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衿
(南京城市職業學院,江蘇南京210002)
江蘇省高職院校英語師資現狀分析與人才培養策略
李光衿
(南京城市職業學院,江蘇南京210002)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全面推進,師資培養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是英語師資人才培養急需加強。近年來,江蘇省高職院校英語師資人才培養體系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仍不夠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高職院校;高職英語;師資培養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江蘇省大學英語教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整體質量也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與國家對高等學校英語教學事業的重視和投入相比,高等職業院校的英語專業師資狀況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遠遠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高素質的高職院校英語專業人才隊伍,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也是英語教學成敗的關鍵。
(一)培養定位理念陳舊
高職教育強調實踐與運用能力的培養,高職英語教師要取舍正確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明確教師定位。江蘇省高職教師培訓中心對全省15所高職院校的200名英語教師抽樣調查,88%的英語教師認為在課堂上自己承擔了語言示范者和知識講解者的作用,有72%的英語教師認為師生之間的關系是交流與合作的關系,還有78%的英語教師認為教師最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能夠運用外語的能力。調查顯示,大多數英語教師在對學生的培養定位理念上前后矛盾,甚至有些英語教師還沒有擺脫傳統的教育觀念。陳舊的教育理念難以指導教師開展正確的教學。
(二)教學能力下滑
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課堂教學,課堂是具體實施教學過程的途徑,是師生交流互動的主要場所,是協調學生學習能力、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基地。因此,課堂教學能力直接影響教學效果。2013年,江蘇省高職教師培訓中心對全省15所高職院校的1000名學生的調查表明,有70%的學生對英語教學“不太滿意”,而僅有8.8%的學生感到“基本滿意”。在全省其他高職院校的校內調查中也有類似的結果。學生普遍反映,現在的英語課堂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手段單一、缺少互動交流的氣氛,不具備語言交際能力培養所需的交際語境。調查顯示,只有10%的學生以參與為主,88%的學生覺得無法參與其中。英語教師只是就課文講解知識點,忽略了所涉及的語言修辭、文體背景、英美風俗、地道翻譯等的講解。
(三)科研能力薄弱
英語教師的弱項之一就是科研。據抽樣的調查統計,高職英語教師的科研質量和數量與其他專業課教師相比,總體上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核心期刊或學科級期刊發表文章等高水平學術研究領域差距明顯。在全省申報高層次人才或科研項目等方面也較少。在2013年全省“六大人才高峰”資助項目中,教育類23個項目中,英語類只占1個項目,在此之前的每年申報中數字更是寥寥。調查還顯示,有22%的教師從未撰寫過教學或專業論文,有35%的教師從未參與過編寫教材,有50%以上的教師從未參與、主持過研究項目,并且不知道如何申請,有36%的教師從未做過試卷分析。
(四)專業化能力緊缺
英語教師的專業化能力通過兩個方面體現,一是英語知識和運用英語語言技能的傳授,二是將英語信息輸入給學生。據江蘇省高職教師培訓中心的抽樣調查顯示,本科以下學歷的高職英語教師極少,僅占0.5%,本科學歷的占33%,研究生以上學歷或碩士以上學位的占58%,博士學位的占3.5%。高職英語教師總體學歷水平在提高,但是博士學歷的比例還是很小。此外,抽樣調查顯示,從未出國進修的英語教師占82%,從未出國參加過學術會議的占85%,從未在國內參加過英語教學研討會或專業進修的教師占35%。這樣的數據顯示,高職英語教師專業化能力極待加強。
(五)職稱結構失衡
從2009年開始,江蘇省高職教師的高級職稱評審與普通高校分開,單獨評審,并專門制定下發了江蘇省高等職業院校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條件。評審條件中不僅重視學術研究,還側重實踐能力的考核。即便如此,據江蘇省高職教師培訓中心的抽樣調查顯示,擁有教授職稱的英語教師占10%,副教授占30%,講師占45%,助教占12%。初級職稱教師的數量逐年減少,原因是高職院校教師門檻為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這樣的話到校工作滿三年即可初定為講師。調查顯示,正高級職稱的人還是少數,因此學科帶頭人則是少之又少,有些學校連一個也沒有。缺少高級職稱的教師,便無法形成梯度團隊,更無法申報更高一級的項目。
(六)“雙師”比例不足
目前,江蘇省高職院校大部分都制定了相關頂崗實習的文件,并貫徹落實,省高職教師培訓中心也逐年加大國家級培訓、省級培訓、高級訪問學者、高級訪問工程的力度。但仍然有一些高職院校的“雙師”素質比例不高,僅為15%,嚴重不達標。此外,高職英語專業的實訓基地也大不如其他專業易于尋找,即使有稍合適的學生實訓基地,也難以滿足每個學生實踐環節的訓練,英語教師的實踐指導工作也難以完成和勝任。因此,英語教師的“雙師”素質含金量不高。
(一)更新觀念,提高社會和教師對高職教育的重新認識
