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桐 戴松林

二戰以后,日本的經濟急劇增長,也為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在這其中,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日本女性從傳統觀念的束縛中得以解放,開始登上政治和社會的舞臺。女性的社會地位也有了很大變化。
戰后流行著一種說法,“戰後強(戰后日本的絲襪和女性雙雙變強——筆者注)該說法一方面指戰后日本的各方面技術有所提高,原本容易穿壞的絲襪變結實了,另一方面受到民主主義的影響,女性的各項權利得到保障,逐漸擺脫封建時代的束縛。該說法雖略含諷刺之意,卻點破了當時日本社會女性社會地位的巨大變化。首先是憲法中明文規定男女的平等,對于愛情和婚姻女性的自主選擇權也開始受到重視。本文擬重點論述戰后日本女性婚戀觀的各方面變化。
一、關于結婚對象的選擇
日本女性曾飽受賢妻良母觀念的影響,過去對于她們來說理想的擇偶條件是“高學歷、高收入、高身高”這“三高”,她們唯有通過結婚來改善自己的生活,這也成為了女性們進入上流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當然,如果能夠找到符合該條件的男士是幸運的,然而現實往往很殘酷。
然而戰后該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首先是對于結婚對象的選擇開始趨向于“三低”,即“低姿態、低風險、低依賴”,低姿態指女士優先等紳士風度,低風險指希望對方有公務員等穩定工作,低依賴指盡量少束縛彼此,相互尊重的理念。
1953年日本國立社會與論調查結果顯示,關于結婚問題,父母和子女想法出現分歧時順從父母的僅為12%,而主張以應當尊重子女意見的高達67%。1959年,皇太子明仁選擇了民眾的女兒美智子作為結婚對象,該舉動打破了日本的固有觀念,是自由婚戀的典范,被日本國民稱為“世紀婚姻”,也鼓勵了向往自由婚姻的年輕男女。
另外,該調查顯示,1055年到1991年這30年多年間,婚姻比例中,相親結婚從51.5%降到了13%,反之,自由戀愛結婚的比例則從48.5%上升至87%。該組數據也表明了日本女性對于婚姻的態度從相對被動的相親逐漸轉向了主動的態度,主動去尋找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作為配偶。
二、不婚與晚婚時代
除了結婚主動性的轉變,平均結婚年齡的變化也不可忽視。70年代末后半期以來,日本人的平均結婚年齡逐漸升高。1993年日本男性平均婚齡為28.4歲,女性為26.1歲,比1965年增加了1.6歲。其原因和日本女性的社會生活有很大關系,過去日本女性沒有自己的工作,婚后的生活主要由男方承擔,所以婚姻是女性生活的重要保障,因此結婚普遍較早。
然而,當今的日本,高學歷女性比比皆是。大學畢業后,和男性一樣去求職,參加工作。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調查表明,單身男女普遍認為,結婚會妨礙自己的生活方式,對方也可能會成為自己的交友障礙,加之其他各種個人因素,選擇晚婚或者不婚的人越來越多。
這一現象從近年來的日劇中也有所體現。2011年秋季的日劇《我不能戀愛的理由》很受歡迎,講述了三個不同性格不同年齡階段的女性為何不能順利戀愛的故事。緊接其后,2012年秋季的人氣日劇《不結婚》上映,講述了兩個不結婚的女性找尋生命中另一半的過程。到了2013年,冬季日劇《最完美的離婚》講述了離婚夫婦的故事。
以上日劇均以女性為主體,從日劇的主題傾向上,可以感受到近年來女性婚戀觀的微妙變化。在日本現代社會中,女性的生活越發豐富,結婚對于她們已經不是改善生活唯一的選擇了。
三、離婚
60年代后,日本的離婚率穩步上升,1992年離婚夫婦達179191對,1998年增長到243183對,2008年為251136對(數據來源:厚生勞動省)。值得一提的是,在離婚案例中,女性主動提出離婚的居多。
隨著經濟和精神的獨立,女性的離婚觀念也在發生轉變。比如女性提出離婚時,過去會更多地考慮個人名譽以及子女撫養問題,而現今傾向于考慮離婚的權益保障問題。而離婚的理由,過去主要是圍繞家庭經濟問題以及出軌等原因,戰后的離婚理由有多樣化的趨勢,比如夫妻間觀念不一致,性格不合等原因。
1994年7月。公布了民法修正草案,規定“分居5年以上”可以作為的夫妻離婚的理由,除此之外,夫妻平分共同財產。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戰后,隨著日本女性的經濟獨立和受教育程度提高,其婚戀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無不顯示著日本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在婚姻關系中,女性逐漸從過去的被動、從屬性地位中解放出來,追求更加完美的婚姻生活,該變化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日本政府的諸多舉措緊密相關。然而,女性的地位提升和自我意識的覺醒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不婚族的增多將加劇少子化和高齡化。同時,隨著離婚率的增加,單親家庭會逐漸增多,單親家庭的子女成長和教育問題將成為今后的課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