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霖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
淺談我國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對策研究
孫 霖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
大力支持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發展是黨和人民打贏扶貧攻堅戰的必要舉措。長期以來,國家、企業、個人對老、少、邊、窮地區的支持力度從未減少,扶貧資金、支援人才、物資輸送等從不間斷,但是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仍然較慢,區域內人民的收入仍然偏低。當然,這里面少不了自然環境、資源稟賦、政策體制等客觀原因的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老、少、邊、窮地區的支援存在一刀切的顯現,并未從因地制宜的視角來分析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需要的支持是什么。因此,文章認為支援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發展,必須因地制宜,找到符合地區經濟發展優勢的開發模式,真正實現自力更生,創造出高效、健康、可持續的經濟輝煌。
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因地制宜;對策研究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總結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經驗,并汲取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我黨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性認識。其中,堅持共享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實施脫貧攻堅工程。脫貧攻堅工程的關鍵性內容就是要大力支持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發展,全面提升老、少、邊、窮地區人民的收入水平與生活水平。
長期以來,國家、企業、個人對老、少、邊、窮地區的支持力度從未減少,扶貧資金、支援人才、物資輸送等從不間斷,但是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仍然較慢,區域內人民的收入仍然偏低。當然,這里面少不了自然環境、資源稟賦、政策體制等客觀原因的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老、少、邊、窮地區的支援存在一刀切的顯現,并未從因地制宜的視角來分析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需要的支持是什么。因此,文章重點分析然后正確的促進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發展,這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是,越少貧困的地區往往自然條件惡劣,而區域內的居民卻都以發展傳統種植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這顯然與比較優勢理論相背離。事實上,大部分我國老、少、邊、窮地區都不具備發展現代農業的比較優勢,其經濟發展工作應該圍繞“扶貧開發”的主題來開展。筆者認為,支援我國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發展對策,重點應該是生態環境保護、人力資源開發、旅游產業培育以及特色農業發展等四個方面。
(一)生態環境保護方面
第一,統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繼續實施退耕還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和石漠化治理等重點生態修復工程,最終形成生態安全保護、地貌多樣性保護、動植物保護以及水源涵養保護四大生態功能區。第二,加快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通過財政獎補等財政支農措施,保證環境修復區農民總體收入水平不降低。
(二)人力資源開發方面
第一,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積極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政府通過財政扶持,加快形成由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貧困家庭勞動力職業技術培訓、鄉土人才培養以及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等四類培訓組成的立體式農村人才培養體系。第二,實施一系列的人力資源培訓獎補政策。對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農村居民按規定給予補貼,對貧困戶中接受高等、中等職業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訓的在校學生給予補助,為區域居民創業就業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礎。
(三)特色農業發展方面
第一,加快區域間協調合作,推進區域性特色農林產品基地建設,盡快實施一批重大的特色農、林、牧業項目,建設一批特色農林產品標準化良種繁育基地,拓寬革命老區、民族地區以及貧困地區農村居民的收入來源。第二,推進坡改梯及坡面水系工程建設,規劃一批小型農田水利基礎建設,加大對自然災害的防治力度,確保特色農業生產的安全和效率,保證農村居民收入實現穩步提高。
(四)旅游產業培育方面
第一,加快景區設施建設,健全景區生活配套設施建設,提高旅游區游客接待容量和服務水平,為區域農村居民的增收提供保障。第二,開發多元化旅游產品,加大對自然景觀的保護力度,大力扶持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和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工程,拓寬區域居民收入渠道。第三,支持農民發展休閑度假養生、農業生態及會展等旅游項目,鼓勵區域居民創業,提高區內農民就業水平,使各族群眾特別是貧困人口能共享發展和改革成果。
綜上所述,以扶貧開發為核心的支援我國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對策能有效促進收入分配和創業就業的良性互動,從而能有效解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以及貧困地區的民生問題。財政加大對保護生態環境的支持,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確保欠發達地區的生態安全,既是發展可持續經濟的必然要求,同時也保證了環境修復區農民總體收入水平不降低;人力資源的開發,能有效提高區域內勞動者的綜合素質,為城鎮化過程中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也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以及貧困地區推動創業就業的重要前提;特色農業的發展,能有效保證區域內農村居民收入的進一步提高,縮小與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旅游產業的培育,能有效促進區域農村居民的創新創業,在吸納大量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同時,大幅提高區域內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最終,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打下堅實的基礎。
[1]楊小勇,龔曉鶯.貴州當前扶貧開發對策研究[J].理論與當代,2000(Z1)
[2]傅秀明.黔東南州“十一五”扶貧開發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4)
[3]新黃浦.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與長江流域開發對策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1996(02)
[4]楊大方,王曉芙.沈陽市邊緣區域開發對策研究[J].遼寧經濟,2003(01)
[5]孫榮霞.河南承接產業轉移中技術人才發展預測及開發對策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2(04)
[6]韓彥東.人口較少民族貧困原因及扶貧開發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5(06)
孫霖(1995-06-17日),男,漢族,山東德州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2013級本科生,經濟統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