸主地位;20世紀美國的力量源泉是經濟規模、科學技術領導地位、位置、軍事力量和聯盟、全球化文化和自由主義的國際制度(軟實力);21世紀美國力量的源泉是技術領導地位、軍事和經濟規模、軟實力和跨國通訊樞紐。*[美]約瑟夫·奈:《美國霸權的困惑》,何向東等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第14頁。大國的興衰歷史表明,僅僅具有硬實力或軟實力弱小的大國難以維系其大國地位。文化軟實力越來越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軟實力改變了國際關系中國家或民族之間的競爭的方式。文化軟實力不以搶占領土為目的,它以非強制的方式通過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等的滲透,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自愿認同和接受強勢方的一整套文化觀念,把對方連根拔起,自覺站在強勢方一方,自愿接受強勢方的統治和控制,占有對方的靈魂和精神家園,取得政治霸權、軍事霸權和經濟霸權所不能達到的效果,達到自己的目的。全球化的歷史證明,文化軟實力是國家重要的組成部分和資源。能夠在全球化進程中把握主動、影響世界、引領時代發展的國家往往是硬實力與軟實力兼有尤其是文化軟實力超強的國家。大國的興衰史表明,一個國家僅靠強大的物質力量、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等硬實力難以持久。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單單是經濟、軍事等硬實力方面的競爭,還有軟實力的競爭。大國的維持和發展不僅要有強大的硬實力和軟實力,而且更需要文化軟實力。“一個國家的發展可以有兩條主線,一是物質的和表層的,科技、經濟、政治、軍事、外交等,故稱之為‘硬件’;一是包括精神、思想、歷史傳統、價值觀念、信仰習俗等等比較內在而抽象的,故統稱之為‘軟件’。”*資中筠:《冷眼向洋百年風云啟示錄(上卷)》,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第3頁。在全球化進程中那些能夠較長地維持世界大國地位的國家需要強大的軟實力。強大的軟實力尤其是文化軟實力為硬實力和國家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軟實力尤其是文化軟實力在全球化進程中越來越成為國家發展的力量源泉。國家的維持和發展不僅要有強大的硬實力和軟實力,而且更需要文化軟實力。
山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基于文化強省戰略的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影響力提升研究”(J15WA07);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齊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問題研究”(CDX15023);2016年度山東交通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新媒體時代齊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研究”。
郭繼文(1973-),男,哲學博士,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山東交通學院社科部講師(濟南 25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