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戰
滄州師范學院
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區產業轉移的SWOT分析
朱鳳戰
滄州師范學院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河北省如何承接京津地區產業轉移成為熱點問題。該文選取河北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問題作為研究對象,運用 SWOT 方法對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區產業轉移進行分析,河北省應結合自身條件,有甄別的進行產業承接。最后,該文提出相關對策建議,對提高河北省產業轉移的承接能力,對優化京津冀產業結構,加強分工協作,實現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京津冀;產業轉移;SWOT分析
產業轉移是在比較優勢作用下,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的經濟現象。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河北省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經濟基礎優勢,成為承接京津地區產業轉移的主要基地。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對河北來說是重大的歷史發展機遇,也面臨著重大挑戰。基于河北省的現有資源和條件,該文運用SWOT分析法,從河北省承接京津產業轉移過程中所具有的優勢和劣勢、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四個方面進行分析,以期提出相關對策建議,提高河北省產業轉移的承接能力,促進產業升級和科技成果轉化。
(一)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 年 2 月 26 日召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提出要著力加快推進產業對接協作。京津地區和河北存在的產業梯度差異,使河北承接京津地區產業轉移具有可行性。因此,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京津地區將會有一部分產業投資和資本投資轉移到河北,河北也將迎來承接產業轉移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時期。
(二)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區產業轉移的自身優勢分析
河北省人口眾多,適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承接京津地區產業轉移可以緩解河北的就業壓力,發揮其人力資源優勢。其次,河北省的主導產業是工業,原有的工業基礎為承接北京地區制造業等產業轉移奠定了基礎。再次,京津地區存在城市規模不經濟,人口密度大,交通堵塞, 土地和房價成本太高, 水資源緊缺等問題,發展空間受到限制,比較而言,河北省具有價格優勢,也需要借助京津地區的產業轉移來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三地對接互惠互利。最后,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區產業轉移意愿強烈,政府高度重視,召開了一系列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研討會,并及時出臺相關政策。
(三) 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區產業轉移的劣勢分析
1、行政壁壘的存在
與北京、天津兩大城市相比,河北是人均總量小,結構層次低,發展質量差,行政區劃的存在使得在三地的發展規劃難以進行統一。從功能定位到具體項目,各省市都是優先考慮自身的發展利益,缺乏從整體利益來考慮,沒有統一的產業規劃,很難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格局。
2、 河北省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力資源薄弱、科技創新能力不強
河北省產業總體發展水平落后于京津地區,產業結構不合理,配套設施不完善,產業聯動力不強,沒有形成有效協作的產業鏈。存在著產業鏈條短、技術水平不高、資源浪費等現象。北京由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天然優勢,對河北省產生“虹吸效應”。導致河北省很難吸引并留住科研人才,造成人力資源缺乏。企業創新能力薄弱,對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產業的吸引力不強,主要承接的還是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四) 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區產業轉移的挑戰分析
承接京津地區產業轉移是一把雙刃劍。京津地區出于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需要,將一些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技術含量低的簡單組裝設備以及受環保政策限制的污染較大的企業轉移到河北,如果河北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控制不嚴,不加篩選地承接一些高污染行業到本地,從短期來看,增加了就業機會,提高了財政收入,同時促進了經濟發展,但從長期來看,會對河北省的生態環境造成無法估量破壞,損害河北的發展環境。如何兼顧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對河北省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一)打破行政區域壁壘,加快區域協調發展。
落實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戰略遇到的首要障礙就是行政區劃壁壘,樹立“互利共贏”發展理念,是目前京津冀地區化解市場條塊分割、盲目競爭等問題的重要措施。為此,京津冀三地應加強政府間的互動合作,在機制和政策協調、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盡快實現一體化。一體化的區域管理模式,不僅有利于擴充河北地區的城市功能,引導資本、人才、技術、產權、知識由北京、天津向河北流動,還有助于解決環境污染等外部性較強的問題。
(二)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產業轉移的基本原則
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區產業轉移要堅持綠色發展觀,對于承接的企業項目進行嚴格審核,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絕不承接,同時優化承接環境,對于本區域三高一低的企業進行轉型、提升、優化和創新提升自身承接能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在河北剛剛起步, 需要加大財政投入提供科技支持, 通過相關立法來監督約束高污染的企業, 并出臺相應措施激勵企業從事與循環經濟相關的產業。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根據京津冀產業梯度性和互補性,進行產業雙向轉移
河北省在京津冀產業轉移中的地位不應該是單純消極、被動地“接收”性轉移,而應是積極、主動有選擇性地轉移,是吸收和轉移并重,即“雙向轉移”。從京津冀產業結構對比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在高新技術產業等方面處于高梯度水平,但河北省在許多勞動密集型以及部分資本密集型產業處于高梯度。北京可以向河北省轉移不再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甚至部分高技術產業,河北省也可以通過商品和勞務輸出等形式向京津轉移綠色農業、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等。
[1]肖金成,李忠.促進京津冀產業分工合作的基本思路及政策建議[J].中國發展觀察,2014(6)14-16.
[2]馬云澤,常燕.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區產業轉移的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6):57-58.
[3]刁文杰,朱翠景.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區域產業轉移問題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4):32-33.
[4]劉俊娥,張雪,段興橋.渤海新區增長極快速發展對策[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0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