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兵
(鄭州師范學院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44)
?
社會資本視角下地方高師院校“卓越教師”協同培養策略
孔令兵
(鄭州師范學院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44)
新時期教師教育走“卓越教師”協同培養之路是我國地方高師院校的新定位。卓越教師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社會資本理論與卓越教師協同培養存在內在關聯。高師院校教師教育中存在社會資本缺失的問題,需要通過完善協同培養的社會網絡聯絡機制、構建協同培養的認知資本和形成制度化的溝通與信任治理機制來補充。
社會資本理論;地方高校;卓越教師;協同培養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教師教育改革的力度,連續出臺了系列促進教師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教師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作為地方教師教育主要承擔者的地方高師院校正面臨著發展和轉型的困境。在整體性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很多地方師范院校開始轉向“去師范化”:一部分師范院校選擇變更校名,轉向綜合性大學發展之路;一部分師范院校縮減師范類專業招生,增加非師范生招生規模。這些轉型中的陣痛和變化在深深地影響著教師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教師教育不是地方高師院校主導下的獨立生長過程,需要各類社會資本的共同參與和作用下合力推進。2014年8月,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是新時期進一步深化教師教育綜合改革重要標志和行動指南。地方高等師范院校在新時期如何堅守師范性特色,充分利用社會資本,走卓越教師培養之路,是全社會和教師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重大問題。
地方高師院校一直是我國基礎教育教師的重要培養基地。上世紀80年代,面對當時我國基礎教育比較薄弱,師資力量不足,以及自1986年開始普及9年義務教育,教育需求旺盛的局面,我國的三級師范教育結構(中師、專科和本科)主要承擔著為地方中小學培養一定數量合格的教師的重任。根據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師范教育要使“絕大多數教師能夠勝任教學工作”。1986年頒布的《義務教育法》13條也明確規定:國家采取措施加強和發展師范教育,加速培養、培訓師資,有計劃實現小學教師達到中等師范學校畢業水平,初級中等學校教師達到高等師范專科學校畢業水平,高級中學教師達到高等師范本科學校畢業水平。因此,改革開放初期,地方高師院校以培養一定數量和規模的從事基礎教育的中小學教師,滿足當時師資需求為主要目標定位。
到了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期,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基礎教育體系的完善,我國教師教育的政策也作了相應的調整,開始著手提升基礎教育教師的學歷標準,以便能為國家和社會建設的各級各類人才培養奠定良好基礎。1993年《中國教育發展和改革綱要》提出“到本世紀末,……小學和初中教師中更具有專科和本科學歷者的比重逐年提高”。1999 年 《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 “以提升全體教師為目標進行教師教育”,“要調整師范院校的層次和布局,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高質量的教師隊伍”。自此至2010年,我國的三級師范教育結構開始進行調整,一些中等師范學校或被轉型為中等職業學校或被合并升為專科學校,一些原有的專科學校則積極升格為本科學院。師范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模式也在改革中發生變化。由追求一定數量和規模的合格教師,發展追求全員性的教師質量提升。因此,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我國的高師院校以提升基礎教育教師學歷,培養高質量的教師,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定位。
