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琳
(武夷學院人文與教師教育學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新建本科高校學業預警模式建構探析
——以武夷學院為例
陳琳
(武夷學院人文與教師教育學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學業預警是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文章結合武夷學院學業預警的現狀及成效,提出了完善學生學業預警工作的思考以促進新建本科院校學業預警模式的建立,即預警的時間、預警對象的范疇、學業預警的標準、學業預警工作的開展方式、畢業管理等方面。
新建本科院校;學業預警;模式
學業預警制度是指在學校發現學生的求學過程中出現的不良情況,對其及時地提示,告知學生本人及其家長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督促學生、家長與學校積極溝通、協作,有針對性采取解決措施,幫助學生順利畢業的一種信息溝通制度和管理制度。學業預警的實施是為了更好地促進高校學生學風管理、保證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也是基于高等教育轉型時期,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建設的重要保障。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武夷學院學業管理主要由考勤、考試及成績三個方面組成,工作由學生處牽頭,二級學院負責,在每學期開學初,通過篩查范圍(主要依托學校教務成績管理系統)—確定名單—上報學生處—各學院(系)下達告知單-輔導員落實具體工作。武夷學院以“以生為本,柔性管理”的理念為宗旨,通過“預警”,幫助學生“自我檢測、自我檢測”,及時發現其自身的學業問題進行彌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加強了學生學業意識的管理。因基礎差而學業成績不佳的學生,通過學習方法的改進、勤奮努力提高了成績;學習倦怠的學生,通過反思、端正學習態度,能夠重視學習重要性,改變不良的學習習慣,糾正學習偏差行為。另一方面,形成了學校、學生以及家長三方之間良性的溝通互動平臺,不僅迅速地發現和減少了部分個別學生存在學業危機的現象,又在第一時間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學習情況,共同實現學生的管理工作。筆者借鑒其管理的過程,對新建本科高校學院預警模式的構建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學業預警,關鍵在“預警”二字上下功夫,重在把握預警的最佳時機,對學生學業預警,過早無警示之必要,過遲則達不到預警效果,起不到關懷學業困難學生的目的。一旦學生未取得學分累計總數達到最低限度,就無法達到真正的預防效果。筆者認為,學校在預警工作的開展,將時間定在每個學期開學初而不是每學年開學初較為合理,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來認識問題、提高對學習的重視度,另一方面,通過與班主任、輔導員、家長和任課教師等多方人員的溝通,第一時間做到預警,盡可能地避免學業不佳者、學習倦怠者的留級、退學情況發生。
通常學校確定學業預警學生的范疇,是以學生學習成績為基點,根據學生學習行為或結果對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個性化學習目標的差距為預警信息。武夷學院學業管理文件規定,學業預警的對象包括三類人員:一是因學習成績大幅度下滑,二是因學習能力不足,三是因違紀受處分等危及學業的學生。事實上,學業預警是一種幫扶的手段和方法,其目的不是懲罰,不是簡單的警告,而是對學習過程及質量進行信息的反饋,使學生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在學業進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作為學習行為主體學生,其學習狀態不僅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判標準,同時也應考量自身平時學習的態度。因此,學業預警對象的考查應當結合學生動態和靜態兩個角度進行考察,動態方面主要從學生平時學習意識、學習狀態,如學生的考勤、考試紀律等方面入手;靜態方面主要考察學生的未通過的學分或科目。
另外,要重視發生學籍異動學生的學業進展。根據武夷學院學籍管理文件規定,“學生轉入(含轉學、轉專業)到新專業后,其人才培養計劃的執行應當與新專業的相同”。但許多學生往往可能因學生對政策的不了解,或者因管理人員沒有明確指導,導致修讀的課程在畢業前與已發生變動的新入年級的人才培養方案不同而無法畢業。這就需要教管部門和輔導員將這類學生單獨列入“預先提醒”的范疇,避免出現學業未完成情況。
