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霞
三千余年前夫子諄諄切切,語重心長地教導年輕人應學詩,三千余年后的一個春日,我們同樣聽到了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上的勸勉:“學一點古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的確,吟誦經典詩文,可以啟迪心智,清靜靈魂,感悟人生。然而,現代文化中傳統文化的元素越來越少,致使大部分青少年對民族傳統文化知之甚少。長此以往,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化底蘊,必將變得越來越膚淺,直至消失殆盡、蕩然無存。“隳墮才須復興,頹廢才須提倡。”所以,如何將幾千年積淀下來的豐富的文化遺產發揚光大,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緊迫的任務。馬可連柯曾經把自己的著作稱之為“教育的詩篇”,這應該是對教育最本真的體味。教育是有詩意的,教育應該是詩化的,教育更應該是一首韻味綿長的詩。
一、詩化教育的淵源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直至元曲,高潮迭起,無數璀璨的“詩星”曾照亮人類社會的進程……詩歌經典中那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倫理道德、人文歷史、禮儀風化等方面都會給青少年以極好的熏陶,極大地開闊他們的文學視野,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經典詩文是中華民族璀璨奪目的文化明珠,其形式多種多樣,風格迥然各異,內容博大精深,意蘊簡煉綿長。吟誦經典,滌蕩靈魂,美化生命。面對當今世紀詩文的成長與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的脫軌,為了詩壇的未來、民族文化的再次騰飛,教育者應該牢牢抓住校園這個詩歌教學的主陣地,讓孩子們帶著陽光與信心,帶著對真善美的追求,走進詩文,走進詩境,走向人生。
二、詩化教育的內涵
詩性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特色化、個性化、校本化的具體實踐與實施“詩化教育”的核心內容是本真教育、唯美教育和超然教育,倡導學生全面發展,克服功利和浮躁的學習,重視人文精神和審美品質。“詩化教育”的內涵豐富,主要包含倫理、文化和審美三個層面,詩化教育一定以人為本,注重師生的健康、快樂、自由和個性化發展,關注包括校園文化、地域文化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同時詩化教育特別強調對美的追求和創造,以“本真、唯美、超然”為主要特征。學校的辦學使命是傳承優秀文化,培養創新人才。而連接在文化精魂與辦學使命之間的橋梁是美,是美之浸潤。教育的“詩性思維”,就是讓師生時時刻刻都浸潤于文化和詩意之中。詩性教育拒絕毫無生氣的灌輸和一切生硬的強加。“浸潤”是詩化教育的最大特點。“詩化教育”的本質是素質教育,因此“詩化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校本路徑的理想走向,是展示學校特色的最佳瓶頸。
三、詩化教育的境界
在芬芳的教育世界里,每個學生就是一個動人故事,每個學生就是一個情感世界。理想的教師應具有文人的氣質,詩人的情懷。詩化教育就是立足于教育的理想境界,用詩豐滿教育,用詩詮釋教育,最終將教育演繹得詩一般的美好。詩化教育可謂春風化雨柔弱溫馨,潤物無聲不著纖痕,悄然營造教育的春意盎然,情意盎然,詩意盎然。詩化校園里應該是這樣一種情境:師生共同背誦經典詩文,共同欣賞詩的意蘊,共同品讀詩的感悟,詩到妙處拍案叫絕,情到深處激情澎湃。師者尊尊教導,學者凝神聆聽,其情之濃濃,其樂亦融融。誨人不倦,教學相長。叨陪鯉對,文字激揚。
四、詩化教育的實施辦法
(一)任爾東南西北風——統一認識
詩化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精神內涵,是精神文化建設的高層體現。作為學校特色發展的瓶頸,詩化教育是學校發展的長期目標和宏偉愿景。詩化教育之于學校師生的重大影響,之于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意義都將在逐步落實和滲透中潛移默化地體現出來。詩化教育是一項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文化工程,它可以不必浩浩蕩蕩,但必須扎扎實實;它的隱性元素一定要大于顯性元素;它絕不僅僅是環境文化建設的渲染,更多的應該是精神文化建設的一種歸屬。只有充分認識到了詩化教育的內核,學校師生才能憑借詩化教育的力量最終達到教育的一種全新境界,從而完成自我價值更高、更遠的定位,學校才能借助詩化教育的力量真正走進教育的文化意境,實現精神價值的共識,打造品牌和特色。
(二)為伊消得人憔悴——目標分解
1.目標定位:一年成形,三年見效
文學素養的形成和提升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而這個過程往往相對漫長。尤其對于詩化教育來說更是一個慢的藝術。如何使得校園的每個角落都彌漫著詩韻的芳香,氤氳著詩化的味道,的確不是一件易事。因此,我們要有一種穩中求進的態度,采取低入高出的方法和策略。目標定位一定要明確清晰,科學合理,方可亦步亦趨,循序進漸。
初期以積累背誦為主,以量的積累為階段目標,(集中一年強化積累背誦,有效利用寒暑假),中期以積累運用為主,通過強化運用經典詩文,逐步將其內化成自身的文學素養。最后,在不斷積累和靈活運用中把詩詞歌賦升華為自身的一種氣質,把對經典詩文的感悟和理解內化為自身的語文能力,從而嘗試創作的體驗和收獲,感受創作的魅力和快樂。
2.目標對象:自上而下,人人詩化
詩詞經典表面看似與考試、分數,相去甚遠,但引導學生誦讀這些經典之書,可以扭轉“考試第一”的讀書觀、“唯分數論”的教學誤區,也讓正處于學習記憶黃金時期的青少年,多讀多記中華經典古詩文,使之逐漸成為文人,甚至詩人,為其一生發展奠基。何況,理想的、新時代的教師應該具有文人的氣質,詩人的情懷,教師必須擁有調動和促進學生詩性思維的能力,打造詩化課堂的水準和素養。而具備這種能力和素養的人,絕不僅僅應該只是語文教師,作為學校發展中的一員,作為詩化校園的一份子,都有義務和責任把校園文化和特色發展作為己任。
離開教育,生命就像枯枝旱土,褪去綠色,喪失生機。假如我們過分強調教育的功利,弱視對生命的尊重,那么這種教育必將導致道德的淪喪,人文精神的缺失。教育又何之謂教育,教育的詩性又將何存?如此缺乏詩性教育的學生,為“人”尚且殘缺,擔當國之棟梁,負強國之重任又何以堪?所以詩人雪萊說:“詩是世界未為人知的立法者”,詩性教育必為理想的文明社會的締造者。而對于教師而言,只有一腔熱血,用心去做詩化教育,教育的春天才會如約而至,我們的教育生涯才會真正波瀾壯闊,詩意盎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