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宏
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
淺談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學生就業創新能力的培養
曾 宏
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
二十一世紀高職教育的要求和目前就業形勢的緊迫使得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變得尤為重要,推進高職教育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校企聯合、加強優勢互補。本文根據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最新現狀,針對能力培養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提出了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培養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新途徑。
創新能力;校企合作;高職
高校是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人才的重要平臺,青年學生也必將成為全社會創新創業的主力軍。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結合,它致力于培養具備高端職業技能和高層次文化素養的優秀人才。高職教育不僅增強學生就業競爭能力,同時也努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
1.1 內涵
創新能力,是人類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整合、優化自我資源,并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一種行為能力,是人類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更新、改變、創造新事物方面的有效運用。創新創業能力的實質是學生運用掌握的知識創造性地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社會價值并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在個體知識、能力結構中處于統攝和綜合其他諸元素的核心地位,具體包括培養創新意識、養成創新思維、啟迪創業精神、提升創業素質等等。
1.2 重要性
1.2.1 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培養創新創業能力。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中打造出一批具有開創個性、創新精神以及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專業人才,是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以及經濟方式不斷調整的客觀需要,將對服務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1.2.2 培養創新創業能力有利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以學生基本素質培養、職業能力提升為核心,注重知識經驗積累和實踐操作,對糾正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中出現的“重理論輕實際、教師為主體、填鴨式教學”等問題,促進理論聯系實際、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具有促進作用。
1.2.3 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能夠有效避免緊張的就業形勢。面對目前就業嚴峻的新社會,高職畢業生往往更加注重如何全面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使自己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而往往忽略了“另辟蹊徑”去尋求創業之路。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能夠有效引領和幫助更多的畢業生加入到創新創業行列中來,逐步形成良好的社會創新創業風氣,在圓了自己“創業夢”的同時,也為別人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有效地緩解了緊張的社會就業壓力。
2.1 合作認識不到位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倡導和支持下,各高職院校已逐漸重視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并且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提升到了一個國家人才計劃的重要戰略地位。但是,這遠遠不夠。截至目前,高職院校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與本科院校相比,無論是從資金支持上還是從培養活動的體現上都存在差距,比如說,沒有清晰地認識到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沒有真正意識到各項活動對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直接作用,也沒有認識到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對于高職學生發展的重要價值所在。因此,無論是與企業之間形成了合作協議,還是建立了培訓基地,或者僅是人員間的交流合作,校企合作僅僅將培養重點放在了學生的技能學習方面,忽視了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引導和塑造,這種意識與當下高職教育的辦學理念相違背,難以在校企合作中明顯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嚴重阻礙了創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2.2 合作基礎不扎實
提高對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認識,也不能保證校企合作作用的有效發揮。因為當前豐富的校企合作模式,大都屬于初級階段,合作基礎很不扎實,因此想要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方面發揮出實際效果,就更需要在合作基礎上有所提高。當下多數校企合作之間基本形成了實訓場所,但是缺乏系統的合作人才培養方案、實習計劃、成果考核等細化的管理和實施過程。更重要的是,在這些措施的實行過程中,校企合作并沒有更多地去關注和融入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高校聘請的專家、教授也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對創業課程的設計和創業教育過程的參與都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影響甚微。
2.3 合作機制運作不暢
學生的實際操作和思維創新能力著重體現在創新創業能力上,因此注重它的實際性、可操作性和創新性在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上顯得尤為突出。然而,當下校企合作缺乏暢通完整的運作機制,只是重點培養了學生所需要具備的基本職業技能。想要著力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推進自主實踐和實際運營,就必須使學校、企業、政府三方共同發揮作用,營造適宜的社會環境和創建具體的操作平臺,形成緊密的校企合作培養機制。高校迫切需要調整課程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等方面;企業則需要強化參與合作開發課程、指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方面的作用;地方政府應該不斷完善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控機制和提供政策性法律法規的制度保障,同時也應該提供具體的金融支持。
3.1 改革校企合作形式,實行訂單培養模式
學校與校企合作單位中較有影響力的企業開展互惠雙贏的深層次合作——訂單培養,采用 “定向培訓”等校企合作形式,以企業人才需求為出發點,制定具體的、實際的、可實現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不斷落實具體措施,如開設創業活動所需的基本知識課程、聯合編制創業教程等,讓學生了解當前的創業形勢,學會評估創業風險并懂得降低風險,掌握商業模式開發的設計過程、操作策略以及技巧等,增強激發學生創新創業動力,不在空口說話、紙上談兵。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的知識結構會更加完整,也會更符合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同時,也能夠提高自主創業成功的可能性、避免失敗。
3.2 創新教學方法,培養企業對口人才
以往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能力,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響應學校教學改革的號召,采用“學做一體化”的教育教學方法,通過采用基于問題、基于項目的團隊互動學習、案例學、虛擬仿真等教學方式,不斷提高教學的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專業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專業實際情況與生產企業對口,推進教育改革的進程。與此同時,鼓勵學生勇于實踐、敢于創新、勇于創業,綜合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氛圍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舉措。
3.3 完善實訓基地建設,拓寬實踐應用平臺
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除了相關知識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培養,更多的是要參與到實踐演練中來。目前,部分高職院校中,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情況不容樂觀,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更多的也只是“紙上談兵”。學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組織新生參觀學習企業的工作模式和運營模式,引導學生認知當今企業及行業環境、感受企業文化的熏陶;也可以憑借校內實踐平臺的建設,如創新工作室等,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舞臺。本著“資源共享”原則,與合作企業成立校外創新創業實訓基地,為基礎較好、動手能力較強、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創業實戰的設備與環境,激發學生們發明創造的潛能。
3.4 校企協同建設優秀的師資團隊
高職院校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需要建設一個優秀的師資團隊,教師的引領和指導為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保駕護航。創業指導教師不同于理論基礎課教師,必須由學校和企業共同來承擔教學指導任務。優秀的師資團隊既包括校內的專職教師,也要聘請企業經驗豐富的創業成功者和公司管理人員,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具說服力和有效性的指導方法。教師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共同研討科學的教學方法和實踐的平臺,同時,不斷完善教師培訓體系,為教師提供企業頂崗鍛煉的機會,使得教師不僅具有專業的相關證書,更重要的是還要具備具體的實際水平和操作能力。
3.5 開展系列訓練活動,活躍校園文化氛圍
環境熏陶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校企雙方可以利用學生的課余生活聯合開展系列創新創業能力訓練活動,良好的創新創業風氣,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到創新創業的實踐隊伍中來。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創新學生思維模式、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和提高實踐能力、塑造創新人格等都離不開豐富的課余活動,比如說由企業贊助、學校組織實施的系列創新創業競賽,開展創新創業文化節,邀請企業專家來校進行創新創業主題講座,成立創新創業學生社團等系列活動。
3.6 加強校企合作建立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保障機制
建立校企間的保障機制是保證校企合作實質性開展、達到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效果的需要。比如,成立專門的部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確定合作模式、緊密程度、合作內容等等。為了保證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專門部門負責定期溝通聯絡雙方,跟進實際開展的進度,調查效果。一方面,積極引進教育人才、提升師資力量,如企業富有經驗的專家,從而不斷改善自身的師資結構,推進項目進程。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和科研條件,推動企業科研發展,從而促進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結合。同時,機制要更加完善,保障實施階段的全部過程,尤其是在激勵、考評等方面機制的建立,這樣才能保證該有的效果。
[1]高雙喜. 如何培養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J]. 才智,2016
[2]崔玲瓏,付達杰. 基于校企協同的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路徑研究[J]. 科技廣場,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