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翔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網絡成癮學生的心理干預個案研究
胡云翔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大學生網絡成癮是學者研究的熱點之一,但目前仍沒有有效抑制大學生上網成癮的治療方法。該文是筆者對我校一名大學生所進行的個案研究,旨在倡導廣大高校心理工作者發揮自身優勢,對網癮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和干預,使他們能健康成長成才。
網絡成癮;心理干預;個案研究
(一)網絡成癮的定義與類型
網絡成癮的概念最早由Goldberg提出。Armstrong對網絡成癮的概念做了較全面的描述,認為網絡成癮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表現在:⑴網絡性成癮,指沉迷于成人話題的聊天室和網絡色情文學;⑵網絡關系成癮,指沉溺于通過網上聊天或色情網站結識朋友;⑶網絡強迫行為,指以一種難以抵抗的沖動,著迷于在線賭博,網上貿易或者拍賣、購物;⑷信息收集成癮 ,指強迫性地瀏覽網頁以查找和收集信息;⑸電腦成癮,指強迫性地沉溺于電腦游戲或編寫程序。
(二)網絡成癮的影響因素
1.人格特征。網絡成癮者往往具有抑郁、焦慮、自尊、孤獨傾向、感覺尋求高等特殊的人格特征。
2.家庭教養方式。與一般群體相比,網絡成癮高危群體在父母教養方式的監控、約束、嚴厲懲罰、忽視四個維度存在顯著差異。
3.同伴關系。研究表明,相對于同伴關系良好的同伴,同伴關系不良的青少年個體更容易網絡成癮。
4.學校及其他社會環境。目前有關社會支持與網絡使用的關系有兩種不同的結論:一種看法認為網絡活動可以增加個體的社會支持感;另一種看法則認為網絡使用會減少社會活動,降低個體的社會支持感。
某某,男,河南某三本高校一年級學生,18歲。小學時曾在奧數競賽中獲獎,被特招入重點初中。進入初中以后,因為不適應等原因,成績開始下滑。家長一直對其寵愛有加,有較高期望。孩子成績的突然下降讓他們感到著急,迫切希望情況能有所改善,在學習上對其施加了較大壓力。來訪者對自己的認知也出現了很多負面因素,認為自己能力差,不如別人,自信心下降,厭學。高考成績并沒有讓該生和其父母滿意。離開家上大學后,沒有了父母的近距離照顧和管束,接觸到了網絡。來訪者在網絡游戲中得到極大滿足,漸漸開始迷戀上網,并且嚴重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家長對孩子這種情況的出現很緊張,感到事態嚴重,一時間手足無措,賣掉電腦,并從金錢上限制來訪者。來訪者難以接受父母的做法,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與父母處于敵對狀態。
(一)案例分析
1.來訪者角度。本個案中,來訪者在小學時一直成績優秀,帶給了他家長的寵愛、老師的表揚和同學的羨慕。但是升上初中后,成績的下滑使他經歷了一個從優秀到不優秀的轉折,過去曾經擁有的光環不再擁有,對一個正在成長的青少年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1)來訪者在學校里不再享受到老師和同學的特別關注,這是很容易出現自信心下降等自我認知上的負面轉向以及情緒上的壓抑等。
(2)在他最需要理解和幫助的時候,家長不僅沒有及時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反而常常埋怨來訪者不夠努力。并對學業成績這些來訪者本來就很在意,一時間又沒有辦法提高的東西進行強化,給來訪者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壓抑的負面情緒無處排解。與此同時,家長的一次次指責和批評,又一次次沖擊著他本來就相當脆弱的自尊。
在這種情況下,來訪者接觸并迅速地沉迷網絡是有情可原的。因為網絡游戲帶給他的不僅是游戲本身的視覺沖擊和普通意義上的生活調節,更多的是滿足了他心理上的缺失和需要。他在網絡中尋找到了久違的成功感與被尊重感,這是對長期被指責、批評而產生的挫敗感、失敗感的一種極大的補償。網絡成為了他逃避現實和宣泄的途徑。
2.家長的教養方式
(1)家長長期以來對孩子的期望過高,過分重視孩子的學業成績。這種觀念被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了孩子,使孩子逐漸認為,成績是評價自己的唯一標準,是確立自尊的唯一支撐。所以,當孩子的成績下滑時,他就產生了強烈的挫敗感,對自己全盤否定。這時的他在接觸網絡時,發現網絡是一個釋放和排解不良情緒的好地方。
(2)家長沒能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家長對孩子施加壓力時并沒有意識到孩子所遇到的問題。處理方法又比較簡單粗暴,讓處于青春期的來訪者感到不被理解和關心,從而產生了逆反心理,出現敵對情緒,以至于升級到暴力沖動。
(二)輔導目標與策略
既然問題雙方都有責任,應雙管齊下,采用個別輔導與家庭輔導相結合的策略。
1.對孩子個別輔導的目標
(1)提供理解與支持,降低其焦慮水平和敵對情緒。
(2)促進其對沉迷網絡行為進行反思,意識到網絡依賴背后的心理原因。
(3)進行自控能力訓練。
(4)情感上理解和接納父母。2.對父母個別輔導的目標
(1)適當調整對孩子的期望,減輕自身的焦慮。
(2)改變教育理念,關心孩子的全面成長。
(3)了解孩子的需要,滿足和引導孩子的合理需要,理性對待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4)在孩子矯治網絡依賴的過程中,特別在反復階段要有耐心和信心。
3.家庭輔導的目標
(1)父母與該生共同學習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和溝通技巧。
(2)家庭成員之間建立既有親情也有理性的關系。
(三)具體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約定每天上網3小時。在電腦上進行設置,3小時候自動下線關機。
第二階段,減少上網時間,逐漸形成新的行為模式。家長多與孩子溝通聯系,給予支持和鼓勵,加深親子關系。每天可以自由上網1小時。
第三階段,徹底隔斷與網絡的接觸。在此期間,來訪者受到同學和老師的監督實施。
第四階段,慢慢恢復來訪者與網絡的正常接觸。
要真正使網絡成癮的青少年戒除網癮,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學校、親戚或兄弟姐妹主要提供經濟上的幫助,同學、網友、戀人主要提供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父母、好朋友則是多面向的支持來源。因此,高校心理工作者要主動幫助網癮學生或有網癮傾向的學生尋求家庭、同學、教師以及相關心理咨詢機構幫助、理解和支持,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使其走出網癮,健康成長。
[1]林絢輝.網絡成癮現象研究概述[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 (1):26.
[2]顧海根主編.青少年網絡成癮預防與治療[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59.
[3]黃希庭,白綱,陳俠.關于網絡成癮的心理學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3(3):355-359.
胡云翔(1992—)女,回族,河南駐馬店人,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研究生,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