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愛枝
用“讀”叩開語用之門
●徐愛枝
“徐愛枝名師工作室”是黃岡市名師工作室,由20名省市級骨干教師組成。工作室以“建設一支團隊,成長一批名師,幫扶一所學校,推出一批成果”為目標,積極探索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之道。
工作室主持人徐愛枝是湖北省特級教師、黃岡市教育科研特聘專家。近年來,徐愛枝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省級教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并在研究過程中撰寫、發表了數十篇教科研論文。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要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運用”涉及到的是語用層面的問題,而“讀”是提升學生語用能力的根本途徑。
讀通包含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讀正確,讀流利,讀得有感情;二是通過讀初步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蘊含的情感。
第一個層面是很常規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很多,這里只強調一點——教師的范讀很重要。小學生模仿能力強,教師的范讀能感染學生,激起學生朗讀的欲望,促使他們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但是,這種方法對教師的要求相對較高——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朗讀能力,才能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學習,不斷地提高個人的朗讀能力,以更好地指導學生。
解決第二個層面的問題,往往不能孤立地進行,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在指導朗讀時,也滲透著對內容的理解。當然,這個層面也有一些獨特且重要的解決策略,比如抓關鍵詞句。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級和冊數)《孔子拜師》中,“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體現了孔子求知若渴的品質。準確地理解這兩個詞是理解整個句子,乃至全篇的關鍵。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查詞典了解這兩個詞的意思,然后引導學生想象,“在如此艱辛的旅途中,孔子可能會遇到哪些生活上的困難?”學生想象到了這樣一些方面:餓了就吃點干糧,渴了就喝點泉水,找不到旅店就在野外露宿……“如此艱辛的旅途生活,卻沒有阻擋住孔子求學的步伐,你對此有什么感受呢?”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學生有了切身感受的基礎上,教師創設語言情境,和學生一起朗讀——
師:從寒意仍濃的春天,到驕陽似火的夏日,他——
生(齊):風餐露宿,日夜兼程。
師:從涼風習習的秋季,到寒風刺骨的嚴冬,他——
生(齊):風餐露宿,日夜兼程。
師:一路上,雖然不斷地遭受饑餓、寒冷、病痛的折磨,甚至于幾次遇到生命危險,他仍然——
生(齊):風餐露宿,日夜兼程。
師生齊讀后,教師讓學生帶著感受再讀這兩個詞語所在的句子,孔子求知若渴的形象就在學生心目中變得豐滿起來。
“讀細”是在讀通的基礎上進行的,重點關注的是理解。
傳統的教學是將單篇課文作為獨立的教學體處理。這樣雖然便于把單篇文章學深學透,但廣度往往不足。近兩年,在主題閱讀、群讀類學思想的影響下,我們嘗試對相關課文或片段進行分類處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五年級上冊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中有這樣一個句子:“七點。七點一刻。七點半。父親還沒有回來。”同一個單元的《地震中的父與子》中有一個類似的句子:“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教學時,教師把這兩段話放在一起讓學生比較閱讀。學生發現,兩句話都是列舉表示時間延續的數字,但第一句使用了句號,第二句使用了逗號。一名學生還提出了問題:按習慣的用法,這些數字之間都應該用頓號,這里為什么分別使用了句號和逗號呢?這個問題很有價值,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了討論。學生通過比較,發現朗讀時句號、逗號停頓的時間更長,更能表現人物內心的焦急和煎熬。至此,學生不僅理解了內容,而且體會到了思想感情與恰當的語言表達形式之間的聯系,語用的意識潛移默化地溶入了他們的心里。