盡管我國教師教育改革在不斷推進,教師的學歷和教育教學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但是隨著經濟、社會和科技的快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教師教育培養的目標定位也隨之提高。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將教師教育的發展目標設定為“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以此為方針,2014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以下稱《意見》),開始在全國啟動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卓越教師是新時期對高師院校教師教育培養提出的新要求。何為卓越教師?計劃指出要培養一批“師德高尚、專業基礎扎實、教育教學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質專業化中小學教師”。因此,可以認為新時期的卓越教師是在具有優良的師德、完備的知識結構和較強創新意識與科研能力的優秀教師。卓越教師培養目標是與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目標相一致的。創新型人才和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而創新能力的不足已經嚴重制約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基礎教育往往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和創新潛力,而基礎教育是否堅實則取決于卓越教師培育的成效。新時期教師教育走專業化和優質化的發展道路是我國地方高師院校的新目標或新定位。
卓越教師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絕不是高師院校能夠自我完成,需要更多的社會支持和社會資本的融入。對于地方高師院校而言,運用社會資本理論,積極與其他相關主體展開協同培養,是個值得研究的路徑。
(一)社會資本理論
社會資本理論在政治學、經濟學和社會學領域的研究已經廣為展開*Woolcock. m ,Narayan.d ,“Social capital: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olicy”,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2000(15):225-249.,雖然學界對社會資本的概念還沒形成最終的統一,但是對社會資本的研究一直在持續和深化。資本本身是能夠帶來價值增值的資源。社會資本最初是作為一個純經濟學概念提出的,后來被社會學家布迪厄將其引入到社會學領域,布厄迪認為社會資本是個人通過體制化的社會關系網絡獲得真實或虛擬的資源的總和*Perre .Bourdieu,Loic, Wacquant.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此后,在Coleman、Burt、Putnam、Nahapite 和 Ghoshal等學者的努力下研究步入理論化,其內涵和外延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綜合學者的研究,社會資本可以從三個維度來認識:結構維、關系維和認知維。結構維指行動者之間整體聯系的網絡結構特點。如網絡連接強弱、行動者在網絡中的位置等。科爾曼強調社會資本主要存在于人際關系的結構之中,并為結構內部的個人行動提供便利。關系維是指主體獲取資源的人際關系網絡,是行動者在相互交往中建立起來的關系網,通過關系網行動者得到利用其他資本的機會。關系維體現了社會關系網絡中的人格化一面,而結構維體現了非人格化一面。認知維是指網絡中不同行動者共同的目標、通用語言、文化和組織內的隱性知識等。認知維將社會資本與集體行動和公共政策聯系起來。普特南認為,社會資本指的是社會組織的特征,例如信任、規范和網絡,它們能夠通過推動協調的行動來提高社會的效率。研究認為,社會資本對個人而言,往往影響到其職業的發展和個人創新,對組織而言,則影響組織中信息和資源的共享、組織績效和組織創新*鄭杭生,奐平清:《社會資本概念的意義及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學術界》2003年第6期;張雁冰:《社會資本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度博士學位論文。。
(二)社會資本與卓越教師協同培養的內在關聯
對于卓越教師培養,《意見》明確指出,要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新機制。部屬和省屬師范大學本身是受國家和省級政府部門重點支持的高校,加之其長期以來形成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擁有充沛的社會資本,在構建卓越教師協同培養機制過程中相對較為輕松。相比而言,地方高師院校如何構建符合自身特點,以及屬地地域特點的協同培養機制,則需要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精準設計,輕易的學習重點師范大學或國外模式并不能取得理想效果。社會資本理論可以為地方高師院校構建協同培養機制的提供較好的視角。地方高師院校的協同培養績效與其所嵌入的各種社會關系存在內在聯系。
