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兵
(阿壩師范學院 音樂舞蹈系 藏羌舞蹈藝術研究所,四川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623002)
?
論舞蹈語匯美的表達方式
徐 兵
(阿壩師范學院 音樂舞蹈系 藏羌舞蹈藝術研究所,四川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623002)
【摘 要】舞蹈語匯是舞蹈藝術創作的基礎,也可以將其理解為實現舞蹈敘述的“詞句”。只有語匯的合理運用,才能夠借助于舞蹈這一藝術形式,達成與觀眾在情感上的共鳴。同時,舞蹈語匯的表現力,也是觀眾借助舞蹈而滿足審美價值的關鍵。本文對舞蹈語匯進美的表達方式進行研究,以觀眾審美視野為基礎,分析和研究語匯美的表達方式。
【關鍵詞】舞蹈語匯;美;表達方式
舞蹈語匯是表達舞蹈主題的重要組成元素,通過不同的語匯組合,能夠展示舞蹈的主題。不同的舞種舞蹈語匯的風格特征有所差異,但在美的表達上具有相似之處。本文在分析舞蹈語匯和舞蹈語匯風格特征的基礎上,對于舞蹈語匯美的表達方式進行了研究。
舞蹈語匯是組成舞蹈的元素,是構成舞蹈語言材料的總稱,它包含了一切具有傳情達意的舞蹈動作組合、舞蹈構圖、舞蹈場面和舞蹈環境等等。在很多人的理解中,舞蹈語匯是一種描述性的表現形式,主要呈現出舞蹈的敘述內容。事實上,該語匯更加貼近情感的抒發,所展現出的是舞蹈創編導對生命和生活理解的意義。縱觀全球,每種舞蹈都有獨特的語匯標識,由此也可以區分出舞蹈所展現感情的差異。例如,在《天鵝之死》中,并沒有設置宏大的場景,以悲戚而令人低沉的環境,去表達“天鵝”之死的形象,僅是通過動作表達,包括碎步移動、手臂顫動等,便把“天鵝”彌留之際抗拒和畏懼死亡的情感展現出來。相比于宏篇巨幅的背景鋪陳,只是舞蹈語言的靈活引用,便讓觀眾感受到死亡的悲愴。再如,楊麗萍的《雀之靈》,這是一部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民族舞作品。楊麗萍老師以手指、手臂、腰部、胯部完整的構建了孔雀的形象,給人以彷如真實的孔雀站在舞臺上翩翩起舞之感。除了動作外,構成舞蹈語匯的因素中,音樂所帶來的節奏,也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特別在肢體語言難以展現出全部故事時,多以音樂襯托背景和訴說情感,進而構建完整的舞蹈審美體現。
舞蹈語匯的特殊性,在于不同舞種所造成的風格差異。所以,在探究舞蹈語匯之時,必須要首先分清每種舞蹈的特色。近年來,舞蹈界開始將舞蹈進行更加科學的分類。本文便依據該結果,結合舞蹈語匯進行分析。
(一)民族民間舞蹈語匯的基本特征
民族舞是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舞蹈,也是民族文化精髓所在。民間舞蹈是由地域特性自然構成,并非僅屬于漢族人,同時也有一些多民族融合的舞蹈形式。然而,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此民族和民間舞蹈語匯較為復雜。例如,僅漢族的舞蹈,便出現了明顯的地域性特征,有南至北各有風格特色,相異甚者,給人以完全不同舞種之感。如北方的秧歌、西北的腰鼓、東南的花鼓、南方的龍獅等。這些舞蹈形式的差異,構成了豐富的舞蹈語匯。再如少數民族舞蹈,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其中維族、傣族、苗族、瑤族、蒙古族、藏族、朝鮮族等,都具有獨特風格的舞蹈形式,并依據本民族文化而形成了特殊的舞蹈語匯。簡而言之,民族民間舞蹈,無論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各有各的風格特點,這是民族民間舞蹈語匯的特征。
