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健
?
文化為師就不能不讀《論語》
□孔健
編者的話
2014年9月 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講話中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中華文明,不僅對中國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習近平的講話引起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與推廣的專家學者的強烈反響,也為中國國學教育和思想體系的形成指明了方向。
今天,我們請著名旅日學者、儒家思想研究學家、中日關系評論家、作家,孔子第75代直系子孫、孔家滕陽戶傳人孔健先生為我們解讀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與為師之道——
《論語》是孔子的論與語,論就是議論,語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覺悟,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所作的記錄,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言行錄——孔子言行錄。
我為什么對這部孔子的言行錄是如此情有獨鐘呢?
“《論語》的記載雖然簡,但簡而有趣、簡而有味;那趣味是含蓄的、雋永的、耐人尋味的。《論語》不是一部讓人一讀就迷死、發狠恨不能一口氣吞嚼完,讀完也就扔一邊,永遠不會想要再拾起的‘暢銷書’,《論語》是經過歷史的考驗、永遠有銷路的書。孔子一生提倡仁恕、開科授徒、周行列國,思想是多么偉大,志行是何等崇高;可是透過《論語》的簡單記載,孔子的思想、志行就呈現在后人眼前,我們不能不說:《論語》是中國文學史中最早最成功的傳記書。
由此,我們就可以約略感知到《論語》一書的價值;宋代宰相趙普曾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有人把《論語》比作西方的《圣經》。
1988年,在巴黎召開的一次世界性會議上,8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達成了這樣的共識:“如果人類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透過這些言論,我們就能夠體會到《論語》一書的地位。
其實,真正讓我對《論語》愛不釋手、百讀不厭的原因是,《論語》包含了深邃的教育教學思想,可以說,我們現在的許多重要的教育教學思想都來源于《論語》。
第一,《論語》提出了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全面發展“一直是我國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是我國培養和評價人才的重要標準,新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依然把“全面發展”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戰略主題。
但“全面發展”不是我們的新發明,《論語》中對“全面發展”早有論述。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篇》)對于人的成長來說,《詩》篇能使人振奮起來,禮能讓人在社會上立身,音樂能使人的所教所學得以完成。當時的全面發展就是要求學生在詩、書、禮、御、樂、射等方面都加強學習。
孔子提出“君子不器”(《為政篇》),因為“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樣樣懂。“不器”就是并不成為某一個定型的人,一個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無所不通,這里也隱含著全面發展的思想。孔子提出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體系,對我們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有著豐富的借鑒意義,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討。
第二,《論語》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衛靈公篇》)即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應該機會均等。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使教育擴及于廣大平民,這在當時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這與我們現在社會發展一直追求的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發展如出一轍。
現代社會,教育已經成為全體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權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型也顯得更為鮮明充分。然而,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和地區差異,導致教育發展的不均衡,致使“有教有類”;由于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和教師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高度關注“好學生”或者“尖子生”,忽視中等生,歧視后進生,致使“好生”更好,“差生”更差。可以說,大多數的人才就是被這樣遴選和“關照”出來的,大多數的“差生”也是被這樣“淘汰”出來的。這與孔子的“有教無類”實在是相距甚遠,這本質上是對“有教無類”的一種“敗讀”。
第三,《論語》提出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論語》中,孔子的許多言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如:“當仁不讓于師”(《衛靈公篇》),即在真理面前,老師不應讓學生屈服于自己;“起予者商也”(《八佾篇》)即能啟發我的是子夏;“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先進篇》)告戒學生不要因為我年長一點而不敢說話。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所以孔子與學生的師生關系十分民主與平等,師生可以坐而平等論道,在這樣一種平等民主的氣氛下,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在孔子看來所謂學生并不只是受教育者,而是一個能與傳道者結合在一起的實體,他更加鼓勵學生在老師面前不要謙讓甚至有時候學生也可以做老師,“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為政篇》)。
第四,《論語》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因材施教原則是最基本的教學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篇》),也就是說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對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孔子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篇》“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他進取;子路勇于作為,所以要他慎重。”)這些都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長期教育實踐中首創的一個經典教育原則。這一原則的核心思想是對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強調對不同情況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與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與孔子的“因材施教”實質是一致的。正是這一光輝思想使孔子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但對我國古代教育的發展盧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我們當今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第五,《論語》提出了啟發式的教學方法。
孔子是世界上最先提出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他認為教學應該注重啟發誘導,循序漸進,比古希臘蘇格拉底提出引導學生自己學思索,自己得出結論的教學主張要早幾十年。
孔子對啟發式教學是這樣表述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篇》)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不到了因自己所知不足而憤懣,我是不會開導他的;如果一個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鉆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覺困難的時候,我是不會啟發他的;告訴他一種道理,他不能舉一反三,那我就不再教他了。孔子關于“啟”、“發”的議論,就是我們今天“啟發”一詞的最早起源。這種啟發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學習的主動權必須交給學生,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
不可否認,《論語》里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需要以科學的態度,批判的眼光辨證地讀。關于《論語》的注解、譯注類書籍可以說是汗牛充棟,感悟、心得稱得上浩如煙海。囿于我的學識、理解能力和悟性能夠讀懂《論語》就已經讓我很滿足了,讀后胡言亂語或鸚鵡學舌地談點感想,實在有班門弄斧之嫌。
《于丹〈論語〉心得》里有這么一句話:“《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難道為師者不希望過一種幸福快樂的生活嗎?這種幸福快樂的生活到哪里去尋找?應該到工作中去,到課堂上,從教育教學中尋找成功的快樂與幸福。這樣,為師就不能不讀《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