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梓洋
沈陽化工大學科亞學院 管理系
會計信息可比性研究評述及未來展望
剛梓洋
沈陽化工大學科亞學院 管理系
隨著經濟發展和相關理論知識的豐富,投資者對于企業所公布信息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而會計部門作為企業的重要部門,在掌控企業資金流轉情況、規劃資金使用方向、控制成本與損失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從而使得會計信息成為反映企業經營情況的重要工具,由此對會計信息的有效性提出了要求。其中,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對投資者進行盈利預測、企業控制資本成本、進行盈余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從而使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的研究具有必要性。本文介紹了會計信息可比性研究的現狀與具體內容,并對該方面研究提出了未來展望。
會計信息;可比性研究;未來展望
可比性是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重要內容之一,會計信息能否達到該要求對于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保護投資者利益、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由于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國內外學者對其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許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一)國內研究現狀
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可比性一直是一項重要內容,但由于對可比性的測量工作難度較大,因此當前國內在會計信息可比性的研究上,大多從規范性角度考慮,如會計準則的相關內容、會計方法如何實現協同發展、企業層面的分析等,在經驗分析領域則相對缺乏[1]。
(二)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于會計信息可比性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可比性概念提出后,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家相繼將其納入會計信息質量標準。但受限于可靠測量方法的缺乏,當前國外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同樣在經驗分析上較為薄弱,并且相比于從企業層面對會計信息進行計量,目前的研究較多從國家角度入手,從而使得對企業會計信息可比性的研究缺少依托[2]。
(一)在測度方法方面
1.以形式協調為基礎的測度方法。這一理論以測量不同國家間會計準則協調程度的方法為研究對象,通過大量研究,國內外學者先后提出了馬氏距離法、對比點差異度、歐氏距離法、平均距離等概念,為一國衡量其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程度提供了依據[3]。但該理論的不足之處在于沒有認識到會計準則的協調不意味著會計信息的可比。會計信息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準則貫徹情況的影響,在準則未得到有效執行的情況下,即使國家間會計準則具有較高的協調程度,也無法保證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2.以實質協調為基礎的測度方法。該理論的研究對象是衡量不同會計方法間協調程度的途徑。1988年,國外學者首次就該問題提出了H、I、C指數,其中H、C指數反映的是一國范圍內不同企業之間會計方法的協調度,而I指數衡量的是國家層面上會計方法的協調度。此后,在衡量會計方法協調程度問題上,還有學者提出了統計模型方法以及Gower指數等。這些研究對從個體、總體角度進行企業會計方法協調度的衡量具有重要價值,但這一研究在測度指標的設置上存在問題并且同樣與會計可比的關系上缺乏科學認識。
(二)在影響因素方面
1.直接影響因素研究。該方面的研究以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產生直接影響的因素為研究對象。在研究過程中,學界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IFRS的實施對財務報告有較大影響,限制了會計報表的可比性,從而也降低了會計信息可比性,另一種觀點則認為IFRS的實施使得會計信息可比性提高[4]。在直接影響因素方面的研究豐富了有關會計信息可比性問題的理論,但同時也存在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這一研究集中于IFRS的實施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產生的影響。
2.間接影響因素研究。這一研究主要通過討論對會計方法選擇產生影響的因素來判斷作用于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因素,屬于間接性研究方式,該研究方式的可靠性有待證實。
(一)對測度方法進行深入研究
盡管目前在測度方法上,學界已經得出了包括形式協調、實質協調在內的相關理論,但應認識到會計準則和會計方法的協調與會計信息的可比之間不存在必然聯系,從而使得這兩種測量方法在衡量會計信息可比性方面不具有充分的實用性。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應在測度方法上進行深入研究,構建合理的測度模型。此外,應以盈余-收益回歸模型為基礎進行探索,考量該測度方式對于不同國家的適用程度,從而加快測度理論的發展。
(二)加強在影響因素方面的研究
在影響因素特別是直接影響因素方面,目前研究成果較少并且考慮問題的角度單一,缺少對除IFRS以外的因素對會計信息可比性影響的研究。在未來的研究中,應從內外部角度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對會計信息可比性可能產生的影響。從內部角度來說,企業產權性質、公司股權結構、審計委員會制度等因素均可能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產生影響。從外部角度來說,法律環境、市場監管、政府干預等因素也可能對其產生影響。未來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的影響,加強在該領域的研究[5]。
(三)加大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比性的研究力度
目前我國在對會計信息可比性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缺乏對上市公司的考察,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仍處于相對空白的狀態。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國應納入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比性內容,考察公司治理結構、報告動機、管理層決策等因素可能對其產生的影響,從而完善會計信息可比性理論,為投資者維護利益提供有效依據。
通過長期探索,目前國內外學者已在會計信息可比性問題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做出了貢獻。但同時,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未來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應在測度方法上進一步深入探索、全面考慮各方面因素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影響,對于我國來說,還需加強上市公司范疇的研究,從而推動會計信息可比性理論的科學發展、為達到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提供有力保障。
[1]李宏波. 淺析會計信息質量重要特征[J]. 財經界(學術版),2015,01:205.
[2]陳翔宇,肖虹,萬鵬. 會計信息可比性、信息環境與業績預告準確度[J]. 財經論叢,2015,10:58-66.
[3]茍林源. 會計信息可比性研究新進展[J]. 經營管理者,2013,18:116.
[4]薛譽華,張鵬程. 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影響因素研究——來自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 會計之友,2015,22:17-21.
[5]韓瑩瑩,王建華. 淺議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比性[J]. 商業會計,2014,1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