(二)古典舞蹈語匯風格的基本特征
中國古典舞具有數千年的傳承和發展歷史,博大精深。其古典舞蹈語匯風格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腰為軸的內聚性特征。中國古典舞的動作在腰部,通過腰為軸帶動其他部位上下運動,比如古典舞中的“橫向動勢”,其基本的原動力就是腰部平圓正是模向動勢的原動力。二是人體動作強調“反胴”,也就是通過“反律”作用,使舞蹈語匯達到起伏跌宕,相反相成的逆向效果。三是利用道具、服飾延長人體動態的借物性形態特征。舞蹈中通過道具或者服飾的應用,達到借物抒情的效果。比如舞蹈《春雨》,運用手指和道具讓觀者猶如置身于“春雨”之中,達到了借物抒情的效果。四是順應自然模擬性特征。模擬自然或者鳥獸情態是舞蹈最基本的特點,但中國的古典舞蹈在模擬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的模擬舞蹈語匯。比如,典型“雙飛燕”、“老鷹展翅”等。
舞蹈語匯有很多表達的途徑,但均是在舞臺上進行。每種表達方法和內容,也會造成相異的結果。總體來看,舞蹈語匯體現審美價值的表達突破口,主要在于情感渲染和對抗美感之中。
(一)通過情愫感染力表達美
情感渲染是舞蹈語匯的重要表達形式。在一般舞蹈語言的詮釋上,所能夠讓觀眾獲得的信息,除了動作所帶來的肢體美外,更多是情愫的感染力。具體來看:首先,舞蹈在命名的時候,編導已經將情愫融入進去。例如上文所述的《天鵝之死》等。民族舞也有著類似的習慣,如《牧民的喜悅》借用主題直接表現出牧民喜悅的心情。舞蹈名稱雖然不是舞蹈語匯的組成部分,但卻是對舞蹈語匯的歸納和提煉,使觀眾可以更加直接的認識到舞蹈的具體內容。其次是形體上的表達,同時也是“美”的直接表達。不同類型的舞種,會有各異的形體表達方式。例如在表演蒙古舞時,男演員均會表現出挺拔舒展,腳步剛勁的特色;女演員則表現出堅忍的動作形態。最后是語匯融合的情愫渲染,也可以理解為在完整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感染力。在舞蹈中編導將音樂、肢體動作、燈光背景等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展現出獨具特色的審美情趣,再以故事主題渲染,通過生命式的節奏,放大觀眾在情感上的共鳴,進而使之產生美的感受。
(二)通過對抗產生美
對抗性是舞蹈的一種基礎語匯,主要體現出空間運動中,并產生與空間的對抗語言。即表現為常人無法做出的舞蹈動作。例如在芭蕾舞中,演員身體上下運動,與空間所形成的對抗;現代舞中所進行大量的空中動作等。空間對抗所形成的運動,在觀眾眼里屬于突破性行為,由身體延展和力量所催動的行為構成。由于在違背一般運動原理下構成舞蹈,所以能夠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同時,對抗美的產生通常基于演員的能力而實現。因此,構成對抗美的基礎中,還包括演員所具備的個人魅力。
(三)通過人物情緒變化表現美
舞蹈表演的故事性,并不弱于文學創作。例如彝族舞蹈《阿惹妞》,阿惹妞的故事在其內容中不僅擁有完整的人物設計,同時也包含基于社會背景而描述的愛情故事結構,并創作出反差的情感效果。簡單來理解,如果《阿惹妞》在故事設計上,采取男女主角以千辛萬苦而得到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方式,無疑會落入俗套理念之中。而編導另辟蹊徑,創造出硬生拆散一對戀人的故事場景,令觀眾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共鳴。以下具體分析這部作品,以此展現人物情緒變化來表現美。
