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帆凡
四川文理學院
元雜劇音樂表現手法在戲曲藝術中的地位探析
徐帆凡
四川文理學院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影響下,融合各種表現手法形成并發展的一種新的戲劇形式,在我國戲曲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
元雜劇;表現手法;地位
元雜劇產生于元代,其形成是我國歷史上各種表演藝術積累、創新的結果,融合了說唱、音樂、舞蹈為一體的戲曲藝術,是一種“前無古人”的新型戲曲形式,為什說新?因為它自身并沒有照搬歷史,順其發展,而是有其自身的特點和一套完整嚴格的體制。元雜劇的出現帶來了我國戲曲藝術的第一個高峰期。那么,元雜劇到底有什么獨特的魅力呢?
元雜劇最早出現于我國北方,當時并不叫元雜劇,而是北曲雜劇,其實在宋末就已產生,到元代趨于成熟并走向繁盛,這和當時元代的城市經濟繁榮與市民階層的壯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由于農業遭到破壞,工商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又有元朝統治者的向外擴張,當時的城市經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為元雜劇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市民階層的不斷壯大也為其提供了廣泛的觀眾基礎,再加上當時知識分子地位低下,與廣大勞動人民一樣備受壓迫,流落民間,大批出入勾欄瓦舍,靠撰寫劇本為生,由于他們的參與,大大提高了劇本的質量與價值,為元雜劇的形成提供了創作基礎。
除此之外,元朝統治者的愛好與推崇,民族的統一使其各類民間藝術得到交流融合,當時的社會條件極其有利于元雜劇的形成。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基礎上吸收詞調、唱賺、大曲等各種曲調和有一些少數民族的“番曲”,發展而來的。在金代,出現了一種民間表演藝術用的底本―金院本,其段數較復雜,音樂較簡單,蘊含了表演、歌舞等因素,當時已有了用故事進行表演的成分,元雜劇繼承了它的演出形式,還在其基礎上擴充角色為旦、末、凈、雜等。在北宋出現的諸宮調,是一種大型的說唱藝術,由多套曲牌構成,它最顯著的音樂特征是宮調的多樣性。如我國現存諸宮調最完整的《西廂記》(又稱《董西廂》)全本就用了正宮、道宮等十四個宮調。它們的出現為元雜劇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元雜劇的音樂結構為曲牌體,是早期戲劇音樂發展的主要形式。元雜劇有一整套嚴格的體制,是以“折”為單位,一本通常為四折,有時會加入一個楔子,可位于開頭或折與折之間,這種情況通常是在情感抒發意猶未盡時,加以楔子進行補充,近似于聲樂曲目中的引子或是連接小節。也有劇本為五折的,如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則有五折,再加有楔子,還有史書所記載六折劇本的,如張時起的《賽花月秋千記》。元雜劇一般都是一本一個故事,但也有劇情復雜的時候,可增加本數,如關漢卿的《破窯記》、《澆花旦》則有二本,王實甫的《西廂記》一共為二十折,有五本。 元雜劇在音樂風格上,多采用七聲音階,偏音的運用較為自由靈活,常常以跳進為主,形成豪爽奔放、高亢激越的音樂風格,常用的特性音調是清樂,其中宮調、羽調、角調使用頻率較多,而商調和徵調是運用較少的,它的形成與構成曲調的諸多因素密切相關。元雜劇以敘事為外部形態,以抒情為首要目的,兩者合二為一,融會貫通,因此具有鮮明的敘事抒情的特征。其伴奏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弦樂器有古箏、琵琶、三弦等,打擊樂器有鼓、板、鑼等,這些樂器更加加強了元雜劇的音樂風格。元雜劇在歌唱時較自由,節拍中通常會出現散板,旋律在上下波動時會加入襯字,板式比較自由,充分體現了元雜劇其特有的“散板化”性質。中國音樂最有魅力的一個點就在于“散板化”,正是西方音樂所沒有的,這種“散板化”賦予了音樂極大的感染力和藝術表現力。
元雜劇在音樂題材上,其實在很早以前,古書中就曾提到雜劇的種數,也就是說,雜劇在那時就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并趨于成熟的狀態。根據現存劇本來看,元雜劇的題材多種多樣,有王宮貴族之悲,有底層民眾之苦,有男女情愛之感,有社會制度之無奈……對于當時的元朝,儒家思想還占據主流,而身處下層階級的民眾卻日漸覺醒,反抗意識不斷增強,雅文化與俗文化兩股浪潮相互沖擊,形成了文化史上的奇觀,正是在這種社會形態下,以關漢卿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創造出了屬于自己那個時代的文化。一方面,他關心百姓疾苦,熱愛大眾文化;另一方面,在當時的儒家仁政學說下,抱有對未來仕途的一種向往。
元雜劇開創了我國戲曲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而且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藝術,是“一代絕作”,在我國戲曲史、音樂史乃至文化史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我國現存的元雜劇劇本就有160多本。在當時被人們盛稱的作家有:關、鄭、白、馬、王五人。分別是:關漢卿,被后世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可見其影響頗深,現存代表作品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魯齋郎》、《孟良盜骨》、《單刀會》等;鄭光祖,現存代表作品有《倩女幽魂》、《王粲登樓》、《虎牢關三戰呂布》、《周亞夫細柳營》等;白仆,現存代表作品有《墻頭馬上》、《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宮》等;王實甫現存代表作品《西廂記》。除了這些之外,在當時并不出名卻在后世廣為流傳的有《哪吒鬧海》、《火焚摘星樓》、《焚綿山》、《十年埋伏》、《霸王別姬》等。同時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演員如朱簾秀、天然秀、順時秀等等。可見在元代,戲曲形成了第一個高峰期,并對后世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
元雜劇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一朵不凋零的奇葩,主要內容以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為主。其作品堪稱經典,其實還有很多小型的作品,并不為人所熟知,如《趙匡義智娶符金綻》中,趙匡義以武將的形象表現出的獨特人物性格和嚴謹的語言組織,這些都將在我國戲曲史上畫上重要的一筆!
[1]王國維.宋元戲曲史[J].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5
[2]王國維.宋元戲曲史[J].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9
[3]俞為民.中國戲曲藝術通論[J].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11
[4]廖奔.中國戲劇圖史[J].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5]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人間詞話[J]萬卷出版公司,2015.6
[6]崔佳.一本讀完人類戲劇的歷史[J]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4.3
[7]田可文.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J]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9
[8]陳建森.宋元戲曲本體論[J]人民出版社,2012.8
徐帆凡,女,1995.11,四川文理學院,音樂學2014級1班。
課程年度2015年,課程名稱《元雜劇音樂表現手法在戲曲藝術中的地位探析》 課程編號X2015R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