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娟
(凱里學院 音樂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
黔東南二胡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周 娟
(凱里學院 音樂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摘 要】二胡藝術正處于一個全球化、多元化的特定時代,世界各國的音樂文化相互影響和滲透,給二胡藝術的發展既帶來了新的音樂元素同時也帶來沖擊。黔東南二胡藝術在這個大文化背景下,雖然與二胡藝術的發展一脈相承,但又有它獨特的地方。筆者結合黔東南二胡藝術發展的現狀,論述了實現黔東南二胡藝術得以傳承和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黔東南;二胡藝術;傳承;發展
黔東南二胡藝術在發展過程中,雖然總體上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但由于近年來社會環境的變化,二胡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難,而解決這些困難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找到實現二胡藝術傳承和發展的有效途徑,合理處理好幾個關系:
近年來,二胡藝術發展最為普遍的問題就是二胡藝術的西化現象尤為嚴重。比如,黔東南二胡音樂工作者及學習者在演奏二胡作品的選擇中,越來越趨向于演奏西洋作品及小提琴移植作品,覺得能夠演奏好這些作品,才是二胡高演奏水平的表現,而這種看法存在很大的誤區。因此,合理處理好中西關系勢在必然。任何藝術的發展都伴隨著繼承、吸收和創新的過程,在二胡藝術領域也同樣如此。在繼承和借鑒的基礎上,創造出全新的、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富有強烈時代精神的二胡藝術,才是二胡藝術傳承與發展的最有效的途徑。在二胡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合理恰當地處理中西關系,準確、合理地找到中西音樂結合的“黃金點”,對二胡藝術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二胡藝術屬于音樂文化的一部分,在發展過程中,應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而發展,從而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二胡藝術處理好傳統音樂文化與現代音樂文化之間的關系極為重要。黔東南二胡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局限于二胡傳統的音樂文化,沒有與當地的社會人文環境相融合,這嚴重阻礙了黔東南二胡藝術的發展。黔東南是一個苗侗少數民族聚集之地,這里有著寶貴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如果二胡音樂工作者們能在二胡藝術發展的大環境下,客觀地結合黔東南當地的實際,創作一些既有中國民族特色又與時俱進的二胡作品,黔東南的二胡藝術發展之路會走的更好。二胡藝術的發展是一個繼承和創新的過程,所以處理傳統音樂文化和現代音樂文化的關系也表現為處理繼承和創新之間的關系,在二胡藝術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努力找到傳統和現代、繼承和創新之間的平衡點,以此來推動二胡藝術的發展。二胡藝術實現傳統走向現代最關鍵的一步是二胡音樂家一定要融入現代生活,親身體會、領悟生活,注重生活的積累,尋找音樂的靈感和素材,尋找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由此可見,黔東南二胡藝術無論在創作還是在演奏上,都要貼近生活,而且還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心理和審美需求,讓二胡音樂在藝術性和普及性之間找到結合點,創作出更多有影響力的深受廣大人民大眾喜愛的作品。
二胡作品的創作是二胡藝術得以傳承與發展的根基,因此二胡創作對二胡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而這一點是制約黔東南二胡藝術發展的最大瓶頸。由于黔東南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之地,這里的人民大多能歌善舞,有的還會吹蘆笙,但知曉二胡演奏的人并不多,二胡音樂工作者相對全國其他地方來說偏少。所以黔東南二胡藝術無論在創作上還是演奏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在創作上,缺乏二胡音樂工作者對作品的創作,二胡學習者大多都是演奏現有的二胡作品,在演奏上,二胡演奏技術的學習也是局限于傳統的二胡演奏技巧,沒有創新。我們知道每個時期二胡藝術的突破性進展都是由二胡作品的問世所帶來的。例如,五四時期,劉天華的十首二胡獨奏曲使二胡藝術從民間藝術走向專業舞臺;五六十年代由劉文金創作的兩首二胡曲《豫北敘事曲》和《三門峽暢想曲》將二胡藝術提升到一個新的時代和高度;到了七八十年代以后,又出現了一些新的作品和移植作品,將二胡藝術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二胡作品的創作是二胡藝術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二胡藝術的發展需要不斷地創作新的、好的二胡作品,否則二胡藝術就會停滯不前。同樣,二胡的演奏同樣也會促進二胡作品的不斷出現,創作與演奏是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實現黔東南二胡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最為有效的途徑就是處理好三個關系:即中西關系、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創作與演奏的關系。只有合理處理好這三個關系,黔東南二胡藝術才得以有突破性進展,二胡這件樂器也能在這個少數民族聚居之地與時代同步,與世界同行,二胡藝術也將永葆常青。
參考文獻:
[1]張曉娟.對二胡音樂的思考與展望[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9(4).
[2]吳樹燕.透劉文金創作,瞻二胡藝術之未來[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1(12).
周 娟(1986-),女,碩士研究生,凱里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二胡表演與教學、民族音樂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課題“黔東南二胡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4ZC119)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中圖分類號:J63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0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