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鷹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7)
?
【法律文化】
旅游合同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分析
袁 鷹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7)
旅游合同是游客在旅游活動中與旅行社簽訂的合同,游客在合同簽訂以后,其全部旅游活動與日常行程安排都由旅行社負責。一旦旅行社在此期間出現了嚴重的違約行為,必然會對游客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精神損害。目前我國法律對于精神損害程度的判定還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導致旅行社違約后游客無法得到應有的賠償,嚴重影響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因此,本文針對旅游合同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問題展開分析,并對該制度的建立提出一些建議。
旅游合同;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旅行社在執行合同相應條款的過程中,受到自身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違約行為,影響游客正常旅游活動的進行,對游客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損害,使游客產生精神痛苦。雖然相關制度理論已經日漸成熟,但始終缺乏統一的法律規定,導致我國的游客在遭遇旅行社違約,想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特別是想挽回非物質方面的損失,約束旅行社的違約行為時,會非常困難。
(一)旅游概念及其本質屬性
旅游是自然人離家游玩的一種行為,是現代社會自然人放松身心、消除壓力、充實生活的重要方式。在旅游學的相關定義中,旅游者前往旅游地旅行,往往都是短期停留,也不會在該目的地從事其他營利活動。從這個角度看,具有短期性、精神享受性、異地消費等基本屬性。通過旅游,旅游者可以獲得感覺上的滿足與精神上的愉悅,而旅游業經營者則將旅游作為其獲取經濟收益的重要來源。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我國的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有些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來源主要是靠旅游業,旅游業在促進消費、解決就業、促進環境發展、增加經濟收入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是現代各國政府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總之,旅游者在旅游中始終處于物質上的非營利性狀態。其通過支付費用參與旅游活動,為的是滿足自身身心愉悅、陶冶情操等方面的需要,這恰恰揭示了旅游的精神利益性。
(二)旅游合同的概念及其類型
進入21世紀,旅游掀起了人們休閑放松的新風尚潮流,這為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從世界范圍看,旅游是公認的休閑放松、減壓排難的重要手段。旅游業不斷發展,也使其成為許多國家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由于各國狀況不同,旅游經濟開發的程度與發展的速度各不相同,其對于旅游行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各國對于旅游合同概念的認識還沒有形成統一。
旅游合同的分類本有很多。2013年《旅游法》頒布后,旅游合同實際上專指包價旅游合同。以前的自由行合同、旅游代理合同已不復存在,其內容實際被包含于包價旅游合同中。當然,理論界還是推崇傳統意義上旅游合同,認為旅游合同只涉及游覽服務的環節,對于其他部分的內容并無涉及。
(三)旅游合同違約的情形
旅游合同主體雙方都可能發生違約情形,但基于旅游合同是格式合同的特性,以及旅行社在合同中的優勢地位,其違約容易侵害旅游者權益。實際生活中,旅行社違約損害旅游者利益的情形占多數。因此,對旅游合同的違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行社違約方面。旅行社旅游合同違約的情形通常包括三類:不能履行旅游合同、不能完全履行旅游合同和拒絕履行旅游合同。不能履行旅游合同通常表現為旅行社沒有能力提供包價旅游合同所約定的服務,如無法提供導游、車輛等情形。不能完全履行旅游合同通常表現為沒有達到包價旅游合同的服務標準。而拒絕履行旅游合同是指有能力為游客提供約定的旅游服務但拒不向游客提供的情形。
(四)旅游合同違約與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之間的關系
1.旅游精神損害概念
精神損害實際上也是旅游損害的一部分。旅游損害的種類一般包括財產性旅游損害與非財產性旅游損害。通常來講,財產性旅游損害主要指受害人的財產本應受到提供旅游服務者的保護,但卻受到了損害;而非財產性旅游損害主要指旅游者在旅游中發生了財產以外的損失,這類損害一般都來自于受害人本身,精神損害就是非財產損害中的一種,也是賠償責任構成要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精神損害在判定和取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技術困難,各國基本都沒有給精神損害在立法上進行明確定義,只能通過對相關事件的分析與推測來斷定受害人受到精神損害的程度。
2.設立旅游合同違約旅游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意義
