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獻忠
重建高中化學課程的實踐與思考
陳獻忠
(浙江省玉環縣玉城中學浙江玉城317600)
文章是在浙江省高中課程改革“組合拳”背景下,以學校高中化學教學管理變革為例,闡述了從校本課程到分類選修到個體指導的課程重建之路。
課程改革;備課組;高中化學;課程重建
從模塊教學到校本課程建設的變革仿佛近在昨日,新高考背景下的更多元更深刻的變革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而至。無論我們怎么想,高中化學教學都必須在這變革背景下作出變革。這場變革是如此的迅猛,以至于我們來不及等待,來不及觀摩他人,來不及尋找甚至難以尋找到現成的“他山之石”。這場變革是如此的多元深刻,以至于我們無法駐足于校本課程建設取得的“領地”而不得不再次啟航。不難預計,我們今日竭盡才思所取得的變革“成果”,或許在明日就成為必須超越的過去,唯有我們的行動不變——始終前行在路上。
2012年秋季開始,我省全面實施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提出“調結構、減總量、優方法、改評價、創條件”的總體思路,明確了“保持課程結構基本穩定,梳理學科知識結構體系,確保學科基礎及發展功能”的普高必修課程調整意見。2014年春,我校被評為首批省特色普通高中示范學校,學校的校本課程建設獲得了專家評委的認可。
我們化學備課組以創建特色普通高中為契機,思考并試圖解決如下問題:我校普通高中化學教學體系如何構建?怎樣安排不同發展傾向的學生的化學教學?化學學業水平考試的時間安排如何布局?化學課時數在緊縮的情況下,如何提高化學教學效率?怎樣開發開設好化學相關的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
1.為不同發展傾向和發展基礎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方案
我校學生的發展傾向與學習能力組成復雜,針對文科生、理科生、理科特長生、化學薄弱生等設計了5套方案供學生選擇。以現有高中化學各模塊教材為藍本,進行校本化建設,形成相應的校本課程,為不同發展傾向和發展基礎的學生提供校本化教學素材。
我們的校本化課程建設思路是“以綱為綱”而不“以本為本”,立足校本,努力為不同的學生“量身定制”多樣化素材。“以綱為綱”是指以“課程標準”“化學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兩種考試說明”為依據,厘清教學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考試范圍和要求水平。所謂的不“以本為本”是指不唯教材、不囿于教材,將蘇教版的各冊教材作為基本素材進行校本化的二次開發,根據學生實際編制“學案”。
2.為不同興趣傾向的學生提供校本選修課程
我們既要為學生在國家考試中取得理想成績服務,還要為滿足學生不同興趣傾向而無須考試的發展需要服務。主要出發點是為有興趣的學生提供選修機會,豐富學校課程體系,拓展部分學生的視野。我們發揮化學學科專長,對《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等課程進行校本化開發,激發學生關注化學的熱情,引領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
例如,我們開發了“走近食品添加劑”“金屬冶煉與玉環冶金工業”等課程,受到學生的歡迎,其中,“走近食品添加劑”被評為市精品課程。這類選修課程評價方式靈活,注重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綜合能力與拓展視野,以活動、探究為主要教學形式,學生可以根據興趣自主組建學習團隊、自主選擇探究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2014年秋,浙江省高一新生迎來新高考改革,學校必須迎接更重大的變革,高考制度的變革無疑倒逼學科教學變革。在校本課程建設的基礎上,高一化學備課組把學科教學變革的重心放到了分類選修上。我們思考的問題是:高考“七選三”的組合方式取代傳統的文理分科后,對化學教學將會產生哪些影響?如何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選考(指高考,下同)與學考(指學業水平考試,下同)的選擇?如何合理組織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時間,以取得選考與學考的最優化?如何合理安排學生學考與選考的考試時機以更好地利用考試規則?
