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逢
摘 要:5S管理源自于日本,現已在國內很多企業現場管理中得到大量的應用。本文主要探討5S管理模式在國內汽車企業中的應用,并提出一些完善建議,以期進一步提高汽車企業的產能。
關鍵詞:汽車企業;5S管理;應用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06.252
1 5S管理的內涵
5S管理是指整理(seil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和素養(shitsuke),取其日語羅馬拼音字而成。整理是將工作現場內的東西分為“要的”與“不要的”,并將二者嚴格區分開來,從而使各類物品保持有序狀態,避免物品亂堆亂放。整頓是指將留下來的有用物品放在規定的地方,并分門別類地排列好,配上相應的標識。清掃是指保持工作場所的衛生,清除灰塵、垃圾,避免污染發生。清潔是指工作環境與相關設備、器材、材料都必須保持清潔狀態,同時,要養成堅持的習慣,可采取一定的監管措施。素養是指員工的高素養,這是5S活動的核心與基礎[1]。可見,5S管理屬于一種管理理念,通過持續有效的改進活動,加強對現場物品的管理,創設整潔的工作環境,培養員工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遵規守紀的職業素養,從而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
2 5S管理理念在汽車企業現場管理中的應用
2.1 健全5S管理的組織模式
要想充分發揮出5S管理的作用,必須事先做好精心準備,周密部署,建立健全相關組織模式。汽車企業各部門可成立推行組織機構,按照總體實施方案與規劃,制定本部門的實施方案與實施計劃,并將任務落實到具體的人頭。這個組織機構既可以是專職的,也可以是兼職的。當5S管理成為企業全體員工的習慣時,該組織機構對5S活動的推動功能自然會逐漸減弱,此時,可交由執行部門來負責。但在5S管理實行初期,必須要有一個專門的部門來推動。該部門要負責制定5S的方針與目標,關于5S活動的推行工作方案,監督5S落實情況等。
2.2 加強教育宣傳,培養員工的5S意識
5S管理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人,最大的障礙也是人。因此,必須先做好員工的工作,加強對員工的5S管理培訓。要將5S宣教工作作為汽車企業的重要內容來抓,利用海報、視頻、網絡等多種途徑宣傳5S管理的成功典型,如日產、豐田等汽車企業。同時,結合本企業的生產現狀,指出現場管理存在的問題,說明實施5S管理的重要意義。可通過參觀學習成效顯著的“5S”管理工作的樣板車間,讓員工在觀摩中增強5S觀念。
2.3 推行標準化的工作方式,實行5S全過程目標管理
5S管理模式強調標準化的目的在于降本增效,減少浪費,提升汽車企業的形象。標準化的管理方式可應用到汽車的研發設計、生產以及營銷管理等各個環節中。一般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重視系統性管理,強調何時何人在做什么事,做了多少,具體的數量等信息。二是以品質管理為目的,以客戶為中心,由領導表率,全體員工參與,并注意對過程的管控[2]。其中,可根據PDCA循環理論實行汽車企業5S全過程目標管理,即計劃、執行、檢查、評價。
2.4 推行定置管理與目視管理
定置管理是通過對現場物品的科學定置,從而實現人與物的有效結合。在整理、整頓過程中,可通過定置管理來使現場物品各得其所,確保現場整齊、規范。現場所需物品要求在半分鐘內找到,最好隨手可得。因此,要科學設置場所標識、現貨標識、平面布置圖等,為人物信息聯系提供有效的信息。同時,做好定置管理設計工作,制作各類定置圖,如車間、倉庫、作業區等定置圖,并在生產現場、庫房、辦公室等相關場所懸掛相應的示板圖與鮮明的標識,便于員工及時了解現場定置情況。目視管理是指通過目視化手段,開展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工作,形成素養。運用信息顯示公開化與視覺化,可讓5S管理更具靈活性與高效性。其中,要做到定置信息顯示標準化,制度公開化,員工著裝統一化。
2.5 重視5S管理中的監督檢查環節
由于該管理模式屬于一項系統工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因此,必須通過長期的監督堅持,才能逐步引導員工遵守5S管理制度,增強5S管理理念,最終內化為員工個人的行為習慣[3]。這樣才能提高員工隊伍的整體素養。汽車企業可邀請專家進行現場監督指導,從而促進現場管理工作的持續改進。同時,可組建5S檢查小組,經常對5S推行工作進行監督,確保5S管理活動的質量。
3 結語
總之,5S管理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對汽車企業降本增效,提升市場競爭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汽車企業必須高度重視這一管理模式,結合本企業實際,建立健全5S管理制度,并堅持不懈地推行,充分發揮出該管理模式的長效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旭明.汽車企業實施5S管理方法研究[J].汽車工業研究,2011,37(02):45-47.
[2]劉鳳娟.提高企業競爭的軟實力-論5S管理的實施[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0,34(03):58-59.
[3]于華春.論5S管理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運用[J].現代商貿工業,2009,35(1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