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玲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基于住房權的住房保障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探索
高玲玲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經濟發展、居民收入、社會保障等均已實現巨大的跨越,特別是在住房等社會保障方面,已經具備實施普惠型保障政策的基本條件,在此背景下,重新審視我國住房保障事業及其政府績效評估體系的理論基礎和政策范式,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工作,本文在借鑒之前學者所提出的基于廉租房的我國住房保障政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提出一套科學的住房保障政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住房保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
周雪飛的《我國住房保障政府績效評價的體系構建——基于廉租房的分析》(2009),總結了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廉租房建設的歷程和現狀,并初步提出從執行力指標﹑土地指標﹑財政指標﹑保障指標﹑社會(滿意)指標幾個方面建構廉租住房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該評價指標體系劃分比較簡單﹑籠統,缺少細化的三級指標體系,計算方法既有依據相關政策﹑文件的量化規定,也有通過統計性標桿方法進行標準化處理,這樣所得出數據的信度和效度水平大大降低。高義﹑戚巍﹑易勇的《我國地方政府住房保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研究——基于“目標—標桿”二維視角》(2012),認為“地方政府住房保障績效=目標考核績效*權重+標桿對比績效* (1-權重)”,文中提出的目標考核指標主要分為數量考核類﹑質量考核類,杠桿考核指標主要分為保障投入類﹑保障產出類,共18個底層指標,該指標體系的設定能夠較好地滿足和體現導向性功能和激勵性功能,從而有效引導和約束各級政府的行政行為。
上述文章從不同角度提出建構政府住房保障績效評估的指標體系,可是研究視域均未超出保障性住房建設方面。但住房保障的當代發展趨勢已然由“底線救濟”型向“全民普惠”型轉變,住房保障應是全體公民享有的社會基本保障權利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大致劃分為最低保障﹑援助性保障﹑互助性保障﹑自助性保障等類型;住房保障政策應具有整合性視野,政府住房保障工作不僅要考慮到不同階層的差異化需要與訴求,同時也應充分考慮各階層的共同需要與訴求,包括對住房安全的訴求﹑對住房公平的訴求﹑對宜居環境的需求﹑對充足的公共服務的訴求,等等;住房保障工作既具有地區性,又具有普遍性﹑可比性,建立一套普遍可行的住房保障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能夠對各地政府的住房保障工作進行有效的評估與比較,促進相互取長補短;住房保障的核心是公民住房權保障,住房權是第三代人權理念的核心范疇,包括住房自由權﹑居住保障權﹑不動產補償權﹑住房平等權﹑住房政策參與權﹑住房安全權﹑居住適宜權﹑住房成本適宜權﹑文化適宜權等,公民的住房權是政府住房保障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評價準則;住房保障絕不僅限于住房面積保障,還應包括住房安全的保障﹑住房自由的保障﹑生活便利的保障﹑住房公平的保障﹑住房法律援助的保障等;住房保障政府績效評估可從數量﹑質量﹑法治三個大方面進行,在現行的住房保障政府績效評價體系中,較為強調政府的執行力,對政府的依法行政問題重視不夠。所以,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住房保障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對推動政府住房保障工作的進展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在綜合借鑒我國現行政府住房保障工作評價指標體系﹑聯合國住房權利計劃關于住房權實現的評估指標體系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確定住房保障政府績效為一級指標,住房保障數量﹑住房保障質量和住房保障法治三個二級指標,住房面積﹑住房覆蓋﹑住房成本﹑住房安全﹑住房宜居﹑住房公平﹑住房行政與法規﹑住房司法與救濟八個三級指標,以及人均居住面積﹑人均可享有的保障房面積等24個四級指標。運用層次分析法,通過構造同一目標下各指標重要性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逐步確定各個四級指標的權重。該指標體系全部24個指標中,一部分指標屬于反向指標,其得分應作扣減處理,例如,人均可享有的空置房面積﹑住房困難家庭比例﹑空置住房面積比例﹑房價收入比﹑租金收入比等,數值越大,得分越低,另一部分指標,如家庭自有住房比例這個指標,也并非數值越大越好,而是應該參照國際經驗,根據我國各地的平均狀況確定一個基數(如70%),高于這個基數做扣減﹑低于這個基數做加分處理;該指標體系已充分考慮了指標信息的易得性和可量化性,人均居住面積等10個指標信息可較容易地從各地政府的統計資料中直接獲得,其余14個指標為滿意度指標,通過五檔計分調查,很滿意為5分,較滿意為4分,一般為3分,較不滿意為2分,不滿意為1分,通過加和并取得平均分,再折算成百分制,從而實現可比性。總體來說,該套評估指標體系,具有理念基礎寬實﹑指標結構合理﹑操作科學簡便等優點。
本研究擬根據“基于住房權的住房保障”這一理論前提,尋求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簡便的住房保障政府績效評估指標方法,這對于豐富和創新我國住房保障政府績效評估研究,具有較明顯的理論價值;同時文章所提出的我國現行住房保障政策存在條塊割裂﹑銜接性差等不足,以及“住房保障政策應具有整合性視野”﹑“住房保障不僅僅是保障房建設”﹑“住房保障的核心是公民住房權保障”等觀點,對今后我國住房保障政策的進一步調整優化,具有一定的現實參考意義。
[1]周雪飛.我國住房保障政府績效評價的體系構建——基于廉租房的分析[J].績效管理,2009
[2]吳賓,孫慧慧.廉租住房保障的政府績效評估初探[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1
[3]高義,戚巍,易勇.我國地方政府住房保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研究——基于“目標—標桿”二維視角[J].科研管理,2012
[4]陳振民.公共管理學——一種不同于傳統行政學的研究途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7.
[5]王臻榮,任曉春.我國地方政府績效模型的構建與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1(11):24-28.
[6]吳建南,閻波.地方績效評估體系的路徑選擇——福建的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08(2):25-29.
高玲玲(1993—),女,漢族,安徽蕪湖人,碩士研究生,管理學碩士,單位: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績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