1.分類選修的基礎:學生的多元選擇
在高一第一學期期末、假期與第二學期期初,學校在向學生及家長解讀新高考的基礎上,分三次對學生高考科目的選擇進行調研。理論上來說,“七選三”共有35種組合方式,實際上,我校出現了34種組合方式,其中純文科或純理科的組合相對較少,不足20%,大多數的學生選擇了文理兼修的組合方式。這說明學生在新高考下能更好地揚長避短,根據自己的個性發展自由組合。在我校,最受學生選擇的學科是技術和化學,其中,選考化學的學生占61.1%。這對我們化學老師既是壓力更是鞭策。據不完全訪談,學生作出選擇的依據主要是學生學習狀況、學科興趣和學科整體實力,其中學生對學科教學的信任度,即全市統一考試中的個人表現與整體表現情況,是學生及其家長重要的選考依據。
2.分類選修的教學:學生的考試選擇
學生的考試選擇包括兩方面,一是選化學作為學考還是選考,二是選擇什么時候參加學考、選考。這種多元選擇決定了我們化學教學的整體規劃、學期計劃和短期具體做法。
本著盡量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實現科學規劃,提高整體教學成效,把握兩次考試機會,學校統一規劃各學科教學進程與考試時機的選擇。在此基礎上,備課組安排學生首次學考為高二第一學期的十月進行,二次考試由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修習情況自主選擇;首次選考為高二第二學期的四月進行,二次考試一般安排在高三第一學期的十月進行。
我們認為,選考中有70分與學考一致,打好基礎,搞好學考范疇的教學與選考并不相悖。學生分類選修雖然有多重組合,但重疊交叉的成分也很明顯。幾年來,我們堅持抓學考促高考,取得了一定成效,作為縣二流生源的學校,化學學考首考合格率超97%。這給我們以經驗和信心,力爭學考首考一次性通過,對個別不合格的學生,采取個別輔導,對已合格又想參加二次學考的學生,開設走班選修以滿足學生提升學考成績的需要。
根據學生的選擇,備課組把化學教學分成三種類型,配以相應的校本課程,明確相應的教學目標:一是純粹的學考班,這些學生往往對化學興趣不濃,重視程度不足,化學基礎差,學科素養薄弱。我們以確保學考合格率,力爭學考上檔次為教學目標,放慢教學進程,降低教學要求,重點關注學困生,做好學困生的“過關”教學;二是純粹的選考班,這些學生相對而言,化學興趣、意識和能力要強一些,教學以學考為基礎性要求,適度拓展,以力保選考中“共同的七十分”城池不失;三是學考、選考相兼班,學生當前難以確定,在學考前夕再決定,仍以學考為基本要求,嚴格控制教學拓展,在學生學考報名后進行分類走班。此外,我們還建立特殊學生的“影子班”,以滿足體藝、二次考試等學生的需要,采取“點對點”的教學方式進行輔導。
3.分類選修的組織:學生與學校的最優化
從傳統分科分層的組班形式到當前分類選修的組班形式,面臨著無經驗借鑒、影響因素眾多等挑戰。對于如何滿足學生的多元選擇,不同的學校有著不一樣的組織形式。任何一種組織形式,都有著存在的理由與弊端。面對復雜多樣的選擇,要滿足每一位學生的需要,當前仍有不少距離,盡量做到學生與學校最優化是我們的愿望。
在充分尊重學生選擇的基礎上,學校采取分類組班加走班選修的形式。即將有著共同選擇的學生編成教學班,為保障學生不是“一選定終身”,允許學生在后續學習中的適度調整,采取“七選四”,再“四選三”的分步走策略,讓學生有一個相對穩定的選擇,以利于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又有適度的調整空間,預留一科在后續學習中調節,以逐步達成“七選三”的目標。
1.個體指導:從備課組做起
沒有哪一次教育變革能像現在的變革那樣,讓備課組如此緊密地組合成責任共同體、成長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學生的多元選擇沒有讓備課組的老師分頭應對,相反,促成了老師間的更深更廣的溝通與協作。我校化學備課組,已經認識到并嘗到了甜頭。
學校采取年級學生成績捆綁評價教師制和學生跟蹤負責制。因為捆綁制,榮辱與共,備課組只有協同作戰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為學考責任跟蹤制,每位老師對自己的學生負責,備課組對年級學生負責。這促使每一位老師更關注學生特別是學困生,促使我們高度重視學考首考,力求一次通過,做好兜底,力求突破,對師生都有余地。為此,我們建立化學學考困難生學習過程性檔案,為他們走班選修強化學考輔導提供師資支持,對于首考不合格的個別學生要落實到具體責任老師進行二次輔導。備課組老師自覺自動找學考困難生補修輔導成為教學輔導的新情景,在此帶動下,學困生主動找老師補修也漸漸積極起來。
2.個體指導:以學生發展為本
分類選修的實施,讓我們感觸到“個體教育”時代的到來。高中化學學科教學,從課程建設走向學生個體教學將是趨勢。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是學科教學存在的理由。
學生的個體指導將有多重含義:
一是學科的個體指導。成功地提升學考合格率,是學科個體指導的最好回報。
二是學生學科選擇的個體指導。個體學生適合哪門學科作為選考,有時,學生及家長的判斷可能有誤差,需要學科老師的指導。
三是學生職業生涯的個體指導。
四是學生心理發展、品德發展與行為規范的個體指導。
……
這些個體指導都將擁有一個共同指向,那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歸宿。
3.個體指導:老師的新挑戰
在實施分類選修的過程中,面對多元選擇,感到彷徨和無助的還是學生。不少學生不清楚自己的特長,不了解化學學科今后是否適合自己,不知道學了化學未來的就業傾向……這些困擾不是短期能解決的。這給我們以深深的啟示:我們除了化學教學之外,還應承擔著怎樣的教育責任?發揮著怎樣的指導作用?
我們的設想是,需要從單純的學科教學中抬起頭來,關注學生個體指導,了解學科的發展傾向,把握化學與高校專業的對接和今后的就業前景。作為化學學科教師,我們也需要擁有指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還要擁有指導學生選擇學科的能力。
從校本課程建設到分類選修,我們一步步走近學生。從行政班教學到分類組班,我們越來越關注個體學生,給個體學生“私人訂制”的課程、指導和輔導。從校本課程到分類選修再到個體指導,我們在重建之路上前行,這將讓我們做得更專業。
1008-0546(2016)11-0027-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