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燕
萍鄉市工業學校(萍鄉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萍鄉市高級技校)
生態文明與綠色會計研究
張紅燕
萍鄉市工業學校(萍鄉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萍鄉市高級技校)
“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不是美麗中國,“厚德載霧,自強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綠色會計讓企業為環保買單,會計學與環境經濟學密切結合,通過有效的價值管理,實現經濟發展、環境保護雙贏,促進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會計;生態思想;發展;環境保護
1、綠色會計產生的歷史背景
18世紀60年代英國的工業革命,是綠色會計起源的時間節點,它帶給人類大量的物質財富,也催生了嚴重的生態危機。比蒙斯發表(1971年)的《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和馬林發表(1973年)的《污染的會計問題》,標志著綠色會計的研究和發展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2、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生態思想
馬克思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資本主義制度對生態的影響﹑共產主義的生態問題等四個方面闡述了《資本論》中的生態思想。對于理解和把握當今世界的環境現實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3、綠色會計的發展
中國在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工業化進程中,以馬列主義為指導,高度關注關于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問題即生態文明建設。可見,《資本論》中“發展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等豐富的理論觀點依然具有現代價值。1995年我國加入了“綠色GDP”行列,2001年成立了綠色會計專業委員會。2015年,中國承諾到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
1、環境保護是綠色會計的內涵
通俗地講,企業關注的焦點是金錢,用錢來說話最有說服力,這是綠色會計的基礎理論。經濟杠桿的雙重作用:企業節省開支﹑環保承諾的兌現。例如,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路口鎮2015年2月獲江西省“森林鄉鎮”稱號。近年來,路口鎮實行“生態立鎮﹑綠色崛起”,統籌城鄉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競爭力放在生態優勢上,全鎮綠化覆蓋率超過40%,人均公共綠地超過9平方米。
2、WTO的環境保護標準體現在綠色會計的實施中
WTO嚴格的環境保護標準—“禁止以有害于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的方式從事生產經營及投資活動”,迫使企業的經營管理向“綠色化”方向發展。“依靠掠奪性開采資源換來的財富,抵消不了喪失親人的痛苦。綠色發展才能村富民安。”在地處湘贛交界的江西萍鄉市臘市鎮明塘村,村民羅西宜這樣說。明塘村村委會副主任歐陽順維說,“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這話實在,一點不假。”
3、環境保護成本是綠色會計的重要核算內容
自然環境納入會計核算后,環境科學結合會計實務,拓展了會計的核算范圍。具體核算上,它的內容首先是綠色成本(包括生產成本﹑自然資源成本﹑自然資源損耗﹑環境保護費用和管理費用等自然資源消耗成本);其次是綠色收入(包括主營業務收入﹑自然資源收入﹑環境污染收入﹑資源環境保護收入等);再次是綠色會計收益(包括資源環境收益﹑社會收益﹑經濟收益﹑綠色利潤等);最后是三個指標組成的評估體系(包括企業資源的利用率﹑社會環境影響評估﹑對國家經濟發展宏觀決策的影響等)。
1、綠色會計與傳統會計的會計前提(或會計假設)不同
傳統財務會計圍繞經濟效益計量,目標是企業價值的最大化,資源和社會因素未考慮。它的直接后果是資源和環境的價值未正確計量。因此,在傳統會計的基礎上綠色會計有了新的核算內容。綠色會計的假設包括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與會計分期假設﹑多重計量假設﹑環境價值假設﹑受托責任假設。
2、企業成本效益的觀念不同
企業本身價值的最大化是傳統的財務會計的目標,未考慮非經濟效益的影響因素(如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而今,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環保已經成為現代企業不可推卸責任,綜合全面考慮企業的長遠發展,收入與成本進行配比,充分考慮環境成本,是企業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
3、成本核算的處理方式不同
環境成本和自然資源成本(因經濟活動引起的)在傳統財務會計中未充分得到反映,傳統的成本只是企業經濟活動中耗費的匯總,而綠色會計的成本包括企業經營活動中的經濟成本和非經濟成本,在成本核算上更精確。
4、會計報表的使用范圍不同
當前,環保部門牽頭形成的環境信息定期公布制度已付諸實施。綠色會計報告的使用者涉及面廣,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的相關人員都參與其中,既有企業管理當局﹑投資者﹑企業所有者,又有企業所在社區﹑環境保護部門﹑企業職工等。
1、強化綠色會計理論研究
綠色會計是一門綜合性的新興學科,我國的起步較晚卻積極應對。在綠色會計的應用﹑綠色制度的實施等方面,我國已積累了許多經驗,加快提升了我國綠色會計理論水平,加快了實施綠色會計的步伐,促進了企業的綠色化經營。
2、擴展會計主體
綠色會計的核算范圍在空間上大大地拓展,傳統會計反映一個會計主體財務狀況的核算范圍已發展到反映一個流域的生態資源狀況,具有宏觀會計的特征。2015年9月,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透露,中國計劃于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中國的GDP將與世界同步,更加綠色更加科學。
3、用綠色會計原則與準則加強環境成本的核算
綠色會計的原則有政策性原則﹑社會性原則﹑強制性和自愿性相結合的原則三個。它從理論走向應用的關鍵是它的計量。以環境經濟學﹑經濟學﹑環境學等為基礎,綠色會計計量的方法有:機會成本法;預防性支出法;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資本法;生產率變動法。
同時會計核算的“雙軌制”充分發揮了作用。首先,以“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為基礎,采取“雙軌制”核算。其次,應用上遵循“邊界推進原則”,綠色食品﹑用品等顯而易見﹑易于入手的科目是開始,大氣環流的風能成本﹑潮汐能之類的“硬骨頭”是推廣;最后,將環境與發展的矛盾﹑環境與經濟效益的矛盾,采用恰當的分配標準核算好,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贏。
《資本論》生態思想告訴我們,必須進一步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深遠意義;對于資本破壞生態環境的本能要有足夠的認識。因此對生態文明與綠色會計進行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1]李穎.我國綠色會計核算若干問題探討[J].現代會計,2007(6)
[2] 王臻臻.王森.綠色會計在我國的發展探究[J].科教文匯,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