1.社會資本結構維對地方高師院校協同培養的影響
社會資本的結構維表明行動者在構建社會聯系與社會結構中的作用與位置的重要意義。地方高師院校與政府、中小學的協同網絡聯系是重要的社會資本。地方高師院校作為一個組織體,在卓越教師培養過程中所需要的信息、知識、經費、教育技術等社會資源正式依賴社會資本結構維獲得。地方高師院校社會網絡聯系的數量,及其在社會網絡聯系結構位置直接關系到其協同培養機制的質量和效果。社會資本中結構洞理論認為,社會網絡往往存在著因關系斷裂而產生的“結構洞”。如果個人沒有有利的銜接位置,就不能連接到資源*Burt. R,Structural holes: a new theory of competition ,Harward: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在地方高師院校協同培養機制中,地方高師院校正位于牽頭單位來協同構建社會資本的結構維,位于“結構洞”位置。應積極主動地加強與政府和中小學的網絡聯結。為了保證協同培養機制的有效和有序展開,應該主動彌合“結構洞”,利用好“結構洞”位置,接觸更多的異質信息流、知識流和資金支持。以往那種關起門來辦教師教育,僅僅憑借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論“老三門”的灌輸和簡單的教育實習,難以完成卓越教師培養。
2. 社會資本關系維度對地方高師院校協同培養的影響
社會資本關系維表明主體在行動中創造關系并依托關系來獲取資本。關系維涉及到相互之間建立起來的信任與可信度,以及義務和權利等。信任是社會資本關系維的重要表征。卓越教師的協同培養機制,需要協同主體間信任的建立。這形成于他們之間長期的聯系和不斷交往之中。基于信任的社會資本關系維可以有效降低地方高師院校與參與單位協同培養中的交易成本,信任度的高低則關系到參與主體間信息與技術交換和共享的意愿,信任有助于協同培養主體實現組織學習與知識共享,有利于擴大主體間的共識,增強交流互動,使協同培養機制有效而深入的推進。傳統的教育體系中高等師范院校與中小學處于相互獨立的教育系列中,關系維脆弱,缺乏長期合作和往復聯系而形成的穩固關系,彼此信任度并沒有充足形成。
3.社會資本認知維對地方高師院校協同培養的影響
社會資本認知維表明主體間嵌入的共同語言、文化、目標和隱性的知識對共同體形成和構建的重要作用。認知維把彼此已經熟悉的人們團結在一起則起到紐帶作用,把彼此不認識的人們聯系到一起則起到橋梁作用。在一個公民社區或公民社會,認知維是構建和諧的粘合劑,一些集體行為問題依靠“遙遠的國家調節或間接的正式民主程序也不容易解決”,相反,基于認知維下“社群的自我調節,結合民主國家及其機構的威權,倒可以使問題得到解決”*李惠斌:《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引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0年第2期。。Nahapite 和 Ghoshal指出,人們在某種程度上擁有共同的語言會提高他們接近他人并獲取信息的能力。地方高師院校協同培養機制是建立在與政府、地方中小學之間的,主體間應該形成和擁有共同的目標、共同意愿和共同的言語意境甚至表達方式,如果自我封閉、沿襲固有的培養模式必然導致其與中小學、政府和其他科研院所之間缺乏近似的共識和語言,在培養理念、價值觀念和行動模式方面難以達成一致。沒有社會資本認知維的形成,即使在政府主導下實施U-S合作也終究是貌合神離。只有達成一致的培養認知,才能在教師教育目標、創新、方法、手段、實踐等方面形成合力,成員間才愿意交換和整合各自的教學資源、教學技術和教育信息,才能勇于教育教學改革和風險分擔,從而實現對教師教育當前和未來走向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教師教育改革和創新過程中的責任擔當,也只有達成“共擔風險和集體目標的認知資本”才能“確保伙伴行為的可理解和可預測性,提高了創新活動的有效性和效率”*山鳴峰、馬君:《高校協同創新的有效運行機制和驅動力研究》,《復旦教育論壇》2013年第4期。。
近年來,多數地方高師院校積極推行或參與政府教育部門主導的教師教育改革,開始注重社會資本結構布局、社會資本關系建立,主要的模式包括師范生“頂崗實習”、“雙導師制”*孔令兵:《論職前教師教育中高等師范院校與中小學的協同培養機制》,《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2期。以及現職中小學教師的“國培”、“省培”計劃等。這些協同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高師院校與中小學合作研究與應用,但是,與國內部屬高等師范大學相比,地方高師院校促進協同培養的社會資本相對不足,主要表現如下。
(一)地方高師院校展開協同培養的社會網絡脆弱
