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杰 蔣建平
摘 要:本文基于已有文獻,對水平受荷樁現有的計算方法進行總結,并對各方法進行評價。進而對現有水平受荷樁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探討今后關于水平受荷樁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水平荷載;樁;現有理論;總結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06.189
0 前言
樁按受力特點可分為受軸向壓力的樁、受上托力或軸向拉力的樁以及受橫向荷載作用的樁(水平受荷樁)。我國現有各類現代化橋梁將近50萬座,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每年開工建設橋梁1萬多座。橋梁建造水平不斷提高,各種大跨度大規模的世界級橋梁相繼進入運營,亦有一系列的跨海大橋正在建設或籌建之中,其中以主跨1088m的蘇通大橋為代表,與此同時,城市立交橋的建設也越來越多。這些橋梁在給陸地交通帶來極大便利并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亦有安全事故隱患。由于船舶行駛速度越來越快,通航頻率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發生了船舶撞橋事件。即使不發生此類事件,橋梁樁基亦要承受河流水壓力,裸露樁段部分承受風壓力,車輛制動亦使樁基遭受水平荷載。對于大型船舶,其靠泊碼頭時往往會對碼頭產生巨大的樁基力,此時樁基為橫向受力,是碼頭撞擊設計中不可忽略的荷載。同時,高樁碼頭不可避免的承受波浪力、潮流力以及風壓力等水平荷載。因此,在公路鐵路、橋梁、近海工程、海上石油平臺等工程設計中,水平荷載是必須考慮因素。
國內外關于水平受荷樁的受力變形分析,主要有整體數值法、彈性理論法和彈性地基梁法[1]。
1 整體數值法
整體數值法包括有整體有限元法、整體有限差分法和邊界元法等各種整體數值方法。整體數值法把樁和土體都離散為單元,基于數學手段進行求解。這類方法能較好的模擬樁土相互作用,隨著計算機的不斷發展以及大型商業有限元軟件的發展成熟,此類方法應用越來越普遍。Brown和Shie(1990年)[2]采用大型商業軟件ABAQUS對水平受荷樁進行三維分析,采用完全彈塑性模型模擬土體,對樁后樁土分離現象以及樁周土體的塑性應變進行分析。但是有限元分析結果的精度取決與土體參數和選取土的本構模型,其中土體的參數往往需要室內土工試驗得出,這是限制整體有限元分析法發展的重要因素。
2 彈性理論法
彈性理論法在國外提出并投入應有,典型的代表人物為Poulos和Davis,而在國內的報道應用較少。彈性理論法考慮土的連續性,但沒有考慮土的非線性,求解過程對土體的彈性模量的選取較為敏感,而且在工程應用不方便,在國內的應用較少。
3 彈性地基梁法
水平受荷樁計算方法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Winkler彈性地基梁法。該將樁周土體的作用簡化為一系列相互獨立的彈簧,彈簧剛度若是樁身變形的函數,則為p-y曲線法;彈簧剛度若是與樁身變形無關的常數,則為彈性地基反力法。Winkler彈性地基梁理論因其簡單易用,在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
4 近年興起的特別方法
除上述方法外,也有一些比較特別的方法,例如GUO和LEE等[3]提出考慮彈簧間剪切耦合的地基反力法;周洪波等[4]結合p-y曲線法和Poulos彈性理論法各自的優點,提出耦合算法。
5 關于軸力的考慮
一大批學者[5-6]在其研究的成果中,得出的分析結論大多包含:試驗荷載范圍內,豎向荷載的存在對水平受荷樁的影響小于10%,故當縱向荷載不是特別大,可以忽略不計。
6 現有方法具有的問題
現有的水平受荷樁的計算方法,大多具有復雜的理論推導,對數理能力要求較高,不利于工程中的應用。今后在發展水平受荷樁理論研究時,應考慮實際的應用情況,應當簡化。另外,大多數文獻的推導過程,是基于樁頂完全埋置在土體中,而在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中,樁頭是裸露土體的,已有推導是否使用于海岸工程中仍待驗證。其實,單純的水平向受荷樁在實際工程中很少存在,但是計入軸力會使計算復雜,因而對于軸力引起的二階效應是否計入,要根據實際工程作出論斷,而相關的理論計算亦應發展。
樁體在海洋工程、陡峭山坡等的應用,常常面臨有復雜的荷載環境,對于復雜荷載作用下樁體的受力性狀,國內外研究仍屬較少。此外,在海洋平臺、風電工程的樁基等,常常承受著復雜荷載,且常為循環作用,對于循環力作用的水平受荷樁基的樁土相互作用的研究,亦為水平受荷樁今后的研究方向。
7 結論
本文基于已有文獻,對水平受荷樁現有的計算方法進行總結,并對各方法進行評價。進而對現有水平受荷樁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探討今后關于水平受荷樁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張陳蓉.非均質地基中被動群樁分析及樁基水平循環加載特性[D].同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2]Dan A Brown, Chine-Feng Shie. 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laterally loaded piles[J]. Computers and Geotechincs,1990,10(01):59-79.
[3]GUO W D, LEE F H. Load transfer approach for laterally loaded pil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2001,25(11):1101-1129.
[4] 周洪波,楊敏等.水平受荷樁的耦合算法[J].巖土工程學報,2005,27(04):432-436.
[5]皇甫明,王幼青等.縱橫向荷載作用下樁的工作性狀研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3,35(06):743-746.
[6]趙明華,吳鳴等.軸、橫向荷載下橋梁基樁的受力分析及試驗研究[J].中國公路學報,2002,15(01):50-54.
作者簡介:陳文杰(1991-),男,廣東四會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巖土工程、樁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