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摘要:園林景觀經歷經了很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了一定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本文認為園林景觀在設計中應當遵循大小、形狀、色彩、虛實的對比,掌握有規律的節奏,運用合理的比例和尺度以及統一的整體設計,創造出生動優美的環境氣氛。
關鍵詞:園林;藝術形態;造型要素
一、研究現狀及意義
我國從清末就開始有關于園林的研究,至今已經有百余年的歷史,研究范圍比較廣,成果涉及到多個學科領域,其中關于園林造型要素的研究也不乏少數。百余年的園林研究產生了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大量研究成果,每個學科都具有自己獨特的研究視角,相應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內容也不盡相同。所以古典園林研究成果具有明顯的學科屬性,這也使我國園林研究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現代園林設計既要拋棄古典園林的歷史局限,又要汲取其之精髓,要從對周圍環境和歷史的觀察與回顧中找出正確的方向。本文以園林中的造型要素研究作為切入點,旨在發現與總結,這對尋找適應現代社會的園林設計道路,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園林釋義
在保持人與自然間的平衡中,人們開始注意周圍環境的返樸歸真,先前刻意追求的人工環境加重了人們生理和心理上的負擔,以自然美為主要的塑造對象的園林藝術,也自然地順應了這一潮流。園林是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筑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游憩境域。
三、園林造型要素的構成研究
同建筑雕塑等造型藝術相比,園林沒有那樣強的可塑性,顯得較為模糊和隨意,但其魅力恰恰正在于此,也是建筑林立的都市中人們樂于在園林中調節自己的原因。只有靈活地掌握了這些原則,才能創造出生動優美的環境氣氛。
1.大小、形狀、色彩、虛實的對比
園林構成的這些要素各不相同,都存在著差異。中國園林常被稱作“對比的藝術”,就在于它能夠成功地將自然中各個要素強化,在對比中展示各自獨特的魅力(如山與水)。這遠不同于西方園林中普遍地將建筑、水池、綠籬等人工作品和自然環境對立起來的做法.盡可能避免平鋪直敘。即使在很小的范圍內也造成強烈的景物對比而給人深刻的印象。對比的種類是多方面的,一般可分為大小對比,形狀對比,色彩對比,方向對比,虛實對比,質地對比,直與曲的對比等。
色彩對比包括色相對比、明度對比、純度對比等類型。色彩的面積對比是不同色彩間的面積差別而產生的效果,一般認為色塊的面積和其明度、純度成反比,在純度一定的情況下,明度上,黃:橙:紅:紫:藍:綠:9:8:6:3:4:6,這就要求小面積的亮色和大面積的暗色搭配以取得協調。
2.有規律的節奏
有規律的再現稱為節奏。欄桿、長廊、行道樹是重復韻律,“蘇堤春曉”就是因此膾炙人口的。重復韻律包括形狀的重復和尺寸的重復。后者如頤和園樂壽堂南水木自親,在墻上以相等的間距安排各種各樣的長窗:方形、五角形、六邊形、圓形、寶瓶狀、書卷狀……既可由內院向湖中眺望,又是湖中泛舟時的良好借景。“漸變的韻律是以不同元素的重復為基礎的,形式上復雜一些。中國木結構房屋的開間一般是中間最大,向旁邊依次減小一定長度。”
3.比例和尺度的作用
造型藝術的審美對象在空間都占有一定的體積。在長、寬、高三個方向上應該有多大。不同比例的景物構成會對游人產生影響。人們已經在探求比例和尺變上積累了很多經驗。
正常視力可在120m內看見人,25m內可以辨認識別,14m內可看清其面部表情,12m內為親密距離。當安靜休息區內避免游人相互干擾時,座椅等設施應至少相隔12m,或用地形、樹木等手段蹦離。廣場、游息草坪等公共交往區應包括幾個230m2的區域,形成多個供人選擇。歐洲古典廣場均大小為140m×60m,廣場上有演出活動時,周圍建筑里的人們推開窗戶便可欣賞,相比之下,我國近年廣場有大、空、多的缺點,片面求“廣”而沒形成人的活動“場”。當空間寬度與周圍主要圍合物高度之比大于4倍時很難產生封閉感,在2倍左右時會使入感到舒服適宜。建筑高度大于所圍合的空間尺寸時會有沉悶的感受,公認的歐洲較好的廣場其尺寸均在建筑高的1倍到2倍之間。當空間過大使人在對比之下顯得渺小、壓抑時,應用具有“過渡尺寸”的景物(如喬木、噴泉、雕塑等)加以調節,并輔以座椅、花叢等游息設施,創造出安定平靜的氣氛。
4.整體的對稱均衡穩定
上小下大在遠古曾被認為是穩定的唯一標準,因為它和對稱一樣可以給人一種雄偉的印象,而古人大都將宏大的氣魄作為決定事物是否美麗的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穩如泰山”就是一種概括。但長久以往地使用三角形構圖不免使人感到千篇一律,這是因為地球引力強加于人使得物體重心越靠近地心就越穩定。一旦人們在技術上有可能不依賴于這種上小下大的模式而仍可使構筑物保持穩定的話,他們是樂于嘗試新的形式的。現代社會里由巨大的建筑到生活用品類似的情況屢見不鮮。賴特的落水別墅就是杰出的例子,它打破了傳統的建筑造型,既和自然環境相協調,又有著鮮明的特色。在西方這些靈活的形式都是在本世紀初開始產生的。
5.統一的整體設計
如果說真理有相對和絕對之分,則在主從比較中發現重點,在變化關系中尋求統一,這條規律可被稱為“萬法之法”。反過來如果各個局部都試圖占據統治地位,必將使整體陷入雜亂無章之中。我國對藝術精品的要求常常是“添一分則多,減一分則少”。是否完美的作品各部分都沒有一絲一毫變化的可能,但各要素之間保持一種合適的關系,無疑對構圖會有很大幫助。美的標準可能不是唯一的,但不合這些標準就必將喪失美感。植物形態差別過大,讓人感到不夠調和。從經典的樹叢種植沒計理論中可以看出變化和統一對構圖所起的作用,種植樹叢時為產生統一感,樹種應只用一種(外觀類似時也可用兩種),但樹的姿態、大小和間隔距離應有差別。這便初步有了變化。
每個人的周圍新園林是那么多.而所能清晰地留在記憶當中的景物又是那樣少。當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人們的生活喜好,把握時代的特點,重溫已經發現的真理,探究和諧的自然環境的內部結構,我們就會創造出美的法則,就會創造出能激發人的生命力的生命群體。
(作者單位:南陽理工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