高等職業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因此,全社會要更新觀念,對高等職業教育有全新的認識。一方面,通過加大宣傳,形成高職教育的社會輿論環境;另一方面,發展政策導向作用,高職院校辦出特色教育,樹立良好形象。江蘇省政府、省教育廳等相關部門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高高職教師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特別是在高層次人才申報和扶持項目中給予政策傾斜。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也要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熱愛教學事業,立足本職,樂于奉獻,牢固樹立在高等職業教育事業中也能創造出不平凡業績的思想。在教學觀念中,從“知識語言”教學過渡到“運用語言”,把課堂行為與社會行為結合在一起,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實現文化滲透,以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語言應用為主線。
(二)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升教學能力
英語教師大膽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把語言基本理論和現代教育觀念、教學技能緊密結合,鼓勵英語教師充分利用名校名師課件、網絡課堂、微課程、可汗學院等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引導英語教師自己創作教學載體,把學生喜愛的教學素材導入其中,從而避免了總是老套、生硬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反感,也全面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在教師自己創作的過程中,本身也是一個全面學習的過程,對于不解之處,教師全方面學習、查閱再實踐運用,既加強了語言運用能力,也將語言與多媒體相結合,教學效果良好。同時,所創作的教學載體,可以申報各類獎項和科研項目,客觀上也解決了英語教師申報課題實踐性不高的難題。
(三)強化科研意識和培養科研興趣,均衡職稱比例
學校必須采取一些硬性規定讓英語教師奮發搞科研,將科研工作和職稱晉升、升級考核、評優等掛鉤。如江蘇省政府的“六大人才高峰”資助項目、“333”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省教育廳的“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對象和“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等各類申報評選中,科研所占的比例還是十分高的。其次,高職院校的科研部門一方面積極鼓勵英語教師申報校內課題和科研項目、撰寫論文,給予各種獎勵;另一方面多為英語專業教師創造條件,積極申報校外高層次、高級別的科研項目,編著教材論著,并聯系核心期刊進行發表。真正把科研工作與教學工作緊密結合,引導英語教師明確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樹立主動搞科研的決心。科研搞上去了,教授、副教授的申報成功率也就大幅度提高了,高職院校的職稱比例也就協調發展了。
(四)加強專業能力培訓,實踐演練
高職院校實現英語專業人才工程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加大培訓,特別是英語專業能力的培訓。學校創造條件,通過委培、在職等形式,鼓勵英語教師進行學歷進修,攻讀博士學位。此外,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大專業能力培訓的投入,江蘇省教育廳每年針對高職院校專門設立了公派境外研修,高職教師培訓中心也開展了境外的國家培訓項目,還有為數眾多的選派教師到知名普通高校進行的省內培訓、國內訪問學者、省內訪問學者等。各高職院校還簽訂了眾多實訓基地,學校委派英語教師為專業指導教師。通過一系列的培訓與實踐演練,讓英語教師再也不是閉門造車,而是真正的理論聯系實踐,強化了英語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
(五)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目前,江蘇省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都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進入教育行業,從事教師崗位的,很少接受過職業生涯培訓。雙師型的英語教師數量更少。高職院校利用校企合作,選派英語教師利用寒暑假到企業掛職或頂崗實習,通過與行業、企業的專業人士接觸,掌握第一手資料,了解本專業在實際生產運用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突破教材的限制,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實現了能力與運用為主線的教學目標。主管部門要積極促進“雙師”素質隊伍的建設,統籌協調高職院校與行業的協作關系,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幫助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建立長期的穩定關系,以便教師到企業順利實習,企業也可以獲取高職院校的教育資源,實行行業培訓,達到雙贏。
(六)開展以骨干教師為引領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團隊示范作用
人才工程培養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高層次的學術帶頭人和團隊建設。目前,江蘇省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在學術帶頭人和團隊建設上初見成效。因此,要加大重點項目建設,特別是精品專業、精品課程、精品教材建設等。建設重點項目,一方面可以反映高等職業教育的先進教育觀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現代高職教育的高技能素質。此外,還可以帶動普通英語教師的團隊幫扶作用,有利于提高高職英語教師的整體素質和學術水平,發揮教師的能動性作用。
編輯/于金苗
李光衿(1978-),女,江蘇南京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高職英語教學、教育管理研究。
江蘇省第十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選拔培養項目“移動互聯環境下英語碎片化學習(M-Learning)的實踐推廣與研究”(項目編號:2013-JY-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