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哲
(黑龍江省林業監測規劃院,哈爾濱 150080)
林業病蟲害生態防治技術研究
潘明哲
(黑龍江省林業監測規劃院,哈爾濱 150080)
研究分析林業病蟲害防治傳統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了引入林業病蟲害天敵,發展林業病蟲害不育技術,深化微生物技術應用,運用激素類信息素防治病蟲害等技術方法,為生態防治林業病蟲害、推廣生態防治技術提供了借鑒與參考。
生態防治;病蟲害;林業
林業病蟲害的防治關系到林業的生產質量和生產數量,是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手段,在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需要工作人員樹立起保護國家森林資源的責任意識和生態意識,明確病蟲害防治的目標與方法,在可持續發展和系統工程等科學理念的指導下,以維護林業生態安全為目標,充分調動各部門以及工作人員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為提高病蟲害防治的有效性,要針對不同片區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治策略,加強分類指導,有效遏制病蟲害的蔓延。在病蟲害防治技術的選擇上,要加強現代生態防治技術的選擇與應用,提高病蟲害防治資金的利用效率,提高病蟲害防治的整體效益。
1.1 林業病蟲害生態防治的原因
近年來,我國林業病蟲害發生情況加劇,給我國林業經濟建設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林業病蟲害的害蟲種類隨著環境改變和基因突變的因素影響越來越多,并且,林業病蟲害使林區受災面積增大,難以控制和防御。林業病蟲害生態防治是針對傳統林業病蟲害防治的弊端,在科學指導下,特別是林業科技、生物科技和基因工程的高速發展下而產生的新型林業病蟲害防治措施和體系。
1.2 林業病蟲害生態防治的重要價值
通過林業病蟲害生態防治技術的推廣,有效保護自然環境,豐富生態鏈條,起到對林業病蟲害長期防范、有效抑制的功能。通過林業病蟲害的生態防治技術,可以提升林產品質量,擴大林業資源附加價值,提升林業生產和管理等體系性工作。林業病蟲害生態防治技術在空間上還有發展的可能,網絡技術、生物科學、基因工程等相鄰學科和領域的突破都可以為林業病蟲害生態防治技術的發展提供平臺和空間。
傳統技術來自于林業病蟲害防治的歷史,在很多層面上已經出現對林業病蟲害傳播、病蟲害爆發的不適應,并在效率層面和效益層面表現出各種不足。總體上林業病蟲害防治傳統技術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2.1 技術理念落后
由于傳統技術沒有對林業病蟲害的預測和控制環節,導致防治傳統技術只能被動地進行防治工作,對于新時期林業病蟲害在發生范圍、病蟲害種類、蔓延速度和危害性大小等方面沒有很好地適應,出現防治傳統技術對突發、大面積、高危害林業病蟲害無法有效控制,出現防治不當、控制失當等問題。
2.2 技術條件制約
林業病蟲害防治傳統技術受到太多的技術制約和限制,特別在人工林面積增加、病蟲害種類增多、防治規模變大、防治難度提升的今天,林業病蟲害防治傳統技術在資金、操作、人才方面出現了“先天”不足,不能適應林業發展理念和林企工作實際以及林業資源增殖的需要,形成了林業病蟲害防治傳統技術的“洼地”和“漏洞”,出現了林業病蟲害防治傳統技術不適應全面防治和高效率防治的問題。
2.3 技術手段落后
與現代防治技術相比,更多地依靠高殘留、廣譜殺蟲劑和農藥的噴灑,林業病蟲害防治傳統技術的單一性形成了污染鏈條和公害積累體系,不但增加了病蟲害的抗藥性,也造成了環境的污染。
將病蟲害作為生態的一個環節,在林業生態建設的大環境中思考林業病蟲害生態防治問題,是當今發達國家和林業科技發展的方向,生態防治技術是豐富林業整體生態鏈條,引入對林業病蟲害有生態控制效果的天敵;發展不育技術,控制林業病蟲害的繁衍;運用微生物技術,增加林業病蟲害感染源;運用激素類信息素擾亂林業病蟲害的繁衍過程,在無公害、生態鏈條的范圍內實現對病蟲害的防治。
3.1 引入林業病蟲害的天敵
林業病蟲害在生態鏈上處于中低部位,更高層次的昆蟲、鳥獸對病蟲害有著天然的捕食習性,可以將天敵引入林業病蟲害生態防治體系,不但可以豐富林業資源和林業生態,還可以集約化、高效率地控制病蟲害。可以通過人工繁育林業病蟲害天敵的方式進行防治,例如:建立林業病蟲害天敵昆蟲的繁衍路徑,引入天敵昆蟲,豐富林區食物與生態鏈條,直接控制林業病蟲害的程度和范圍;也可以通過釋放林業病蟲害天敵的方式進行防治。例如:市場上有赤眼蜂制品銷售,可以在林業病蟲害發生的初期購買并釋放赤眼蜂,迅速地控制林業病蟲害;還可以通過增加鳥巢,封育山區的方式,為鳥類提供繁衍巢穴等方法,將啄木鳥、黃鸝、杜鵑等鳥類引入到林區,發揮鳥類對林業病蟲害的捕食功能,控制林業病蟲害的范圍和程度。
3.2 發展林業病蟲害不育技術