《阿惹妞》的動作形式遵循了彝族舞蹈的傳統。首先,舞蹈是以婚樂為背景,男演員進入到舞臺中,以動作便顯出情感上的掙扎,例如拍腿、摸頭等。在男演員無計可施之時,女演員入場起舞,此時演員所表達的情緒發生轉變。男女演員在情感上,均表現出“渴望”的狀態,即形成了似乎想要接觸,又因為某種因素的存在而不敢彼此觸碰。通常在這種情緒下,會出現一方因壓力而退出的局面。所以,男演員選擇了,以逃避的舞蹈動作形式離開,但是,女演員以呼喚的聲音和姿態,最終將其留住。
這部舞蹈作品采取了“現實——過去——現實”的故事敘述方式。舞蹈伊始創造了預示未來的畫面,為故事掀起了第一個小高潮。隨后,男女演員重新裝扮,進入到舞臺之中,此時已然陷入了回憶之中,男演員所表達的憨厚,女演員的羞澀,昭示著二人美好的過去。而此時在情感上,以漸進的方式,表現出些許愛情的美好。所動,動作均采用幅度較小,以及略帶緊張的模式。再結合雙人舞的造型和音樂,使觀眾融入到愛情的溫暖之中。但是,婚樂聲音再次響起,將彼此陷入回憶的人,再次拉回到現實。這是近乎殘酷的表達方式,也正是有這樣的劇烈情緒轉變,將故事再次推入到高潮。
在故事的結尾,男女演員以肢體語言表達出悲憤和不舍,例如伸手呼喚等動作。然而,對于觀眾來說,這樣的高潮是感動的,卻同時因為悲傷和離散感到揪心。在最后,男演員聲嘶力竭的表達,高難度而大幅度的動作,將觀眾也來引入到這種主角的情緒之中,仿佛不再是同情故事中的男女,而是親身體會到凄然的感覺。
(四)通過提煉原始語匯表現美
舞蹈是一種肢體表現形態的藝術,其動作大多來自于生活。從很多優秀的舞蹈作品中能夠發現,其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的主要原因,便是真實的意識形態迸發。所以,無論是演繹,還是創作一部好的舞蹈作品,都需要切實的結合社會、生活、生命。舞蹈語匯美的表現之一就是能夠通過提煉生活中的原始語匯,挖掘現實生活中的元素來表現舞蹈內容,使之能夠和觀眾產生共鳴。近年來舞蹈語匯的表達內容開始多元化,很多舞蹈都將現代因素融入其中,例如環保、經濟等內容;再如基于社會背景,探討人與人之全新的關系。而這些作品,均獲得了一定意義上的成功,至少能夠被觀眾廣泛的接受。通過對于生活、社會中原始語匯的提煉,舞蹈美得到了體現。
舞蹈語匯是舞蹈的重要組成元素,對舞蹈主題的表達,和提高舞蹈的審美性等具有重要作用。舞蹈語匯更加貼近情感的抒發,所展現出的是舞蹈創作者對生命和生活理解的意義。中國舞蹈的舞蹈語匯具有“手眼身法步”特征,古典舞同時還具有動靜結合、剛柔并濟等特征。中國舞蹈語匯美的表達方式主要包括通過情愫感染力表達美、通過對抗產生美、通過人物情緒變化表現美、通過提煉原始語匯表現美等等。通過這些方式,展現了舞蹈的主題思想,提升了觀眾對舞蹈的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1]張穎.淺談舞蹈語匯中的對抗美[J].黃河之聲,2015(01).
[2]賴程程.論毛南族舞蹈語匯的美學特征及藝術精神[J].歌海,2010(06).
[3]陳碧嬌.舞蹈動作與舞蹈構圖的新變——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作品的舞蹈語匯特征[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8(04).
[4]關冠.珠聯璧合的藝術美——淺析黃梅戲《驚天一蘭》戲劇與舞蹈語匯的巧妙融合[J].戲劇文學,2015(09).
[5]崔曄.民族民間舞創作中舞蹈語匯的使用與衍變[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5(02).
徐 兵(1978-),男,漢族,四川夾江人,阿壩師范學院音樂舞蹈系藏羌舞蹈藝術研究所副教授,藝術碩士,研究方向:舞蹈教育與舞蹈藝術創作。
作者簡介: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