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煙臺市園林管理處
植物害蟲天敵昆蟲的研究進展
王 偉
煙臺市園林管理處
隨著人類活動往來的加劇導致自然環境劇變,各種植物害蟲的危害亦隨之猖獗,傳統使用劇毒農藥進行害蟲防治的辦法不僅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破壞,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生態問題,還使諸多害蟲產生明顯的抗藥性,害蟲的天敵昆蟲也被殺死,所以會出現害蟲最初被控制后又更加猖獗的情況。
植物害蟲;研究
天敵昆蟲是一類寄生或捕食其它昆蟲的昆蟲。他們長期生活在農田、林區、牧場和城市綠地控制著蟲害的發展和蔓延。
我國關于利用蟲害天敵進行除殺蟲害有悠久的歷史,我國古代先民們曾有以黃蟻殺滅柑桔樹害蟲而使柑桔獲大豐收的案例。
我國北宋時期的科學家、政治家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談》中有《以蟲治蟲》的篇章,記載“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鉗,千萬蔽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旬日子方皆盡,遂以大穰。其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不肯””。
按照天敵昆蟲的取食特點,分為捕食性天敵昆蟲和寄生性天敵昆蟲。
3.1 捕食性天敵昆蟲。專門以其他昆蟲或動物為食的昆蟲。一般將害蟲捕獲吞噬其肉體或吸食其體內汁液,達到殺滅害蟲的目的。此類天敵昆蟲較多。
3.1.1 螳螂。又稱刀螂,肉食性昆蟲,我國有100多品種,是農業、林業害蟲的主要天敵,一年一代,壽命六至七個月,性情兇殘,繁殖力較強,人工培育容易,可捕食40余種害蟲,如蠅、蝗、蛾等及其幼蟲和裸露于地面的蟋蟀、蟬、蠹斯等昆蟲,并且其卵鞘亦可入藥,因此極具開發研究價值。
3.1.2 瓢蟲。鞘翅目瓢蟲科圓形突起甲蟲的通稱,別稱花大姐、金龜等。中國有超過四百個品種,少量屬植食性瓢蟲,如:二十八星瓢蟲啃食馬鈴薯、茄子等蔬菜作物和豆科綠化植物葉片,屬典型的害蟲,其他種類大多以捕食蚜蟲、蚧殼蟲、葉螨(紅蜘蛛)等為生,還有柯氏素菌瓢蟲、十二斑褐菌瓢蟲以白粉病菌孢子為生,屬有益昆蟲,開發潛力極大。
3.1.3 草蛉。脈翅目草蛉科捕食性昆蟲,目前,我國發現有15屬近百個品種,廣布于我國南北各地,并且不同地域環境往往產生出不同的草蛉品種,常見的有中華草蛉、大草蛉等。草蛉是多食性昆蟲,捕食蚜蟲、蚧殼蟲、粉虱、木虱、葉蟬、薊馬及蝶、蛾類的卵和幼蟲等多種農林業害蟲。
3.1.4 捕食螨類。捕食螨是許多益螨的總稱,包括赤螨科、絨螨科等,目前已用于生物防治技術的有胡瓜鈍綏螨、智利小植螨等,主要用于防治柑桔紅蜘蛛、銹壁虱等害蟲,屬“以螨治螨”技術,應用范圍目前僅局限于廣西、廣東、福建、江西等南方地區,在以上地區的應用中取得良好效果,北方地區目前沒有使用記錄,可先試用于防治溫室內的紅蜘蛛等害蟲后再進行露天投放。
3.2 寄生性天敵。寄生性天敵昆蟲幾乎都是以其幼蟲體寄生,其幼蟲不能脫離寄主而獨立生存,并且在單一寄生體內或體表發育,隨著寄生天敵昆蟲幼體的完成發育,寄主則緩慢的死亡和毀滅。
