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吳瑋
摘要:燈歌《斑鳩調》體現了江西音樂的特有風格,因此感受、體驗江西民歌——“燈歌”的音樂風格及特點成為課堂的教學重點。單一的講授“燈歌”知識,學生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認識上,對其載歌載舞的形式沒有具體的認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主要通過“聽”“唱”“看”“跳”等手段,將學生領入對燈歌的探索中。
關鍵詞:燈歌;斑鳩調;音樂課堂
九年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關于“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闡述中指出“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中國傳統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善于將本地區民族民間音樂資源運用在音樂教學中,使學生從小就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
南宋時期,詩人楊萬里在《觀迎神小兒社》這首詩中的寫到:“花帽銖來重,綃棠水樣秋;強行終較嫩,研唱卻成羞;鸚鵡棲蔥指,芙蕖載錦舟。休看小兒社,只益老人愁。”詩中描述的是高安社火的燈彩、燈歌的熱鬧畫面,八百多年前燈歌就如此熱烈與完整,可見江西燈歌歷史多么悠久!因此,將江西燈歌作為本土特色歌舞音樂開展課堂教學實驗性研究最具代表性。
江西燈歌的演唱形式有茶燈、花燈、牛燈、叫花子燈、馬燈等等。茶燈曲目最豐富,在江西各地都有。其中贛南、南昌兩地茶燈特點最鮮明,稱為“茶籃燈”,采用采茶調及各種小調進行演唱。花燈又名“花籃燈”,或稱為“采茶燈”,常唱《十二月采花》、《十繡》等多段體唱詞。花燈在贛南最盛行。從某種意義來看,茶燈與花燈,可能算是江西采茶戲的原始形式和萌芽階段。
開唱必舞是燈歌最為明顯的表現特征。江西燈歌傳統的舞蹈動作是扇子花與矮子步。如茶籃燈舞,由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或三人以上參加表演。舞者腰系綢帶,男的持一錢尺(鞭)作為扁擔、鋤頭等,女的左手提茶籃,右手拿扇,邊歌邊舞,主要表現人們在茶園的勞動生活。各種矮子步的動作,在民間都有著有趣的稱呼,比如烏龜爬沙、雞公啄米、黃狗伸腰、蜻蜓點水、餓狼尋食、畫眉跳架等。形象地模仿各種動物的生動姿態,充分展示了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和諧。扇子花與矮子步對采茶戲的形成起到極大影響。因為采茶戲是從民間歌舞、燈彩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如贛南采茶戲是江西南部地區的民間戲曲,它源于當地流行的采茶歌和采茶燈,這個劇種的孕育形成,大致經歷了采茶歌——采茶燈——采茶戲三個發展階段。贛南采茶戲的舞蹈動作大致有三種:幽默俏皮的矮子步、飄逸靈動的單袖筒、以及嫵媚嬌羞的扇子花。其中的矮子步,扇子花即得到燈歌的傳承。可見茶燈、燈彩、采茶戲有著一系列淵源。
江西燈歌的種類非常多,有斑鳩調、采茶調、長歌、茶歌、十保、十送、獅子燈歌、彩船燈歌、對花調等等。初中音樂教材中的歌曲《斑鳩調》是江西安遠的民間小調,也是當地節日歌舞活動中的一種傳統“燈歌”,同時也是贛南采茶戲曲牌新唱曲目。《斑鳩調》的歌詞是以五言為主體、間用四言的多句體,“呀哈咳”、“里格”、“咿呀咿子喲”、“咧”等襯詞、襯句,既增加了唱詞節奏的變化,也突出了歌腔的地方特色。其曲體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的呈示,節奏規整,音調歡快,具有一定的方整性和較鮮明的舞蹈風格;第二部分除結尾處有一點變化外,基本上是首段的重復;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原樣再現,具有把音樂推到高潮并完滿終止功能。本曲以生動活潑地對答和齊唱相結合的形式,歌唱了斑鳩嗚叫、杜鵑頌春、蛤蟆唱春的美好春光。民族五聲徵調式,貫穿使用具有贛南色彩特征樂匯。整首曲子蕩漾著春天的勃勃生機、令人歡快喜悅。
燈歌《斑鳩調》體現了江西音樂的特有風格,因此感受、體驗江西民歌——“燈歌”的音樂風格及特點成為課堂的教學重點。單一的講授“燈歌”知識,學生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認識上,對其載歌載舞的形式沒有具體的認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從學唱歌曲人手將學生領入對燈歌的探索中。主要通過“聽”“唱”“看”“跳”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感知歌曲的情緒、了解歌曲的演唱方式,使學生通過直觀的感受、親身的體驗從感性認識到理解接受。結合贛南采茶戲最具特色的地方和精華所在:“矮子步”、“扇子花”,將“燈歌”這種載歌載舞的形式作為本課的知識點和動點貫穿于學生的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調動學生聽覺的動、視覺的動、全身的動。使學生在動中體驗,在動中愉悅,體現課標中提出的,將戲曲、舞蹈滲透和運用到音樂教學中這種教學過程與方法,讓學生感受、體驗江西燈歌這種載歌載舞的民歌形式從而真正了解江西燈歌的音樂與舞蹈特征。豐富學生的江西音樂知識,表達學生對家鄉的贊美,激發學生對江西的熱愛之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家鄉意識、民族意識。
江西燈歌來源于生活,來源于人們對動物的細微觀察,來源于人們大自然的想象。人們舉著五彩繽紛的彩燈,唱著燈歌,舞動著具有傳統特色的扇子花與矮子步,與對比強烈的吹打樂共同營造出熱烈的氣氛。人們以此宣泄著內心各種情緒、表達內心豐富的情感。并憧憬著美滿幸福的生活和美好光明的未來。它激起了人們情感的共鳴,獲取了群眾的喜愛。這種傳統的歌、舞、燈的融合也將以一種特有的形式傳承給后人,并傳承、拓展到音樂或音樂以外相關的其它領域中。
今天,我們將江西燈歌《斑鳩調》這一江西特色音樂引入課堂正是將本土的音樂舞蹈形式傳承下去。通過地方音樂這一載體,向學生傳輸地方音樂文化,地方人文精神,以及地方的民風民俗,讓學生了解我們江西、了解我們南昌多一點。讓學生樂于接受本土音樂、熱愛本土音樂、從而賦予本土音樂新的生命。
(作者單位:1.南昌二十四中2.南昌市濠上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