我國地方高師院校多是地方省市政府主辦的服務于地方中小學師資培養的學校,在組織、人事和財政管轄上從屬于地方政府。在現有的行政管理體制下,地方高師院校作為事業單位的獨立性和專業性往往被政府部門忽略,地方政府有意無意地視其所屬地方高校為下屬單位,以較強的行政思維干預甚至主導高校的業務展開,傾向于從供給側角度發揮作用。行政化導致地方高師院校疲于應對政府主管部門的各類檢查、評比以及參與地方行政事務協助之中,形成相對封閉的管理體制,無暇展開與同類院校及中小學的社會網絡連接,制約了協同培養的社會網絡發展。協同培養是在一定的地理區域內,利益多元主體之間基于長期形成的社會網絡合作與交流關系,依托良好的區域社會資本和各個主體自身的獨特優勢,通過合作中教育教學的創新行為和知識共享形成的機制。高師院校之間缺失有效的網絡溝通不能形成教學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的教育教學方法。高師院校與中小學之間缺失有效的社會網絡連接不能形成有效的師資培養方向和需求反饋。實踐中,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盡管也開始實施一些建構高師院校與中小學社會網絡聯絡的舉措,如頂崗實習、雙導師制等。但是實踐證明,這類合作多是政府主導下外部板塊的粘合,在政策舉措不斷翻新迭出背景下,一些教師教育改革舉措還在懵懂成長之時已被替代。社會網絡粘合脆弱,可持續性缺失。
(二)地方高師院校與其他協同培養主體之間信任度低
社會資本關系維度表明合作主體之間需要建立起的一定信任度,才能有所默契和共同作為。目前,在地方高師院校-政府-中小學之間展開協同培養的信任度明顯偏低。首先,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對地方高師院校的教師教育質量不放心,將中小學師資的來源由專門的師范院校產出調整為各類大學,只要取得教師資格,對綜合性大學畢業生,不管其是否是經過專業的師范性訓練,都可以進入教師隊伍。其次,地方高師院校對中小學在實踐中展開的各類教學技能、教學實訓不理會,高校教師很少參與同一地域內中小學組織的教學研討活動和教師教育改革活動。高師院校教師與中小學教師由于身處不同的教育教學系列,導致他們之間具有不同的教育認知差異,這必然會帶來合作中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的不同,進而產生合作的分歧與碰撞*劉秀江:《大學與中小學合作:教師發展學校建設的現象學探析》,《教育科學研究》2011年第3期。。 再次,中小學對地方高師院校的畢業生不認可,他們更愿意招聘一些來自著名高校或省內綜合性大學的畢業生補充師資。相互間的不信任導致社會關系資本斷裂,而產生許多“結構洞”。地方高師院校必須進行教師教育改革,致力于教師教育創新,積極展開結構洞的修補,取得政府、中小學等合作主體的信任,……走專業化的教師教育之路。
(三)高師院校展開協同培養的認知資本缺失
認知資本是社會資本的重要構成部分,在高師院校與其他主體展開協同培養中,認知資本的取得有助于在合作關系中達成共同愿景,有助于實現合作關系的價值最大化。地方高師院校展開協同培養的認知資本缺失表現在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
形式上表現為缺乏開展協同培養的認知意識,多是關起門來辦教師教育,少有深入到中小學了解其師資需求狀況,更缺乏組織中小學協同培養的意志。受到教育產業化思想的影響,一些高等師范院校也參與了規模擴張,忙于非師范專業的開設,忽略了師范性專業的教學改革,無暇顧及與其他主體協同開展教師教育的實踐。忙于向綜合性大學的發展看齊,追求學術性,忽略師范性、實踐性,不愿意與從事基礎教育的中小學為伍去共謀教師教育的發展。一些中小學也并不待見前來本校的實習生或雙導師制下的學生,甚至視這些實習生為負擔*孔令兵:《論職前教師教育中高等師范院校與中小學的協同培養機制》,《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2期。,因而導致一些協同培養模式如“雙導師”、“頂崗實習”等效果不佳。
內容上表現缺失展開協同培養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研究、教育理念創新,以及職前培養、入職培訓、職后發展等不同階段授課設置與分工協作的統籌缺失。習慣沿襲傳統的職前教師教育模式,以講授“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俗稱“老三門”)為主要標志,專注于自給自足的理論傳授和短期的教育實習模式,不注重教師教育內容創新和世界先進教育理念的借鑒與學習。由于高師院校并沒有與中小學就如何開展協同培養進行內容上的統籌規劃以及教育理念和方法達成協同。因此,實踐中在政府主導下的U-S合作模式無法做到有機融合。根據何妍對山西師范大學2013秋季和2014年春季參加頂崗實習學生的調查,表明頂崗實習學生“雙導師制”的總體落實情況不是很好,“雙導師制”落實的總人數為287 人,占到總比例的64.5%,其中效果好的人數有92人,占到總落實比例的 32.1%,效果一般的有161人,占到總落實比例的56.1%,效果不好有34人,占到總落實比例的11.8%,“雙導師制”沒有落實的人數有158人,占到總比例的35.5%*何妍:《師范生頂崗實習“雙導師制”問題研究 ——以山西師范大學為例》,山西師范大學2015年度碩士學位論文。。