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保證了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的順利開展,而在現有學籍管理文件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建立健全的預警標準能夠對受預警學生的管理更加有的放矢。武夷學院從政策層面上對學生的考勤、考試和成績方面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業不佳者制定了相關的規定,然而在學業預警實際的管理中還缺乏較為細化的預警標準作為參照。例如,學校以每學期的未通過學分的課程為依據,規定達到學業預警的條件為“學生累計重修超過3門者,或者不合格課程累計學分達16學分者;累計有2門次以上(含2門次)課程補考記錄者或經重修取得的學分達到課程總學分的八分之一以上者”,這個規定對學生學業預警標準的制定較為簡略,未能足夠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且沒有體現輕重程度,學生一旦達到留學或退學的標準,就是既成事實,預防效果減弱。因此,確定好學業預警的等級標準十分必要。
建立預警等級標準,可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業不佳的輕重,以不同程度的預警級別來表示,如可劃為關注級預警、初級預警、中級預警、高級預警四個等級,或者也可用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級別,如紅、黃、藍、綠等。預警級別和學業問題成正比,即學業預警級別越高,對應的學生學業問題越嚴重。同時,對應不同的預警級別,處理的方式可采取如口頭警告、書面通告、記過處分、降留級以及退學方面相應的預警形式。當然,在制定學業預警的等級標準時,一方面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標準太高或太低都不宜把握預警對象的確定,有可能失去預警的意義,反而影響工作成效;第二個方面,考慮到時間因素、各專業的差異性,參照學校制定的預警范圍,根據程度輕重進行劃分。
學業預警的落實、運行需要通過學校各個相關的職能部門的全力配合,這是一個信息不斷循環的反饋過程,應當包括學校的教務部門、學生工作部門協同運作,同時還需要學生所在院系的任課教師、班主任、學生干部的扶持,以及學生自身和學生家長的積極參與。
首先,建立學業預警工作流程,借助行之有效的辦法開展工作,達到監督預警、指導幫扶的逾期目的。結合上文闡述的內容,具體的工作流程可通“確定預警學生名單—學業預警等級的定級—采取相應級別的處理方式—溝通反饋—幫扶工作—建立信息檔案”的方式開展。
其次,開展多條渠道的信息反饋模式,加強學校管理人員、學校與家長之間的合作溝通,實現各環節相互銜接,形成共同管理學生學業的合力。學生學業預警的工作在前、后側重可有所不同,預警前,側重管理人員對學生學習動態有靈敏的覺察力,避免因工作分工內容側重點不同而缺乏溝通的情況發生;預警后,側重與學生、與家長建立學習動態信息的溝通渠道,方式多樣,可采取網站、微博互動,也可以采取書信、電話互動,必要時還可以采取與家長面談的方式進行溝通。
最后,成立有效的幫扶組織機構,由二級學院分管教學的領導負責、學生輔導員、任課教師、班主任、學生干部和家長組成,通過預警學生檔案信息的建立和針對性幫扶計劃的開展跟進學生學習的行為。掌握學生學習動態,糾正學生學習偏差行為,重視學生的心理輔導,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這樣可避免學業預警流于形式,不至于因為單一的溝通、管理和輔導方式,遺漏了對學業不佳者的關注,造成到畢業前因數門課程未能通過或其他原因而無法獲得畢業證和學位證的現象。在學業方面給予學生有效指導、有意啟發、善意提醒、親切忠告和必要規范,使其保質保量地完成個性化的學習任務。
畢業生畢業資格審查工作關系到學生是否正常取得畢業證和學位證,與學生的切身利益相關,也是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環節,是人才培養質量保障的重要手段。通常情況下,各高校這項工作的開展時間為每年的五月或六月份,以學生實際達到的總學分和修讀專業計劃內所有必修課程學分作為評判標準。筆者認為,進行畢業生學業進展的預警管理,可增加畢業資格預審查工作,特別分不同專業課程的類別學分獨立審查,時間可規定為每年的十月或十一月,這樣提前了解學生的學業進展情況,并能夠在學生有時間在學校的最后一個學期、在學校規定的條件內補修未取得學分的課程,提高學生的畢業率。
[1]宓旭峰.學分制大類培養模式下高校學生學業預警制度的探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11):11.
[2]肖肅萍.高校學生學業預警機制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版,2011,(8):14-16.
[3]藍維鼎.學籍管理視閾下高校學業預警機制的實施——以韶關學院為例[J].韶關學院學報,2014,(1):165.
[4]陳欽華.構建學分制度下高校學生學業預警機制的探索[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8):61.
編輯/宋宇
陳琳(1984-),女,福建尤溪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武夷學院質量工程基金項目“人文與教師教育學院學業預警機制模式建構研究”(項目編號:xj201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