3.2.1 周氏嚙小蜂。是姬小蜂科寄生蜂,具有寄生率高、繁殖力強的強大優勢,尤其是對美國白蛾等鱗翅目害蟲具有極好的防治作用,另外對諸多食葉害蟲,如:楊小舟蛾、大袋蛾、國槐尺尺蠖等同樣亦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以美國白蛾為例,周氏嚙小蜂一年產生7代,以老熟幼蟲在美國白蛾蛹內過冬,群集寄生于白蛾蛹內,其卵、幼蟲、蛹及產卵前期都在白蛾蛹內度過,冬季無滯育現象。
3.2.2 赤眼蜂科。赤眼蜂科屬膜翅目,蟲體微小,體長僅0.3-1mm,體色多樣。可寄生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400多種昆蟲卵,具有易人工飼養、防蟲效果好且穩定的優點,目前多用于防治農業、林業害蟲。常用的有松毛蟲赤眼蜂等。
4.1 天敵昆蟲只是相對的。當天敵昆蟲數量過多,天敵被消滅時,天敵昆蟲可能會自相殘殺或襲擊其它有益昆蟲,或危害植物成為害蟲。
4.2 注意農藥的正確使用。傳統劇毒農藥可能會殺滅有益昆蟲或天敵害蟲,或引起天敵昆蟲之不育而破壞天敵昆蟲種群而使其失去作用。
4.3 我國目前對于生物防治手法“以蟲治蟲”之手法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70年代以來,我國成功飼養草蛉、七星瓢蟲等天敵昆蟲,但真正投入大規模生產的僅赤眼蜂、平腹小蜂等,許多昆蟲資源仍待開發。
4.4 采用一些正常的農林技術辦法使天敵昆蟲的種群數量增加和使效能增強。在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膠東地區果園密集區域,在果園周圍適當種植防護林能起到降低風速,便于瓢蟲等各種小型昆蟲活動,也便于各種寄生類天敵昆蟲寄生。
4.5 若需從外地尤其是境外引進天敵昆蟲,需對兩地的氣候、植物種群、動物(尤其昆蟲)種類等進行比較,對必須引進的天敵昆蟲則必須經過論證和在實驗室內進行觀察并小規模的投放進行試驗后,再大規模投放滅殺害蟲,以免因盲目投放將境外有害菌帶入境內,也避免對境內動植物種群造成毀滅而帶來嚴重的環境危機。
5.1 摸清各地的病蟲害和天敵昆蟲資源情況。了解和摸清本地害蟲的種類,生活環境,以及是本地或外來物種,并做好資料整理,如建立害蟲圖譜,采集標本或出版《害蟲志》等,才能夠對癥下藥投放正確的天敵害蟲;
5.2 正確開展天敵釋放。如果本地現有天敵害蟲能抑制害蟲,達到生態平衡和保護植物的目的,不需要釋放天敵;若本地天敵種群數量不足以控制害蟲可采用人工繁殖天敵和投放天敵食料促進天敵繁殖,增加天敵昆蟲種群數量;當本地天敵無法控制害蟲,則需引進天敵進行滅殺害蟲。
5.3 控制效果評估。評估結果是天敵應用推廣的重要依據。通過開展防控效果的評價,可增加民眾對生物防治法的認知與認可,及時優化天敵品種資源,達到天敵防治的良好結果。
5.4 天敵的量產與規模化。我國天敵的繁殖生產發展緩慢,與發達國家水平相距甚遠,諸多研究仍是空白,更談不上量產與規模化。我國需對有發展潛力的天敵昆蟲在進行選種、飼養、保存品種的基礎上,再進行昆蟲半人工飼料配方、規模化飼養技術等方面的深入改進研究達到規模化量產與產業化的目的。
[1]《中國設施蔬菜害蟲天敵昆蟲應用研究進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 ,張帆等,2015.4
[2]《天敵昆蟲圖冊》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編,1978.3
[3]《天敵昆蟲利用的現狀與展望》 廣西農科院,蒲天勝,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