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雅楠
摘 要:學生評價改革還要求我們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實踐經驗,敏銳的專業嗅覺。
關鍵詞:新課改;學生評價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007-02
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發展和變化,要求我們把學生評價改革作為工作的重要任務。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兩個重大課題,為適應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需要,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就必須改變學生評價機制。
一、大背景:新課改
新世紀之初,我國開始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現在新課程改革已經進入全面實施階段,這次課程改革是我國教育領域的一場廣泛深入的教育創新,有助于推進素質教育、教師專業成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可謂意義重大。新課程改革已在我國各地全面展開,面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和農村學校的發展狀況,新的課程改革實施中可能帶有傳統型教育的模式或痕跡,要全面展現新一輪課改的特色和實效,需要教育者的不懈探索與努力。我們作為教師不但要更新觀念、改變教法,改革課程體系,更要積極參加培訓工作,提高業務素質,而且要大膽改革、創新,刻苦鉆研新大綱,吃透新教材,增強事業心;從實際出發,努力完成教學任務,適應新教材,加強新課改步伐。
二、當前學生評價制度的特點
1、評價對象窄化。傳統的學生評價對象已窄化為學生的學業成績。升學率成為評價各級各類學校的主要目標,也成為學生評價的主要依據。學生的學業成績可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但是這只是學生發展的一部分,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學生除了是學習的一部分,還是家庭和社會的人,他還具有品格、情感,情操等特質,對學生的評價只局限于學業成績是遠遠不夠的。
2、評價手段單一化。考試是傳統學生評價的唯一手段。考試制度成為現代社會甄別學生、選拔人才的重要工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基礎。但是在目前的基礎教育課程中,人們已把考試作為學生評價的唯一手段,這樣就忽略了許多有價值的課程內容,也會排斥一些很有潛力但不適應考試的學生,這不利于教育以及學生評價的改進。我們的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目的是培養各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能適應社會,為社會服務的人才。光靠單一的考試這一學生評價手段是不容易達到這一目的的。
3、評價主體單一。目前,學生評價的目標、手段、方法以及學生評價方案的決策、調整等諸方面的權力集中在教育行政部門手中,教師、家長、社會各階層人士只有很有限的評價權力,學生更是無權過問課程的效績,他們只有接受的權利。學生評價主體的單一不利于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更不利于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進行。學生評價的主體應該為其它與學生評價有關的實體,如學生、教師、教育行政人員、課程大綱、教材、教學計劃、教學過程及相關機構等。由于學生評價的局限性,導致學生學業壓力過大,使他們顧此失彼,難以“全面發展”、“學有所長”、“有個性地發展”。
三、對新課改背景下的學生評價改革的幾點建議
學生評價多元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評價標準多元化。學生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就國家來說,可以根據各地經濟、教育發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就學校來說,可以根據各學校的辦學條件、培養目標等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就個人來說,可以針對每個學生的特殊情況,確立不同的發展目標和相應的評價標準。比如,在學校,我們可以建立多極評價指標,學生評價指標可分為三級:一二年級為一級;三四年級為二級;五六年級為三級。從道德品質、學習能力、感與價值觀、動與健康、美能力五個大的方面出發,對一、二年級的學生評價細化為幾個具體化的方面,包括:不惹父母生氣,熱心幫助同學,愛護莊稼樹木,不扔果皮紙屑;對三、四年級學生的評價細化為24個介于具體化與抽象化之間的方面,包括:維護集體榮譽,尊敬父母和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關心幫助同學,愛護公共設施;對五六年級學生的評價細化為32個抽象化的方面,包括:民族精神和意識,集體觀念和榮譽,做人誠實守信,知法懂法守紀,辮別是非能力。
2、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傳統學生評價主要限于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新的課程要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學業成績,對學生掌握知識的狀況做出評價,更要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考察;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對個體發展獨特性的認可。在制定學生評價的時候我們要檢查學生是否遵守了學校的一般行為規范,如作業情況、課堂注意、行為舉止、學習態度和紀律表現等。值得一提的是,學生情感領域的評價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老師應該詳細觀察學生的好奇、發問、批判、冒險以及創造等高級情感表現,并在學生評價中表現出來。張揚這些品質雖然會使教師遇到管理上的麻煩,給教學帶來難處和挑戰,但對學生走出學校進人真實社會,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益處是很大的。
3、評價主體多元化。改變單一評價主體現狀,加強自評、互評,使評價成為教師、管理者、學生和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參與學生評價的主體應該多元的,主要包括:自我、小組、教師和家長。首先,自我參與評價,學生的自我認識是意識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結果。在未來世界,自我認識是走向成功的重要條件,通過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的比較,小學生不斷的提高自我認識水平,從而學會了選擇,學會了有的放矢。其次,小組參與評價班級中的許多活動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小組其他成員是距自我最近的人,也是最了解自我的一個群體之一。再次,教師參與評價。在學生上學的時候,教師恐怕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一個群體。學生最在意的,也是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因為在學生眼里,沒有什么人比自己的老師更神圣。最后,家長和社區的支持,家長和社區不是課程改革的旁觀者,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學校的課程管理總是受到家長和社區的教育理念的影響。課程改革不應只是少數課程專家、學科專家和學校教師的事情,而應是一個關涉到千家萬戶和社會各界的社會問題,理應得到學生家長和社區的理解、參與和支持。
4、評價形式的多元化。傳統的學生評價往往以行為目標作為判斷的依據,采取結果取向,重視學習的成就,而忽略學習的過程。因此,新的課程評價形式必須多樣化,即在學生評價中把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學生評價的切入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課程改革的方向、具體的課堂教學和課程的改進,只有適宜的評價方式才能正確引導基礎教育。評價形式可以有三種,分別為:質性評價、等級評價、希望與建議。對小學生而言,同齡人的語言有著成人語言無法替代的溝通作用,因此,小組各成員對每個學生的質性評價。希望與建議很易于小學生理解和接受,與強調交流溝通的質性評價相比,分數、等級評價總是顯得有些空洞和冷冰冰。交流溝通,哪怕是寥寥數語,也讓學生感受到溫暖和關愛。
要想讓課程改革尤其是學生評價改革真正活起來,必須充分放飛想象的翅膀,大膽的設想,謹慎的論證。學生評價改革還要求我們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實踐經驗,敏銳的專業嗅覺。因此,必須不斷學習、實踐、探究,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