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314-01
學生不單是學習者,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成為探索者、創造者。啟發誘導學生展開想象去參與、去探索、去創造,使創新意識隨機滲透到教學中去,并使之逐步深化,達到培養創造性人才的目的。因此,我在語文教學中,作了如下嘗試:
一、推敲詞句,促進遷移,逐步升華
教學時,抓住文中關鍵詞句,品味推敲,概括訓練后,進行運用性訓練,隨即進行遷移訓練,使知識與思想逐步得到升華。
如教《雪猴》一課時:(1)先讓學生找出最能表達雪猴可愛的詞句:
①如果來了客人,就會熱情地送上一點森林中的禮物。( )心
②用爪子捧水抹抹臉,把腳趾伸到嘴里掏掏。( )心
③只有身上不爪子搔一搔。( )心
④它們把戰士圍得嚴嚴實實,又蹦又跳……( )心
⑤雪猴對這里氣候最敏感……向我們預報有大雨,催我們快走。( )心
1、再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后,概括填空:
①(熱心) ②(專)心 ③(耐)心 ④(同情)心 ⑤(關)心
2、又在此基礎上,把詞連起來,指導學生進行運用性練習,用一段話表達出雪猴的可愛:
這些猴子真可愛,難怪戰士們都舍不得離開它們。它們接待客人時是那么熱心;摹仿軍人是那么專心;聽課時是那么有耐心;對受傷的戰士是那么富有同情心;給軍人們預報天氣,顯得是格外地關心。
3、接著進行遷移練習,學習猴子的精神,聯系一個人說一段話:
我的爸爸真可愛,難怪病人都喜歡他,他接待病人是那么熱心;工作起來是那么專心;詢問病情是那么有耐心;對待特別困難的病人是那么富有同情心,自始自終、主動地去關心。
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自我學習中學會概括,達到知識與能力的深化,促進了遷移,激發了創造熱情。
二、琢磨標點,補充內容,大膽擴展
《盧溝橋的獅子》第二自然段,作者在介紹了獅子的五種不同的形狀后,用了一個省略號。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琢磨標點——省略號。在聯系前文的基礎上給省略的內容進行補充,誘發學生大膽擴展,激發探索、創造的積極性。
我提問點搜,啟發誘導:①想一想作者在此省略了什么?(獅子的其它形態)②說明了什么?(獅子的形狀還有很多,遠不止這五種)③還有哪些形狀?如果讓給你盧溝橋再設計一些獅子,你準備設計哪些形狀?
這時,學生思維的閘門被打開了,紛紛地議論起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們得到了充分的討論后,爭先恐后地回答,各抒己見,仿佛現在個個都成了雕塑家、設計師。可以說這種氛圍,至少為培養未來的雕塑家、設計師提供了溫床。在課文中只要有關的省略號,學生就自覺主動、大膽地去想象、去補充,養成了想象補充、大膽擴展的好習慣,迸射出了創造的火花。
三、緊扣文章,描述畫面,看文畫圖
根據文意,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形象的畫圖,這是新教材的獨特之處,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看文畫圖,可以培養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誘發學生進行再造想象。
我在教學《鯨》第6自然段時,先讓學生領會支持:本段主要講鯨是怎樣睡覺的,特別是注意安全——頭朝里,尾巴向外,圍成一圈。
再啟發想象:①鯨睡覺的樣子。②藍天下水面上是怎樣的一種景象?③此時水面上及畫面周圍背景色彩怎樣?④主要事物有哪些?
然后把這些部分連接起來、組合成畫面,讓學生各自描述畫面:
藍藍的天空下,碧綠的海面上,水波蕩漾,幾頭鯨聚在一起睡覺。它們頭朝里,尾巴向外,圍成一圈,靜靜地浮在海面上,它們團結協作,警惕性很高,各自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如果聽到什么聲響,互相傳遞信息,立即向四周散開。
描述完后,讓學生把鯨睡覺時樣子畫下來,在班上展示。
這樣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訓練了學生的再創造,久而久之,學生養成了看文畫圖的好習慣,促進了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四、讀懂課文,抓住關鍵,展開想象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讀透課文的基礎上,把課文中的關鍵詞語和句子聯系起來,讓學生結合作者的處境,以啟發學生進行想象,這樣就可充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學古詩《登鶴雀樓》中“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一句精辟的詩句就把太陽依靠著山巒緩慢下落、黃河咆哮著奔向大海的壯觀景象描繪得氣勢磅礴,成為千古佳句。所以在教學這首詩時,我們可以這樣引導一個傍晚,詩人獨自登上鶴雀樓,看到了什么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學生想完后,我就提問:你們都想到了怎樣的畫面?
學生:我們看到了太陽慢慢的從山邊落下去,并且黃河水靜靜的流向大海。
學生:我們看到太陽緊依著連綿起伏的山峰戀戀不舍的慢慢落下去了,而黃河水咆哮著流向遠方的大海。
老師:同學們的想象都不錯啊。
這樣逐步引導學生,使學生想象出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從而極大的豐富了學生們的想象力。
讓學生根據課文大意描繪出直觀形象的畫面,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將課文內容以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在教《月亮灣》一課時,讓學生精讀課文后,就引導學生把課文所描寫的景物,如小河,石橋,村莊,農田等按課文所描寫的順序依次畫下來。由于在畫畫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積極調動頭腦中關于這些景物的表象,還可以充分發揮他們自己的想象,并且教師可作適當地輔導。通過學生這樣畫的過程,能夠加深了對課文的印象,真所謂“寓教于樂”。所以,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成為學生的啟發者、誘導者,激發學生創造力,一定要抓住契機,教學中隨機誘導,抓好切入點。比如教《黃河的變化》最后一段時,總結出科學家治理黃河的方案后,讓學生幫科學家出主意,看看是否還有別的治療方法,學生課余時就會自覺主動地去調查、訪問、請教、研究,迸發了探索熱望,發揮了創造才能,因而達到培養創造性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