旅游者旅游終極目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愉悅與享受,這也是旅游合同訂立的目的之一。如果因旅行社違約使游客精神上沒有達到預期期望值,必然會產生失望的心理落差。有些違約行為還可能會刺激游客,使游客沖動、煩躁,留下痛苦記憶,甚至受到精神打擊,對游客造成一定的精神損害。旅游精神損害賠償,就是旅行社為了撫慰游客因為精神損害所遭受的痛苦而以金錢的方式進行補償,希望通過這種補償方式可以減輕游客因為精神損失而產生的痛苦。
旅行社履行旅游合同違約,違約行為使游客的人身權和財產權受到損害,對游客造成精神損害;或是旅行社由于自身原因[1],無法完全履行旅游合同中約定的旅游相關內容,對游客造成精神損害,游客都可以根據相關法律提起訴訟來要求獲取精神賠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旅游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是游客提起旅游合同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重要依據。根據該規定,游客以旅行社違約提出訴訟要求精神損害賠償,法院要求其必須變更為侵權之訴。如果游客堅持要以違約對旅行社提起訴訟,要求獲得精神損失賠償,人民法院將不予支持。因此,在我國,當旅行社出現違約行為涉及精神損害賠償時,人民法院只有一種情況可以同意受害游客的訴求,即違約與侵權同時存在。也正是因為旅行社違約的法律代價如此低廉,旅行社違約的情況才會越來越嚴重,有關立法機關應該根據我國旅游業的現狀,適當修改相關規定,使其可以更好地保護游客的合法權益。
(一)現行法律存在競合情形的制約
旅游合同違約責任競合的出現一般是因旅行社違約行為同時產生了兩種法律責任,即侵害旅游者人身、財產權益時產生侵權責任[2],同時產生了旅游侵權責任與旅游違約責任。這時,旅游者有權選擇依照《旅游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依照其他法律法規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的制度。在追訴法律責任時,責任競合制度給予了旅游者選擇訴訟方向的權力。如果受害者選擇了一種責任提起訴訟,自然另一種責任就再也無法追究。目前,我國旅游者如果認為自己因旅行社方面違約行為造成了自己的精神損害而提出訴訟,就會遭遇法律競合的情形,旅游者不能依據違約責任來獲得精神損害賠償,只能以侵權對旅行社提起法律訴訟。
(二)在違約但未侵權情況下保障旅游者精神受損權益
1.旅游合同特殊性的要求
旅游的目的在于滿足游客的精神需求,因此旅游合同與其他普通合同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的存在應在旅游合同中得到保護,相關立法者在制定法律制度時,應將旅游合同與其他普通合同進行區分對待,將旅游者訂立旅游合同的精神需求因素考慮在內,將游客受損的全部利益納入法律保護范圍。
2.滿足游客預期利益規則的要求
預期利益規則,是指旅行社組織的旅游團,游客訂立包價旅游合同并支付相關費用,當出現精神損害時,游客能夠預期獲得超過其所支付的旅游費用的補償。游客在與旅行社簽訂合同時,其期待的利益是獲得精神方面的享受,因此旅游合同所產生的利益屬于精神利益。一旦旅行社出現了違約行為,必將使游客的精神利益受損,產生諸多負面情緒,這種情況旅行社理應向游客賠償。
3.完全賠償原則的要求
旅行社全面賠償旅游者的損失是旅游合同違約的完全賠償原則的要求。完全賠償原則的內涵是凡是由旅行社方面違約造成游客有所損失,其都應對游客進行賠償。既包括有形損失方面,即物質方面的損失,也包括無形方面的損害,即精神損害。這一原則的目的在于降低因違約對旅游者造成的危害,全面充分保護旅游者的權益,使其逐漸恢復到損害發生前的狀況。旅行社無論因何緣由在履行旅游合同中出現違約,造成損害旅游者利益的后果是毋庸置疑的,這種損害在物質方面能夠客觀表現出來,但精神方面的損害卻容易被忽略。只有依照完全賠償原則要求,旅行社才能賠償旅游者包括物質與精神方面所受的全部損害。
4.商業化的理論要求
我國法律規定,凡涉及旅游合同精神損害賠償的條款,如果是因旅行社自身問題致使游客無法完成合同規定的旅游活動,旅游者可以根據其損失的時間向法院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旅行社賠償的金額不得低于該項消費的旅游費用。對于旅行社違約導致游客人身受到傷害或者是在辦理出、入境手續過程中,致使游客無法出游、被羈押、滯留等,游客可以要求旅行社進行精神損害賠償。以中國游客2016年“十一”期間滯留韓國濟州島事件為例。由于旅行社與韓國方面未能協調好,導致我國二十多名游客在機場滯留數天,據此游客有權向旅行社依法提出精神損害賠償。因旅游合同違約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目前在我國所有的法律中都找不到相關規定。但隨著社會不斷進步,旅游者會逐步意識到旅游合同違約對其精神上也造成了損害,旅游合同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相關問題必然會引起律法機關的關注,設立旅游合同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呼聲將持續高漲。
(一)賠償的要件
1.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就是確定責任方的基本原則,應作為確定旅行社承擔責任的首要條件。精神損害是人在精神方面受到的損害,并沒有實際依據。因此,在對其損害程度的判定方面存在著較強的主觀色彩。為防止旅游者濫用訴訟權利,在旅游合同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中,應首先對旅行社違約的主觀方面做出適當限制,考察其是故意還是過失。旅行社非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的違約行為不具主觀惡意,應當得到諒解。旅行社只需對故意或重大過失違約造成的精神損害進行賠償,且賠償應根據其過錯的大小劃分責任。
2.旅行社嚴重違約
旅行社嚴重違約的情形一般包括兩種:一是旅行社的違約行為造成了人身傷害;二是違約行為雖沒有對游客的人身權利造成傷害,但導致游客無法實現旅游目的。第一種情況,根據現行法律,游客就造成的傷害可以直接對旅行社提起侵權訴訟,要求獲得相應的精神損害賠償;[3]第二種情況,游客的精神損害賠償目前無法得到支持,有關專家學者一直在呼吁,希望能從全面保護旅游者權利的角度出發增加相應的規定。
