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青 吳洋
摘 要:滑坡是一種常見的地質災害,威脅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本文以普格縣姚家山滑坡為例,根據地區工程地質條件和變形破壞特征分析滑坡成因機制和變形階段,提出滑坡防治建議。
關鍵詞:地質災害;成因機制;滑坡防治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06.070
1 前言
由于滑坡給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同時也嚴重影響著交通、水利、采礦、房地產開發等的建設,特別是大型復雜滑坡造成的損失更大、影響更嚴重,因此在建設中若遇到滑坡,根據評價結果確定滑坡治理與否,并且要做到既保證安全,又節約投資[1]。由此看來,滑坡防治研究的意義尤為重要。
2 滑坡變形破壞特征
根據調查,姚家山滑坡經歷過兩次比較大的變形。1991年,在連續暴雨條件下,現在的1#滑坡發生局部拉裂變形,形成現在形態,局部產生較大的拉裂縫。在2008年,由于連續暴雨,山體后緣沖溝中發生大洪流,同時村民房屋都發生大的裂縫,地面也出現裂縫。從此以后,村民房屋每年都有產生新的裂縫,變形逐年發生。變形主要發生在1#滑坡體上,屬于老滑坡的復活,而老滑坡體無明顯變形。滑坡具體變形跡象如下:
滑坡后緣拉裂縫,出現在1#滑坡后緣,裂縫拉開寬0.3m,深0.5m,長有四五十米,裂縫已被后期填埋。滑坡上游,堰溝處,發現兩處裂縫,拉開裂縫寬2.3-3.0cm,錯距2cm,堰溝其它位置均未發現裂縫。進村口公路上有明顯開裂,兩側房屋有明顯裂縫,裂縫由地基向上延伸,上部約2mm,長約1.5m,方向大致與地面垂直。地面大致有兩個方向的裂縫,一條大致南北向,一條大致東西向。在S212公路上發現有兩處主要沉降點,都在靠近1#滑坡邊界外,每年都有變形、沉降,上游一側沉降變形大于下游一側。公路內側排水溝也出現拉裂現象,主要出現在1#滑坡段。公路上游沉降點外側堡坎出現裂縫,裂縫至下而上,長約1m,底部寬約0.5-1cm,堡坎下地基也有開裂,寬約2-3cm,約0.5m深。滑坡后緣有大量馬刀樹,樹干直徑5-10cm。滑坡前緣有樹本傾倒,傾倒方向大致與古滑坡滑動方向一致。滑坡前緣臨泄洪渠有部分坍塌,坍塌點多集中在滑坡中間或邊界位置,方向大致與古滑坡滑動方向一致。
3 影響滑坡穩定性因素
影響滑坡穩定性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地表形態、巖土體性質、地質構造和地震、大氣降雨、坡腳沖刷和浸泡、人類工程活動等。(1)地表形態。整個滑坡體呈現上陡下緩的地面形態,上部坡度大,主要粘土夾塊碎石土組成,水流沖刷強烈,易崩塌流失;下部坡度小,主要由粉質粘土組成,水流下滲作用強烈,易飽水,蠕動變形;(2)巖土體性質。滑坡區地層巖性為二疊系和侏羅系粉砂巖、粉砂質泥巖,氣候條件導致物理風化嚴重,多形成松散的粉質粘土夾碎石或角礫,且其母巖含石英角礫豐富,透水性好,在水的作用下易飽水、變形;(3)地質構造和地震。滑坡區處于著名的川滇南北向構造體系中段,主要由一系列走向近南北的褶皺、壓性斷裂和與其有成生聯系的低序次壓扭性或張扭性斷裂所組成,巖層十分破碎,產狀紊亂[2]。另外,普格縣地殼新構造運動強烈,雖然震級一般較小,但地震頻繁,地震作用不但降低了滑坡的穩定性,也使坡體堆積物更趨松散化,更易于降雨的入滲;(4)大氣降雨。松散的堆積體有利于雨水的入滲,雨水通過松散層的孔隙入滲、運移,坡體吸水飽和,一方面土體自重增加,另一方面土顆粒間由于水分的充盈,增大了孔隙水壓力,降低了堆積體的抗剪強度,當水下滲至基巖面時還會因為透水性的差異,在接觸帶上富集,長期排泄不暢,軟化巖土接觸界面,促使滑坡土體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不斷產生裂縫、位移、下沉等變形,當變形累積到一定程度后將相互貫通形成軟弱滑動面,堆積體就有可能沿著軟弱滑動面向下運動,失穩而形成滑坡;(5)坡腳沖刷和浸泡。坡腳受泄洪渠水流的沖刷侵蝕作用強烈,特別是凹岸侵蝕嚴重,造成局部坍塌,從而為牽引式滑坡的形成提供的條件[3]。特別是洪水季的時候,水流漲幅超過十米,淹沒了坡腳,從而降低了滑坡坡腳的抗滑能力,導致滑坡的穩定性降低;(6)人類工程活動。滑坡體上開荒種地,植被覆蓋較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坡體穩定性,在2007年擴大了堰溝,土地不當的引水灌溉,增加了地表水的補給量,增大了坡體自重,減低了滑帶物理力學指標,降低了滑坡的穩定型,破壞斜坡原有結構,同時又增大臨空面,誘發局部滑塌變形。
4 滑坡防治措施建議
滑坡防治是一個系統工程,滑坡防治應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滑坡防治工程措施要根據斜坡地段具體的工程地質條件和變形破壞特點以及發展演化階段,綜合考慮各方面影響因素,采取綜合治理的措施。(1)排水工程。在暴雨工況下,坡體處于欠穩定狀態,故應尤其注意坡體的排水工程,特別是在暴雨多發期6~9月更應該確保及時排水。可通過設置截排水溝、泄水孔措施,以維持坡體穩定;(2)植被護坡。植被護坡是利用植被涵水固土的原理穩定巖土邊坡的一種技術,其深根可起到錨固作用,淺根可起到加固作用,同時降低了坡底的孔隙水壓力,控制了土粒流失,并有利于改善并回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姚家山滑坡坡體大部分被開墾成梯田,坡面植被破壞嚴重,建議退耕還林,種植植被,防治水土流失,有利提高坡體穩定性;(3)坡腳防沖刷。坡腳由于受到泄洪渠水流的沖刷以至于多處地方發生坍塌,從而坡體受到牽引產生進一步變形發生,坡腳本為坡體的抗滑段,坡腳受到破壞也會使坡體的穩定性降低,建議對坡腳進行防沖刷設置,有利于坡體的穩定;(4)支擋工程。為了防止坡體的長期蠕動變形,保證省道212公路正常運行和坡上居民的安定生活,可以在省道212下方設置抗滑樁等支擋工程,從而提高坡體的抗滑力和穩定性,使坡體不再發生變形或發生較小變形。
5 結語
根據姚家山滑坡變形破壞特征分析滑坡成因機制,對于滑坡研究和災害防治至關重要。坡體現階段處于穩定變形階段,建議采用排水工程及防滲工程、護坡、坡腳防沖刷設置和必要的支擋工程對滑坡進行治理,為相應工程的滑坡防治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何滿潮.工程地質數值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98-102.
[2]許強.巖土工程設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92-301.
[3]魯志強.巖質高邊坡穩定性數值分析[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63-67.
作者簡介:邱青(1989-),女,山東人,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