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關于初中化學“測定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實驗的反思與創新
王春霞
(常州市泰村實驗學校江蘇常州213000)
文章對初中化學“測定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常見裝置進行分析、探究,并給出了一種新方法。
實驗探究;體積分數;噴泉實驗
關于“測定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知識點,是常州市化學第一學期期中考試的高頻考點。筆者收集了“測定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各種改進裝置,如下圖所示。圍繞這些裝置,可以展開各種探究活動。

1.實驗裝置探究
課本實驗裝置主要是集氣瓶、燒杯,改進實驗裝置包括U形管、注射器、硬質玻璃管、量筒、水槽、鐘罩等。對此,教師應理性地反思各種實驗裝置的設計思路,把構造簡單、操作方便、現象直觀的優秀設計方案應用到我們的教學中。教師還可給出多種儀器選擇,組裝出更多的裝置,小組討論后找出優點。讓學生自主探究,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熟悉實驗儀器,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不同藥品探究
由于初中生剛剛接觸化學,難以選擇燃燒什么物質把空氣中的氧氣消耗掉,教科書中使用的藥品是紅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并設計實驗方案:能否用鐵絲、鎂條、木炭、蠟燭代替紅磷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蠟燭或木炭不能代替紅磷做實驗,能否添加某種試劑把生成的二氧化碳吸收掉,使裝置內壓強減小呢?銅絲是沒有可燃性的,但是為什么也能完成該實驗?
學生通過分組實驗探究活動,得出測定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藥品所需要滿足的條件:第一,具有可燃性;第二,能與空氣中氧氣反應,且不與其他成分反應;第三,生成物最好是液體或固體,若是氣體,必須要用其他物質完全吸收。
3.熱傳遞方式探究
通過觀察各種改進裝置,得出熱傳遞方式:酒精燈點燃、金屬導熱、放大鏡聚光、熱水浴、緩慢氧化放熱等等。多種熱傳遞方式,可以開闊學生思維,拓展視野。
4.實驗結果探究
科學探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能力要素就是通過分析得到結論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實驗結果有多視角、多維度的分析,充分挖掘教學內容的功能價值,它不僅有承載知識本體的功能,也有承載能力培養的功能。
在測定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諸多改進裝置中,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這些裝置都適合在短期內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嗎?若能夠,測定的共同原理是什么?對比課本實驗裝置,這些改進裝置各有哪些優缺點?從而讓學生初步學會用觀察、分析的方法獲取信息,并從信息中得出科學結論。
1.課本實驗中的不足之處
(1)紅磷著火點較高,為240℃,點燃時需要用酒精燈加熱較長時間,浪費時間和能源;
(2)檢驗完裝置氣密性后要拔出橡皮塞,點燃后再塞緊,在拔插橡皮塞的過程中,可能會引起裝置漏氣;
(3)紅磷在空氣中點燃的過程中會有大量的五氧化二磷逸出,污染空氣,影響人體健康,還會浪費藥品;
(4)點燃紅磷后要迅速塞緊橡皮塞,但是速度再快,也是需要時間的,只要時間不為零,在塞緊橡皮塞的過程中,瓶內空氣必定有部分逸出,使最終結果偏大;
(5)進水的導管過長,導管內氧氣不參與反應,但最終會進入集氣瓶,使最終結果偏小;
(6)紅磷燃燒熄滅并不是容器里的氧氣耗盡,而是氧氣的濃度降低到不能再支持紅磷燃燒,即紅磷燃燒僅消耗70%~80%左右的氧氣,所以水面不可能達到1/5的理想高度。
2.“噴泉實驗”教學設計
[實驗目的]
針對課本實驗裝置不足,對“測定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實驗進行改進,減小實驗誤差,節約藥品,保護環境,并增加實驗的觀賞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驗用品]
白磷、細沙、蒸餾水、鐵架臺、圓底燒瓶、燒杯、量筒、鑷子、玻璃導管、乳膠管、橡皮塞、酒精燈、火柴、石棉網、注射器、記號筆。
[實驗裝置]

[實驗操作]
1.連接儀器,檢查裝置氣密性;
2.向圓底燒瓶中加入少量細沙,用鑷子夾取一塊黃豆大小白磷,用濾紙吸干表面水分,放在細沙上面;
3.點燃酒精燈,加熱白磷;
4.待燒瓶內白磷燃燒完畢,將裝置降到室溫;
5.倒置燒瓶,將頂端導管伸入盛水的燒杯,打開止水夾,形成噴泉;
6.把燒瓶內倒吸的水導入量筒,量出體積。
[實驗優點]
1.“噴泉”實驗形象直觀;
2.白磷的著火點很低(40℃),縮短點燃時間,節約時間和能源;
3.反應始終在密閉容器中進行,氣密性更加有保障;
4.不需“先在空氣中點燃后伸入”這個步驟,直接在密閉容器中反應,可以節約藥品,還能減少因操作時間帶來的實驗誤差,以及減少煙塵對空氣的污染;
5.白磷會自燃,即使在燃燒熄滅后仍在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幾乎把燒瓶內的氧氣消耗盡;
6.本實驗導管較短,誤差更小。
[實驗不足]
1.操作步驟煩瑣、費時費力;
2.后續數據處理麻煩;
3.實驗操作技能要求較高,操作失誤會引起實驗失敗甚至燒瓶炸裂。
[反思與評價]
1.為什么形成“噴泉”?
2.裝置中注射器起什么作用?
3.燒瓶底部細沙的作用是什么?
4.怎樣計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5.與理論值有偏差嗎?
6.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偏差?
7.本實驗要成功,有哪些注意事項?
1008-0546(2016)11-0096-02
G633.8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