3.旅游者受到嚴重的精神損害
中外各國在審理旅游合同違約精神損害賠償案件中,受害游客精神損害程度的判定始終是一個難以確定的問題。由于精神損害程度存在于主觀精神世界,無法提出量化標準。隨意對其進行判定或揣測,很有可能導致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被肆意擴大,不僅對旅行社方面不公正,也可能出現旅游者濫用訴訟權力使法院不堪重負的情況。因此,筆者認為,可以根據造成游客精神痛苦的原因,將認定受到精神損害的情況分為旅行社違約行為涉嫌侵權,使旅游者的人身權益或特殊財產權益受到損害的情形;或是雖然沒有侵犯游客人身權與財產權,但旅行社的違約行為給游客造成了十分嚴重的精神痛苦的情況。這些情況導致旅游合同無法按要求履行,嚴重影響了旅游者的心理,屬于嚴重的違約行為。但如果游客只是因為旅行社違約行為導致精神、情緒方面的波動、起伏,并沒有感到嚴重的精神痛苦,不應支持主張精神損害賠償。[4]旅行社可以從服務的角度采取賠禮道歉等形式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4.存在因果關系
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旅行社違約行為應與游客所受精神損害之間存在因果必然聯系。旅行社的合同違約行為勢必造成包價旅游合同的目的不能實現,旅游者在精神上本身就有損失。但自然人的精神狀況是有所差異的,旅行社旅游合同違約行為對游客造成的精神損害可能因人而異,具體影響無法考證。在訴訟中,只能根據一般人就旅行社違約行為可能出現的精神損害反應進行推斷,即違約行為對大多數自然人必然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后果。
(二)旅游合同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相關標準
1.物質補償為主兼具懲罰性
旅行社對游客精神損害賠償的作用在于減輕游客因旅行社的違約行為而產生的精神痛苦,彌補游客無法完全順利出游而產生的負面情緒。精神方面的損害目前尚無有效的彌補辦法。精神賠償撫慰金的目的是以物質補償形式換取游客的精神痛苦,更注重賠償性功能,這也是旅行社承擔責任的有效方式。同時,旅行社支付精神賠償撫慰金也使其在經濟上受到了一定的懲罰,令其從違約行為中得到深刻的教訓。
2.確定賠償金數額標準
從性質上來講,精神損害不同于其他合同責任中的損害行為,精神損害從本質上來說屬于非財產損害。造成精神損害的原因與程度,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無法以客觀的方式判定,也無法全面客觀表現出來。因此,在衡量判定精神損害賠償賠償金的數額時,游客與旅行社產生糾紛的主要原因是一個應當充分參考的因素。制定旅游精神損害賠償金的計算標準以及判定精神損害程度的依據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建議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充分考慮違約行為人的過錯程度。通常旅行社一方如果故意違約,會給旅游者造成較大痛苦,心中產生的負面情緒難以平復,精神損害程度相對嚴重;如果是因為旅行社一方過失而導致的違約行為,旅游者心理痛苦的程度相對較低,即使造成精神損害,其程度可能也相對較小。因此,對于違約方故意的違約行為,應該判定賠償力度較大,而對于過失違約的行為,賠償力度可適當減輕。
其次,應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賠償金數額。我國經濟實際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國內地區收入發展不平衡,采取單一的賠償標準很難體現公平性。由于精神損害自身存在特殊性,很難對其損害程度進行細致考量,數額過高的懲罰性賠償可能會影響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數額偏低又不利于保護受害旅游者。因此,目前精神損害賠償金的賠償數額標準應制定一個賠償金額的上限,使其不僅能適當約束旅行社的行為,也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以免出現“判的出,賠不起的情況”。
旅游業作為我國的重點產業項目之一,其相關立法工作已引起了我國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針對性專門條款將旅游糾紛從一般性條款中解放出來,有效保護了游客的合法權益。建立旅游合同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允許受害旅游者以違約之訴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要求,是法學理論界的呼聲,是充分保障旅游者權利的需要,是維護公平法制精神的體現,是滿足我國旅游業當前發展的需要。因此,加強我國旅游業相關問題的立法工作,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旅游合同違約可以提出訴訟的范圍,是我國旅游業立法必然的發展方向。
[1]林松.試析旅游合同糾紛精神損害賠償問題[J].福建法學,2002,(2):55-56.
[2]張穎丹.民航旅客運輸合同法律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7.
[3]梁瑋潔.我國旅游合同精神損害賠償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4.
[4]呂首作.虛擬財產屬性分析及法律保護[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1.
【責任編輯:周 丹】
D923.6;D922.294
A
1673-7725(2016)12-0196-05
2016-10-20
袁鷹(1980-),男,山西陽曲人,講師,主要從事民商法、旅游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