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時尚北京》有點沸騰,或者說是喜慶。喜事緣于北京紡織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投資控股雜志的經營公司,《時尚北京》雜志成為北京紡織產業向時尚產業戰略轉型的重要媒體代表,《時尚北京》迎來了又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
北京紡織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由紡織產業轉型時尚產業是積極貫徹北京市政府根據新的首都功能定位提出的打造“四個中心”發展構想的關鍵決策,是網絡時代北京紡織產業的一次重大產業革命。放眼當今世界,時尚產業是發達國家大都市無一例外精心培育發展的產業。說起來,我也算個紡織老兵了。七十年代大學畢業就進入紡織行業系統。在北京紡織局辦公室做秘書工作期間,先后被領導派到京棉二廠、北京印染廠生產一線基層學習鍛煉了兩年。紡紗車間轟鳴聲震耳欲聾,空氣里棉塵撲鼻,紡紗女工每天接線去疵要在織機前往返行走幾十里;染色車間蒸汽彌漫散發著化學染料味,尤其到了夏季,車間高溫成了大蒸籠,染色工人的工作服像雨淋了一般,這樣的場景至今還在眼前……然而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紡織產業扛起了北京市前三位利稅大戶的重任,對北京經濟建設發展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時代變遷,北京紡織行業從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起步歷經六十多年,當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器時代成為過去時,隨著現代化都市定位功能的重大轉變,紡織產業必須實現脫胎換骨的蛻變與飛躍。那么,如何認識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呢?紡紗、織布、印染是紡織服裝產業鏈的前端,是依靠機械革命和勞動力的原始付出為代價的,是低端夕陽產業;時裝是這個產業鏈的終端,是直接服務于消費者的產品。時裝品牌的附加值猶如原子核變的巨大爆發力,是紡織產業無法比擬的,它的價值在于人的文化藝術創造力,設計智慧的創新力,在于推動社會向更高文明發展的時尚引導力,歸結為都市時尚產業。時尚產業的內涵是人的設計創新能力,是文化藝術的超越升華,是走在人們生活前面更高的審美追求。當人們向往追逐時尚成為風氣時,最生動的體現了社會經濟發達的水平,是人民福祉的更高境界。
所謂百姓福祉離不開衣食住行。現代的“衣”字,不僅僅是單純的服裝,它往往標志著一個國家發展的開放和現代化程度,也形象的展現著一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80年代,時任總書記的胡耀邦第一次身穿西裝接見外賓,轟動了世界。不言而喻西服是代表西方文化的典型服裝。看似簡單的西服卻鄭重的表明中國向世界打開了大門,改革開放使西裝進入尋常百姓家,也逐步成為外交禮儀場合的著裝。2015年,習近平主席與夫人彭麗媛多次出訪列國獲得巨大的外交成功,而更讓世界刮目驚艷的是主席夫人彭麗媛的中國時裝,彭麗媛優雅高貴的氣質融合中國服裝設計師精致絕妙的設計風格,迅速刮起了中國時裝文化風。
北京發展時尚產業有何好的條件呢?北京市政府與中國紡織聯合會共同制定和實施十年的北京時裝之都建設綱要,北京已經成為時裝流行發布中心、知名服裝設計師聚集中心、時裝設計教育中心,形成了男裝、女裝、童裝、運動裝、羊絨服飾、羽絨服和新中式民族服裝等門類比較齊全的高中端服裝品牌群體,逐步完善了時裝設計、流行發布、生產加工等比較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體系,為北京實現紡織產業向時尚產業的轉型奠定了堅實良好的基礎。
在人們固有的觀念中,往往輕視或者看不懂時裝品牌的經濟創造力和文化影響力。幾天前,法國高級時裝公會主席宣布,2015年在法國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奢侈品行業作為明星產業創造了50萬個就業崗位,銷售收入1250億歐元,貢獻了40%的出口商品,再一次證明了國際市場對法國時裝品牌的強勁需求。對何謂時尚產業做了最好的注解。法國的高級時裝品牌群體不僅代表著國家的經濟實力,也是引以為尊的榮耀,表明法國在國際時尚產業的領跑者地位。就像人們說到香奈兒,自然想到了時尚之都巴黎。
時尚似乎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文化現象,其實不然,流行像無形的颶風不分國界掃遍世界各個角落,時尚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猶如互聯網一樣悄悄地、飛快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