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工運研究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曾建立五個“產業工會”
文/中國工運研究所
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先后建立了五個“產業工會”。
中共中央和全國總工會一貫主張按產業原則建立工會,在共產國際和赤色職工國際的領導下,為了實現以城市為中心,組織工人階級的武裝暴動奪取政權的設想,尤其重視發動和組織產業工人和按產業系統去建立工會組織。在對蘇區工會運動的指導上,堅持了同樣的組織原則。1930年9月,中共六屆三中全會《關于職工運動決議案》就強調蘇區“應當有系統地建立當地統一集中的產業工會和手工業工會的聯合”。同年12月,全國總工會制定的《蘇維埃區域工會工作大綱》規定蘇區工會要組織六種工會:產業工會、雇農工會、苦力工會(包括肩挑擔擔的、推車的、抬轎子的、做短工的、幫閑的等)、運輸工會(木船、碼頭、車夫等運輸工人)、店員工會、手工業工會,這六種工會都屬于與地方總工會并行的產業總工會系統。1931年3月1日,中共蘇區中央局在《關于工會運動與工作路線的通告》中,規定蘇區應當按照產業和職業關系組織工會,每種工會都要有系統的組織。
全國總工會遷入蘇區以前,各蘇區根據中共中央、中共蘇區中央局和全國總工會上述文件的規定,大多已建立了一些不同業別的地區性工會,但是并沒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組織系統,各地工會工作主要還是依靠地方工會系統進行的。1932年8月,中共蘇區中央局在《為蘇區職工運動致全體同志信》中,批評蘇區工會“直到現在產業系統的組織還不是處在主要地位”,要求蘇區工會要逐漸轉變為以產業系統為主要的組織形式。
全國總工會遷入蘇區后,全總蘇區中央執行局即將籌備建立蘇維埃全國性產業工會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經過一個時期的籌備,從1933年4月開始,到1934年7月,先后召開了中國農業工人、中國店員手藝工人、中國紙業工人、中國苦力運輸工人、蘇維埃國家企業職工等代表大會,分別建立了五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產業工會”,并初步形成了省、縣、區三級工會組織系統。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五大產業工會的建立,對于從不同產業和行業系統動員和組織蘇區工人參加革命戰爭和根據地建設,起了積極作用。召開五種產業工人代表大會本身,就在五大系統工人群眾中起了很大的動員作用,推動了五大系統的各級工會組織的建立和發展。但是由于蘇區地處工業不發達的山區和商品經濟落后的農村,各行業從業人員有限,產業工會因“會員不多,住得稀散,交通不便”,除了國家企業職工會外,其他四個產業工會單獨進行自己的工作,實際上存在很多困難,各系統的下層組織在群眾中的工作,主要還是在區縣職工聯合會的領導下進行。
摘自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新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