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世龍
?
讓技能人才體面勞動
■ 肖世龍

政府、社會和企業等有關各方,必須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共同解決好困擾技能人才隊伍發展壯大的現實問題,真正讓“肯學肯干肯鉆研,練就一身真本領,掌握一手好技術”的技能人才,能夠在平凡的崗位上感受勞動快樂、把握出彩機會、實現體面勞動。
據相關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高技能人才數量僅占就業人口數量的5%;與職業技能領先的國家相比,我國技能人才存在總量不足、結構失衡、人才斷檔等現象。就技能人才個體而言,還面臨著工資待遇不高、工作環境較差、成長空間狹小、社會地位較低等現實問題,離體面勞動還有不小的差距。
在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勞動精神的宏大背景下,切實解決技能人才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著力優化技能人才的工作和發展環境,讓技能人才實現體面勞動,應當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提上重要議事日程。
消除認識偏差。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人們的思想觀念趨向多元化、價值取向日益多樣化,個人成才、成功往往以利益為準則。一些曾經在企業“熱門”的職業、“吃香”的技能受到冷落,當工人、學技能淪為“沒有追求”、“沒有前途”的就業選擇,有一技之長的技能人才又頻繁“跳槽”、動輒另謀高就,使企業穩定職工隊伍、提升制造水平面臨很大沖擊。
有媒體報道,我國西部某省從2010-2014年的5年間,共有40所技工院校由于生源逐年減少等原因而被迫“關門”,被淘汰出局;該省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九成受訪者不愿當高級技工。這種技工院校發展步履維艱的狀況,與我國制造業全面轉型升級、亟待培養大批技能人才的需求之間,形成強烈反差。
改變這種現狀,需要政府、社會和企業等各方共同努力,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加強教育引導,著力從體制機制和思想根源上消除認識偏差和就業偏見,倡導樹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就業理念,營造勞動不分貴賤、崗位沒有尊卑的輿論氛圍。
完善培養機制。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和培養,是造就技能人才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徑。師傅帶徒弟的工匠技術傳承方式在我國歷史悠久,一直是培養技術工人的主要制度。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傳統技能人才培養方式的弊端日益顯現,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推陳出新。
各級政府應該主動作為,逐步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整合社會辦學力量,切實解決技能人才培養經費投入不足、培訓機構能力建設滯后、評價機制不盡合理等問題。據悉,2015年8月國家人社部、財政部發出通知,啟動全國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旨在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模式。這是一次有益嘗試,為企業新招用人員和新轉崗人員量身定制了“學徒培訓工”成長培訓方案,很值得推崇和推廣。
企業應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探索技能人才培養的方法和路徑。要徹底擯棄重裝備、輕技工,重學歷、輕技能,重理論、輕操作等落后觀念,大力創新思路、拓寬視野,不斷總結和完善技能培訓工作制度,固化實踐成果;廣泛開展技能競賽、經濟技術創新等活動,促進職工特別是青年職工在實際工作中經受鍛煉、增長才干,立足崗位成長成才。在培養企業技能人才方面,老牌制造業國家德國的做法就值得產和借鑒:政府主導推行“現代學徒制”,企業踴躍參與,500人以上的大企業參與率高達91%;企業學徒人員一般每周在企業接受3至4天的實踐教育,在職業學校接受1至2天的理論教育,理論學習和崗位實踐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從而成就了德國強大的制造業。
創造成長環境。企業是技能人才的訓練場和“儲備庫”,尤其應當解決好職業發展通道、切身利益保障等實際問題,為技能人才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抓好技能人才的職業生涯規劃,打破“唯學歷論”的慣性認知,不唯學歷憑能力,讓“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的技能人才擁有更多的成長通道和發展前景。切實解決好工資待遇、工作環境、職業健康、職稱評審等切身利益問題,讓技能人才在艱辛的付出中發現勞動樂趣、體現人生價值,體會更多的獲得感和成就感。
重慶大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于2011年申報設立“國家級技能大師鄭曉明焊接工作室”,為“中華技能大獎”、“重慶市勞動模范”等多項榮譽獲得者鄭曉明創造了優良的工作環境。截止2015年8月,鄭曉明利用該工作室精心傳授焊接技藝,累計帶出徒弟近100名,培養高級技師6名、技師8名、高級工30名。他既傳承勞模精神,又傳授勞動絕技,樹立了技能人才傳道授業的一面旗幟。
使命催人,形勢逼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實現中國制造2025愿景,迫切需要走“工業強國”之路,迫切需要培養和造就一批技能嫻熟、作風優良的技能人才隊伍。政府、社會和企業等有關各方,必須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共同解決好困擾技能人才隊伍發展壯大的現實問題,真正讓“肯學肯干肯鉆研,練就一身真本領,掌握一手好技術”的技能人才,能夠在平凡的崗位上感受勞動快樂、把握出彩機會、實現體面勞動。
(作者單位:重慶大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監察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