再比如,五年級上冊的《學會看病》《剝豆》都是畢淑敏的作品,文章寫法上的主要特點是大量地運用獨白式的心理描寫。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這種寫法,教師補充了畢淑敏的另外兩篇文章——《不會變形的金剛(節選)》《孩子,我為什么打你》,引導學生先找出四篇文章中心理描寫的句子,再找出最能反映人物特點的幾處心理描寫進行品味,然后比較幾篇文章中心理描寫的共同點和差別。學生通過同讀共議,不僅理解了文章內容,而且初步掌握了獨白式心理描寫的方法。
讀活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合理地、熟練地、有創意地使用語言。
1.仿說仿寫
四年級下冊《麥哨》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剝開葉片,將茅穗兒連同莖輕輕抽出,把莖放進嘴里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涼的滋味很快從舌尖直沁肺腑!”句中的“剝開、抽出、嚼嚼、吮吮”寫出了吃茅針的一連串動作,“直沁肺腑”寫出了吃的感受,屬于典型的“描寫動作并融入作者感受”的寫法。為了引導學生學習這種寫法,教師請一名學生在課堂上吃棒棒糖,然后讓大家運用“動作+感受”的方式把這個場景寫下來。吃棒棒糖的學生寫道:剝開漂亮的薄紙,將棒棒糖舉起,用舌頭舔舔,又放進嘴里吮吮,一股甜甜的、酸酸的滋味直沁肺腑。觀看的學生寫道:他剝開花花綠綠的薄薄的包糖紙,將棒棒糖舉起,用舌頭舔舔,又放進嘴里吮吮,那副享受的樣子讓我也似乎感覺到了甜甜酸酸的味道。
教材中類似的訓練點很多,如五年級上冊《梅花魂》的一線串珠和《鯨》的列數據、舉例子等方法,五年級下冊《橋》中的環境描寫,六年級下冊《藏戲》的設問式開頭和《北京的春節》按時間順序記敘節日習俗的寫作方法,都是語用訓練的理想素材。
2.歸類比較
教材中的有些標題新穎別致,教師將其分類呈現給學生,能讓學生體會到使用特殊語言形式做標題的妙處,并初步掌握這種方法。
四年級下冊的《生命生命》、五年級上冊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六年級下冊的《匆匆》三個標題很有特點。教師將它們歸為一類呈現給學生,讓他們看看這幾個標題與常見的標題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觀察,并結合課文內容,有了這樣的發現:《匆匆》是一個重疊詞,能表示出時間流逝的速度很快;《生命生命》是詞語的反復運用,能表達出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和感嘆;《“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是一對反義詞,能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通過進一步思考,學生總結出:好的標題既要與文章的內容緊密相關,又要能喚起讀者的關注,引發讀者的閱讀期待。
有了這樣的思考與發現,教師結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習作訓練,要求學生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及其給自己帶來的啟示為內容,設計一個作文標題。不出所料,學生拋棄了千篇一律地用《一件小事》為題的慣性思維,擬出了許多新穎的標題。一名學生結合爸爸每次去探望爺爺奶奶時都會買一些肉,媽媽擔心花錢多影響家里買房子,而爸爸總是說這個月漲工資了,不影響,后來自己發現爸爸是省吃儉用節約的錢這件事,把作文標題擬為《“漲”工資》。還有一名學生結合自己勞動時不小心弄濕了鞋子,同桌發現后,把新買的沒舍得穿的保暖鞋借給自己這件事,把作文標題擬為《友誼友誼》。這兩名學生命制的標題都很有創意。由此可見,語用看似空洞,但只要教師找準了著力點,學生是能夠理解并學會運用的。
“讀寬”的意思是,在語用訓練方面,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內,還應通過課外閱讀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課外閱讀的內容、方式很多,筆者只就繪本閱讀談談具體做法。究其原因,一是因為繪本畫面精美、文字精煉、情節精彩,是小學生最喜愛的課外讀物;二是因為繪本閱讀還沒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
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法國米雷耶·阿隆索創作的繪本《羅伯生氣了》,講述了生氣的爸爸和生氣的孩子的故事。故事的最后,羅伯走出房間,輕輕地問:“爸爸,還有甜點吃嗎?”看到這個情節,相信每位讀者都會發出會心的微笑。微笑過后會情不自禁地想,“為什么羅伯是輕輕地問呀?”進而體會出生氣與不生氣時,羅伯的神態不同,所以用詞就有區別。
再比如,明天出版社出版的美國作家赫德創作的繪本《逃家小兔》主要是用對話的形式創作的。其中的很多對話十分有趣,如:“如果你來追我,”小兔子說,“我就變成溪里的小鱒魚,游得遠遠的。”“如果你變成溪里的小鱒魚,”媽媽說,“我就變成捕魚的人去抓你。”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小兔子、媽媽還會說什么,并讓他們仿照這種句式結構,發揮想象,續寫幾句話。這樣,生動的情節、優美的文字就會從學生筆端緩緩流出。
(作者單位:麻城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