走卓越教師培養之路,是新時期高師院校的使命和自證其價值的必然要求,在教師資格考試和教師招聘考試社會化的形勢下,高師院校應整合社會資本, “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不斷提高教師培養培訓的質量”*2014年9月10日,習近平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講話。。
(一)完善協同培養的社會網絡聯絡機制
地方高師院校在卓越教師協同培養中擔當不可替代的角色,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地域性”區位優勢和“師范性”專業優勢。在建構協同培養網絡時,利用好師范教育科學性的專業優勢引領其他參與方有機協作建立“強聯結”,利用好地域性區位優勢搭建有其他參與方呼應的“弱聯結”。
首先,依據社會資本結構維理論,主體間的強聯結有利于實現協同行動中高質量信息和隱性知識的分享與轉化,從而實現行動的一致性和創新性。地方高師院校在實現校內教師教學、學生實習和教育科研協同的基礎上,應該做到:第一,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強聯結。在協同培養展開過程中,地方政府承擔著不可低估的角色,其不僅僅要起到引導作用,更是各方參與主體間的“粘合劑”。地方高師院校要注重用專業優勢影響政府的教師教育政策和行為,通過建構師范教育科學性的知識氛圍,研究并傳遞人才培養規律和教師教育形成規律,獲得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協同推進。確保高師院校教師教育研究成果或先進理念體現在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策和規劃之中。在協同培養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地方政府支持不能僅僅停留在政策供給側,而是轉向高師院校和中小學的“需求側”,針對協同培養中的實際需要,從需求的角度充分發揮行政主導功能。第二,加強與當地中小學的強聯結。根據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卓越教師培養需要在職前培養、入職培訓和職后發展等不同階段依據不同的目標下系統化實施,高師院校一般在職前培養階段具備較好的掌控能力和體系化的培養標準,而在后兩個階段急需中小學的配合才能完成,地方中小學是絕佳的“練兵場”。通過與當地中小學以及地方教育科研所密切聯系,聯合開展職前教師教育實驗、合作創辦教師教育學校、共建教師教育科研平臺、構建教師教育創新戰略聯盟等,從而形成強聯結。
其次,根據弱聯結假設,認為弱聯結是創新網絡成員跨越組織邊界獲取知識、信息等資源的紐帶,是實現探索型創新的必要前提*張廷:《社會資本視角下的地方高校協同創新研究》,《中國科技論壇》2013年第4 期。。因此,地方高師院校還應該加強與其他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其他社會組織甚至新聞媒體等的聯絡,建立弱聯結。通過豐富的弱聯結來形成全方位的連接網絡,全面推動教師教育協同培養。來自社會的支持和關注,可以很好地溫暖師范生的內心世界,“提升其專業認同與專業自豪感,推動其良好職業操守和專業品質的養成,構建其專業精神與專業信念,是促使師范生矢志不渝走向卓越的內生動力”*蔡華健、曹慧英:《高等教育新常態下的教師教育:挑戰、機遇和發展路徑》,《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年第6期。。
(二)構建協同培養的認知資本
協同培養戰略實施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在該系統中流動著一些要素知識,該要素成為協同培養機制的基石。為了取得更好的培養效果,地方高師院校必須從協同意識到知識協同、組織協同和空間協同進行認知資本的建構。首先,要有開放和包容心態,樹立與地方中小學及相關主體的協同培養卓越教師意識,鼓勵校內從事教師教育教師走出去,深入中小學,獲取中小學師資需求動向,處理好師資培養的個性與共性關系。其次,高師院校必須從一些優質師范大學或教育科研院所學習教師教育新知識,把握中小學教學新實踐、新動態,更新知識儲備。讓教師教育的新知識能夠在校內教師之間、在合作中小學之間以課題研究、項目實驗等方式轉移與分享;也可以通過高師院校與中小學之間人員互聘、借調、兼職等方式實現知識共享。再次,由于協同培養是在不同組織間展開的,組織間的特質與政策能否協同決定了參與培養主體間合作效率與效果。在協同培養過程中,“由于高等師范院校與中小學在整個國家的教育體系中目標和任務不同、結構和建制不同、思想和文化差異甚至沖突等原因。”*孔令兵:《論職前教師教育中高等師范院校與中小學的協同培養機制》,《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2期。高師院校與不同的中小學、科研機構之間的協同合作類型在不同的情境下會產生不同的績效,必須根據學校的特點靈活選擇協同培養方式,通過營造開放的教師培養文化和積極的組織氛圍,溝通順暢的高師院校內外關系,實現協同培養系統資源的優化。