不育技術是通過射線、化學藥劑的方式破壞林業病蟲害的生殖系統,降低林業病蟲害的遺傳基因和繁衍能力,通過對不具繁殖能力病蟲害的釋放,擾亂林業病蟲害繁育的過程,控制林業病蟲害的繁衍,將缺陷基因引入到林業病蟲害種群之中,以達到控制林業病蟲害繁殖數量,降低林業病蟲害生物總量,弱化林業病蟲害危害的效果。不育技術在空間上具有很大的擴展可能,特別在納米和基因工程的幫助下,林業病蟲害生態防治工作一定會開創新的方向和局面。
3.3 深化微生物技術應用
林業病蟲害對微生物的感染有特異性,一些病毒、真菌對林業病蟲害有較強的感染能力和消殺效率,例如:各類僵菌、霉菌有感染林業病蟲害成蟲、幼蟲和蟲卵的習性,可考慮在生態防治過程中噴灑林業病蟲害易感真菌,使病蟲害受到感染,降低病蟲害存活的可能。一些細菌對林業病蟲害也有侵蝕能力,球桿菌、芽孢桿菌等細菌在林業病蟲害的器官和體內有寄生和繁殖能力,通過細菌生長實現對林業病蟲害生態防治效果是當今重要的防治手段,是林業病蟲害生態防治技術的重要方向。
3.4 運用激素類信息素防治病蟲害
林業病蟲害在繁育過程中會在生態環境中釋放激素類信息素,以此來做到對異性的吸引,完成交配和繁殖。激素類信息素的化學成分可以通過科學檢測確定,在林業病蟲害繁育期可以通過人工激素類信息素釋放破壞病蟲害的定向與定位能力,阻斷交配渠道,限制繁衍機會,干擾林業病蟲害的繁殖,在有條件的區域可以共同使用激素類信息素和誘捕器,直接誘殺病蟲害。
豐富森林結構,建立病蟲害防治生態系統,是當前林業在病蟲害系統性治理和根本性防治的基本對策,要不斷豐富林業工作的預防和控制體系,設立生態環境新機制的病蟲害防治技術系統,創新林業工作的組織基礎與控制平臺,落實建設生態、加強環保責任,將生態防治技術作為新的熱點和重點,進一步豐富防治手段和預控機制,打造防治病蟲害的網絡、結構和體系。國家和政府要嚴格管理,及時監控,做好各項檢查工作。促進林業的健康發展,提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保障社會主義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 張義群,劉海燕.林業病蟲害及生態防治技術研究[J].中國農業信息,2013,(13):70-71.
[2] 萬惠恩.東北林區苗木異常病癥的識別與生態防治[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4,(05):14-16.
[3] 盛承發,蘇建偉,宣維健.關于害蟲生態防治若干概念的討論[J].生態學報,2012,(04):56.
[4] 劉品華.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與方法初探[J].赤子(上中旬),2014,(11): 93-95.
[5] 李文嬌.芻議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與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5,(04):77.
[6] 姜瑞鳳.論述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及措施[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5,(06):42-44.
[7] 于喜波,牟才利,劉炳友.園林有害植物防治技術[J].中國西部科技,2008,(13):23.
Research on ec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y of forestry pests and diseases
PAN Ming-zhe
(Heilongjiang Forestry Monitoringand PlanningInstitute,Harbin 150080,China)
Problems oftraditional technologyin forestrypests control were analyzed,several technical methods like bringing in predators of forestry pests,developing infertile technology of forestry pests,deepening microbial technology and hormone pheromone were proposed to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cological control of forestry pests and its technology promotion.
Ecological control;Pests and diseases;Forestry
S763
B
1674-8646(2016)16-0042-02
2016-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