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靈
江西瑞希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探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江 靈
江西瑞希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要發展經濟必須興建水利工程,要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少修甚至不修水利水電工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探討了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普遍意義上講,水利水電工程在環境方面的影響主要包括移民問題,對泥沙和河道的影響,對氣候、水文、地質、土壤、水體、魚類和生物物種的影響,以及對文物和景觀的影響、對人群健康的影響等。
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環境影響;移民;對策
要正確處理修建大型水利水電工程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就必須科學地、實事求是地分析修建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可能導致什么樣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態制約的具體表現是什么,并結合實際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分清主次,抓住關鍵,用科學的發展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正確認識并妥善處理現階段遇到的問題,確保我國水電事業快速健康地發展。
⑴對氣候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地區性氣候狀況受大氣環流所控制,但修建大、中型水庫及灌溉工程后,原先的陸地變成了水體或濕地,使局部地表空氣變得較濕潤,對局部小氣候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降雨、氣溫、風和霧等氣象因子的影響。
⑵對水文的影響。水庫修建后改變了下游河道的流量過程,從而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水庫不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還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會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斷流,并引起周圍地下水位下降,從而帶來一系列的環境生態問題。
⑶泥沙淤積問題。以三門峽水庫為例說明水庫淤積問題。水庫于1960年蓄水,一年半后,15億t泥沙全部淤在潼關到三門峽河段,潼關河床抬高4.5m。淤積帶延伸到上游的渭河口,形成攔門沙,兩岸地下水位也隨之抬高,從而造成兩岸農田次生鹽堿化。
⑷對水體的影響。河流中原本流動的水在水庫里停滯后便會發生一些變化。首先是對航運的影響,比如過船閘需要時間,從而對上、下行航速會帶來影響;水庫水溫有可能升高,水質可能變差,特別是水庫的溝汊中容易發生水污染;水庫蓄水后,隨著水面的擴大,蒸發量的增加,水汽、水霧就會增多,等等。這些都是修壩后水體變化帶來的影響。
⑸對地質的影響。修建大壩后可能會觸發地震、塌岸、滑坡等不良地質災害。
①大型水庫蓄水后可誘發地震。其主要原因在于水體壓重引起地殼應力的增加;水滲入斷層,可導致斷層之間的潤滑程度增加;增加巖層中空隙水壓力。
②庫岸產生滑塌。水庫蓄水后水位升高,岸坡土體的抗剪強度降低,易發生塌方、山體滑坡及危險巖體的失穩。
③水庫滲漏。滲漏造成周圍的水文條件發生變化,若水庫為污水庫或尾礦水庫,則滲漏易造成周圍地區和地下水體的污染。
⑹對魚類和生物物種的影響。這里的魚類是特指的,生物物種則泛指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當前社會上極為關注的是大壩建設對洄游魚類造成的影響。我國長江葛洲壩工程建設中,解決中華鱘洄游問題就選擇了人工繁殖的辦法,事實證明是比較成功的。需要強調的是,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河流上建壩,對魚類和生物物種的影響是不同的,要對具體的河流進行具體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⑴對人群健康的影響。不少疾病如阿米巴痢疾、傷寒、瘧疾、細菌性痢疾、霍亂、血吸蟲病等直接或間接地都與水環境有關。如丹江口水庫、新安江水庫等建成后,原有陸地變成了濕地,利于蚊蟲孳生,都曾流行過瘧疾病。
⑵對移民的影響。三峽水庫將淹沒陸地面積632km2,移民總數超過110萬人。移民政策的調整表現為:一是將原計劃在三峽庫區就地后靠搬遷的部分農村移民,遠遷到庫區以外的經濟發達地區,至今已經搬遷移民近40萬,外遷的有10萬。二是對一批原計劃搬遷重建的工礦企業實行破產或關閉,據資料統計,三峽庫區原有1599個工礦企業中有1013個實行了破產或關閉。
⑶對生物和文物的影響。我國是歷史文明古國,文物古跡極多。水庫庫區淹沒后可能對文物和景觀帶來影響,這一問題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水庫蓄水淹沒原始森林,涵洞引水使河床干涸,大規模工程建設對地表植被的破壞,新建城鎮和道路系統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分割與侵占,都會造成原始生態系統的改變,威脅多樣生物的生存,加劇了物種的滅絕。
水利建設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然面貌和生態環境,使已經形成的平衡狀態受到干擾破壞。因此,我們必須充分發展和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深入研究自然與生態的平衡機制,研究人類改變自然時對生態的近期和長遠的影響。
為了建立生態環境友好的大型水電工程建設體系,需要重點進行以下工作:
①對能源的開發,不可僅僅盯著眼前的、局部的經濟利益,而應該著眼長遠,對整個生態系統負責。工程項目的選擇、建設和運營都要真正體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籌兼顧。
②完善有關法律,在不宜進行水電項目建設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世界遺產區、生態功能區以及其他需要進行保護的區域內,劃定保護河段和保護流域區,禁止進行水電工程建設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設。應真正把加強地區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作為根本點和切入點,對嚴重破壞和影響生態環境、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的水電建設項目,應該重新進行評估和審查。
③因地制宜,確定適當的開發目標。過去的水力資源規劃,按照流域梯級開發模式,往往追求100%的開發率。由于移民和耕地的補償費用會越來越高,因此考慮社會穩定和保護耕地資源,在規劃時應因地制宜、選擇適當的開發目標,對于移民和淹沒耕地少、生態環境問題少的河流,可以100%地開發;對于移民和淹沒耕地多、生態環境問題大的河流,可以放棄部分河段的開發。參照多數發達國家的情況,水電資源平均開發率為70%~80%是可行的。
④研究和完善移民政策,使移民能長期共享水電開發的效益。我國水庫移民經歷了安置型和開發型兩個階段,國家還出臺了庫區后期扶持政策。建設期安置移民的費用通過預支若干年應得的收益來解決。移民區地方政府和移民代表作為股東參與工程建設的決策管理。這一建議值得研究探索。
[1]宋國光.大型水利工程對生態影響的芻議[J].國土經濟,1994,(1).
[2]劉莊.水利設施對淮河水域生態環境的影響[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