(三)形成制度化的溝通與信任治理機制
制度化的溝通機制和良好的信任關系可以推動協同主體間有機融合,形成協同培養團隊,做到各取所長、資源和信息共享。地方高師院校組織形成的協同培養機制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協同創新教師教育的聯盟,參與方具有不同的組織體制、文化特征、目標任務,只有促進協同一致卓越教師培育文化,形成共同愿景,才能有效合作。這需要參與方的合作誠意和持續性制度化的溝通機制。協同培養社會網絡成員可以通過互訪、互聘、座談、項目研究等活動,深化彼此間的融合互動,加強理解,增加可信度。社會資本理論將信任機制定義為社會資本的運行機制。只有信任,協同培養網絡的學習效應、協同效應才能發揮作用。網絡內成員才可以從中受益,教師教育協同創新成果才能產出,實現共贏。具體而言,地方高師院校應通過邀請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中小學和地方媒體等參與師范畢業生畢業匯報、教學技能大賽等贏得他們的認可和信任。地方高師院校與地方教育界有著天然的聯系,可以通過建構溝通機制深化對本土資源的利用,從而在協同培養創新聯盟中建立教育教學知識共享的協同文化和氛圍。地方高師院校與其他高校、教育科學研究所以及中小學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協同培養的價值觀;展開教師培養的思維方式、創新意識和文化傳統也缺乏共識,使得相互溝通效率偏低,只有制度化的溝通機制,才能實現協同培養創新戰略聯盟的文化共享與融合,增加相互間隱性知識和文化的傳遞。同時,要加強教師教育知識創新網絡節點間溝通界面的管理,及時分享教育創新知識與信息,形成有效的信任治理。
(責任編輯:李莉)
The Strategy of “Excellent Teacher” Collaborative Training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
KONG Ling-Bing
(CollegeofPoliticsandPublicManagement,ZhengzhouNormalUniversity,Zhengzhou450044,China)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cellent teacher” collaborative training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is a new orientation for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Excellent teachers’ training is a systems engineering in that there is some internal link between the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excellent teachers’ collaborative training. In consideration of deficiencies of social capital in teacher education of normal universitie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improve the social network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for collaborative training, to build its cognitive capital and to constitute its institutionalized communication and trust governance mechanism.
social capital theory;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excellent teachers; collaborative training
河南省教育廳2015年度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重點項目“職前教師教育中高等師范院校與中小學協同培養機制研究”(編號:2015-JSJYZD-078)
2016-04-20
孔令兵(1973-),男,河南光山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生,鄭州師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教師教育。
G652
A
1674-5310(2016)-08-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