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雙
內蒙古赤峰市人事考試中心
金融危機下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與重建
劉 雙
內蒙古赤峰市人事考試中心
對于國際金融危機的溯源,讓人們意識到改革和重建現行國際金融體系已勢在必行。然而,建立一個可信透明的、能夠適應21世紀全球化發展要求的國際金融體系成為各方共識。但由于各方在應對金融危機及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問題上利益分歧明顯。
金融危機;體系;改革;重建
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扮演了國際協調者的角色,盡管采取的措施引起了許多方面(包括危機國政府和民眾)的抵觸和反對,但仍然從政策建議、救援資金、國家間協調、預防對策等諸多方面對危機國提供了幫助。然而,在此次危機中它們幾乎完全沒有應對準備與應對措施,并且在整個危機中無所作為。這表明根據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經驗建立的這些國際組織,已不適應21世紀的新形勢,無法作出更合理的反應,必須進行徹底改革,以充當維護穩定的“守衛者”。
(一)確立真正的全球性儲備貨幣
可考慮將全球性儲備貨幣建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SDRs)上,這樣能克服建立在國家貨幣上的國際儲備系統內在的不公平和不穩定。美元信心的周期性、獨立于其全球影響而采用的美國宏觀經濟政策及將其施加給世界其他國家所造成的周期性沖擊,均影響了現行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定。
(二)提高國際金融機構的公開性和重要性
爭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機構協調和決策機制更加公平、透明和高效,以使其具備更強的監管能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公開所有計劃資料,公開進行討論并接受批評性檢查;執行委員會應監督成員的工作。世行行長的選舉和任命也應更加透明、公開,決策過程中應更廣泛地征求意見。
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而不是G7或任何其他國家,置于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中心位置,進一步提高基金組織的地位和權力,使之成為一個以靈活方式提供流動性的中央銀行,充當全球金融體系的最后貸款人。其目標應是實現國家、地區和全球三個層次的協調。除了發揮監督作用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著力消除或迅速矯正由發達的或者新興市場暫時故障引起的混亂,并防止傳染的蔓延。世界銀行應幫助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健全衍生品市場,制定對風險管理的全球標準。
(三)重新確立國際金融機構決策的基本原則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人事安排和股份比例上應進行調整,增加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在IMF中,美國的分量與其承擔的義務及能力存在嚴重偏差,它占有的16.77%的投票權份額與眾多規則中要求取得85%以上認可的規定實際上形成一票否決權,妨礙了更加公平、有效機制的建立。因此,改革IMF投票機制,提高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投票權,修改IMF的決策規則及管理體制,增加新興市場國家的參與和管理等應是國際金融體系重建的方向。根據IMF有關決議,2006年中國在IMF認繳份額比例已由原來的2.98%上升至3.72%。世界銀行也正考慮將發展中國家在世行中的股份比例提高至44%。
除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外,還應強化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國際證券委員會及國際清算銀行等組織。盡管這些組織在相關領域的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它們對各國政府行為的監督和引導缺乏有效的執行機制,且彼此間的協調也存在問題,依然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間。
(四)構建多元制衡的國際貨幣體系
國際金融危機證明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單極國際貨幣體系的危害。因此,構造多元、有約束力、相互制衡的貨幣體系是維護全球金融穩定的重中之重。由于美元擁有歐元及其他貨幣無法比擬的廣闊而深厚的金融市場,因此,盡管目前美元一路下跌,但全世界仍愿意持有美元。基于此,一國貨幣的國際地位,應由其幣值穩定、宏觀經濟穩定、市場穩定程度來決定。可考慮在現有美元的基礎上加入更多國家、地區的貨幣,如歐元、英鎊、日元、人民幣等,各國貨幣充分競爭,穩步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
隨著國際經濟的發展,中國既遇到了各種各樣的挑戰,但也迎來了新的機遇:
(一)制訂國際經濟新規則的機遇
中國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處于經濟剛剛起步發展階段,相對于國際經濟,中國還較陌生,西方大國的經濟規則已經成形,中國只能加入國際經濟組織,并按其規則辦事。近年來,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國際義務,并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穩定和促進作用。中國越來越在國際經濟發展中扮演著獨一無二的角色,因此,中國需要更多的參與到經濟規則的制定之中。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世界經濟秩序的公平公正,為世界也為中國創造更好的經濟發展環境。
(二)增強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中國與世界經濟的合作,長期以來以美元作為基礎,已經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加速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中國要不斷擴大人民幣的流通范圍,增加人民幣的國際結算機會,發展人民幣基金。只有加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形成美元、歐元、人民幣等多種幣值共同發展、相互制約的貨幣體系,世界經濟才能更健康的有序的發展。
(三)中國金融業發展的機遇
1.培養高端經濟人才。世界各國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我國在經濟持續發展的今天,各個方面都令世界驚嘆。高端人才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需要長期培養與吸收經濟領域的智者,只有這樣,經濟發展才具有可持續性,才能真正立于不敗之地。我國現在具備了吸納優秀人才的機遇,我們要把握這個機遇,給人才更大的成長空間。
2.在積極應對危機中發展。現在,各國經濟的發展都有減緩趨勢,甚至在一定時期會遇到問題,遇到經濟或金融危機。中國需要盡早制定預案,掌握經濟發展的規律,積極應對危機,解決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通過應對危機,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中國經濟發展的聲望。
3.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世界經濟的發展是雙邊或多邊的發展,國際經濟合作是一種重要的方式。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中,經濟合作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通過經濟合作,可以應對經濟危機,實現合作各方的互惠、互利、共贏。同時,通過經濟的合作,也可促進與各國的政治互信及文化交流,進而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