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107-01
新課程改革的實行,使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方式發生著悄然變化,課堂教學有效性已成為課改之路上值得總結與反思的話題。更加科學地利用課堂內外時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一、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開展自學式教學科學化研究
自學是符合教學規律的一種教學方法,自學的過程是學生獲得知識、增長智慧的過程。閱讀過程是個自我反思的過程,就像別人為你準備了豐盛的菜肴,要靠你去咀嚼、消化、吸收所需要的營養一樣,需要自我反省,即自我反饋、內化活動。學會自學更需要教師對學生自學方法與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掌握一把把開啟智慧大門的金鑰匙,舉一反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作用不僅是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小僅是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方法。 “會學”和“方法”是智慧的象征,是從自學的過程中得到的。教規律,教方法,教給學生一把把智慧的金鑰匙。也許知識可以被遺忘,但能力卻將伴隨著你的終身。課堂是師生互動的舞臺,我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通過情境創設,閱讀指導,課堂討論,課堂表演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讓他們敢于說,樂于說,讓課堂充滿笑聲,充滿活力。達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輔相成,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探究,也就是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效性的探究
語文課程主要的目的就是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這個基礎也就是基本的語文素養,這個基本的語文素養,能夠滿足學生現在和將來的社會生活基本需要,能夠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提供基本保障。聽、說、讀、寫樣樣本領都少不了。比如說,一個孩子在應聘工作時較好地通過了筆試,但到了面試的時候卻木訥慌張、吞吞吐吐、辭不達意,不能落落大方地與人交往,可能就遭到了淘汰。反之也是一樣。所以語文教師最具體的教學目的和任務就是想方設法加快提高孩子們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速度,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崔巒老師說:“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時刻牢記語文教學姓‘語,不管怎樣創新,要體現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課不能上得華而不實,甚至嘩眾取寵。改革的決心要大,但具體到一節課,又要實事求是。”楊再隋教授說:語文課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為基本特點的課程,是“致力于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的課程,是以“自主、合作、探究”為其基本策略的課程,是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基礎的課程,這就是語文課程的特點,不能變也不應該變!否則,語文課程就變 味了,變形了,變質了,異化了,就不再是語文課了。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識字寫字;通過讀書學會讀書;在一定的語境中理解詞語,品讀詞語;在讀書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等,不但不能變,還要抓住不放,做得更好。一句話,語文課就是要學生絕大部分時間里學習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和口語交際。這就是語文課上的學生言語實踐活動。
三、教會學生排除干擾,不受影響
當發現學生有輕視講課內容的苗頭,或思想不自覺開小差的時候,要及時糾正過來,不能任其發展。當課堂上出現不安靜,其他同學干擾,或外界的影響時,也要指導學生學會排除干擾,不受影響,保持集中注意的心理狀態。告訴學生,上課不是看電影聽故事,沒有強烈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形象去吸引你的注意力。課堂講授的各種科學知識有它的知識體系,概念系統,比較抽象概括,它需要借助意志力的幫助,自我控制,去戰勝分散注意的各種內外干擾因素,做到有意識地注意,有目的地學習。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也很多,如教師、學生、教材,以及課堂環境,等等。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四、作業布置也要講求有效性
一是分層布置作業。因材施教,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上,同樣也體現在作業布置上。教師要放開膽子,克服麻煩心理和整齊化一的思想,不要用一把尺子去量幾十個學生。這既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也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教師應把作業分成幾個層次,分別要求,分別提高。二是布置快樂性作業。教師要充分挖掘作業中的有趣的元素,編制成有樂趣的作業。三是作業、練習要小而實,切忌大而全。所謂小,是指篇
幅要短小,所謂實,是指精煉實在。切忌大而全,漫天布網,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四是通過作業平臺,搭建心靈溝通的橋梁。教師批改作業的過程,不僅是教學信息反饋的過程,同時還應該是師生心靈溝通的過程,更應該是教師激勵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