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散文論"/>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雷登輝
(武漢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
池莉評論小輯
生命本真的艱難追尋
——池莉散文論
雷登輝
(武漢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摘要:散文與小說不同的文體特性,決定了散文創作更加貼近現實,更加注重本真性,這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作家的了解,深入探尋作家的精神世界。池莉散文看似閑散平淡,卻一直保持著對生命本真的追尋。池莉散文通過對凡俗生活的書寫、對細節的重視逐漸升華和超越,平實中有批判,在批判中追求著生命本真的復歸。
關鍵詞::池莉;散文;生命本真;池莉熱;“漢味”
池莉小說備受評論界的關注,并產生了不小的爭議,諸如“抄襲”、“小市民”、“媚俗”(或“低俗”)、影視改編和小說起名等風波持續上演,熱鬧非凡,然而池莉散文卻較少受到關注。迄今為止,池莉已出版了包括《真實的日子》等多部散文集。*按發表時間為序,這些散文集分別為《真實的日子》(為《池莉文集》中一冊,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老武漢:永遠的浪漫》(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年版)、《愛你怎么也不夠》(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給你一輪新太陽》(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版)、《熬至滴水成珠》(2006初版,2010年修訂,均為作家出版社出版)、《來吧,孩子》(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成為最接近物質的天使》(為《池莉經典文集》中一冊,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石頭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很多散文在多部散文集中被重復收錄。池莉散文注重日常生活細節和細微的生命體驗,看似簡單平淡,讀來卻有不盡的味道。池莉散文缺乏評論界關注,或許與池莉散文內容上的“平淡”和形式上的“閑話風”有關:池莉散文總是以平常的口吻談論婚戀與日常生活,并無精巧的結構或精致的藝術形式。閱讀池莉散文,正如池莉坐在讀者對面侃侃而談,親切隨和,但平常與隨便并不意味著池莉散文的隨波逐流或粗俗淺陋,池莉散文也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追求。無論是寫凡塵俗事、記錄女兒成長過程,還是書寫武漢,都表現出池莉對生命本真的追求。池莉的創作以人的生命和生活為落腳點,雖然多次遭遇批判和非議,但她艱難地堅持下來,以自己的創作實績呼應了自己的創作理念。
一、凡俗生活的詠嘆調
和池莉小說一樣,池莉散文中的日常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平常的生活點滴經過池莉之筆,就變得生機勃勃,富有朝氣。池莉散文主要敘寫日常生活和凡塵俗事,諸如婚姻、愛情、教育、飲食、旅游,等等,無所不包。她在如絮語般的嘮叨中向我們“說說婚姻”、“說說愛情”,講述著“想念一種喝酒的方式”,或者談論“牛肉之香”。與很多文人吟誦風花雪月不同,池莉執念于凡俗生活,因為在她看來,凡俗生活更加貼近生命和生活本身。“俗”的本義就是“人”和“谷”聯系在一起,它首先強調的是人的自然屬性,正如池莉所言,“追求美好的物質生活……是構建宏大輝煌的社會體系的最基本起點;也是將貧困庸碌的小農社會提升為健康向上的市民社會的必須途徑。”*程永新:《池莉訪談錄》,《作家》2001年第5期。烏納穆諾在對人進行定義時,也強調人必須首先是“有血有肉的人”。他說,“如果要把這個人說得更具體、更直白,就是:要吃飯,要喝水,要玩耍,要睡覺,要思想,要愛欲的人;是看得見的人,聽得著的人,就是我們身邊的兄弟,真實存在的兄弟。”*[西]烏納穆諾:《生命的悲劇意識》,段繼承譯,廣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第2頁。因此,飲食男女,本性使然,吃穿住行是構成人們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俗”本身絲毫不帶任何貶義。
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事物仿佛都可以進入池莉散文。池莉滿心歡喜、如數家珍地向讀者訴說著生活的趣味,閑談中有真性情。炒菜、喝酒、吃飯、種菜、養花、購物、旅行、足球等等看上去的“瑣事”,經過細膩和溫情的加工,變成了生氣盎然的生活圖景,池莉游于其中,自得其樂,她希望讀者也能感受她的這份快樂。試看池莉烹調牛肉一文:“一切都在靈感的指引之下,我以學貫中西的心得和多次烹調獲得的經驗,精心掌握著牛肉的厚薄和紋路,掌握著刀背的力度和頻率,掌握著文火的程度和時間,并且大膽啟用高壓鍋作為烤箱。當通透的橙色晚霞照亮我們家廚房的時候,我們的小餐桌上,擺上了兩杯法國紅酒,兩只潔凈的瓷盤,盛著色澤紅潤的牛排,牛排與輔佐它的幾枚小西紅柿、幾片洋蔥和少許土豆條皆熱氣騰騰,鮮艷動人,之松軟鮮嫩,之口齒留香,讓愛人驚喜萬分,也讓我自己驚喜萬分……這是多么快樂又多么難得的時光!”*池莉:《成為最接近物質的天使》,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第94頁。(《無限接近美味·牛肉之香》)原本再平常不過的烹飪,在池莉的筆下搖身一變成了藝術品,由此生活便增添了色彩,多出了情調。
池莉記錄著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經歷的真實的日子,在其中找到了人活著的基礎,并將活著本身上升到一種詩意的境界。在瑣碎的事物當中感受生活,這是一種激情和真誠。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建功立業的宏圖,“做大事者不拘小節”,但也正因為如此,容易忽略日常生活。在這個意義上,池莉對日常生活的珍視,是一種反撥和提醒,具有正面的意義和價值。
池莉散文以凡俗生活為題材淺斟低唱,但并不淪為淺薄和粗俗。相反,正是通過凡俗生活,池莉向我們展示了“輕與重的辯證法”:看似輕飄飄的凡俗生活可以引領人們走向本真、永恒和無限。“輕與重的辯證法”在此處有兩層含義:一是技巧層面,池莉散文總是從細節出發,透過細小事物引申出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二是內容層面,池莉散文看似寫俗人俗世,瑣碎繁雜,但卻最終指向無限豐富的人生,由此池莉在書寫凡俗事物中實現了升華和超越。
池莉散文從生活細節出發,以小見大,卻能從中引申出人生的大道理,引人深思。一滴水是最輕的,但一滴水卻可以蘊含所有。通過最輕的一滴水,池莉引領我們感悟人生。《熬至滴水成珠》是一篇長文,沉淀了池莉走過不惑之年豐富的人生閱歷,講述著池莉如何將自我生命修煉到圓潤晶瑩、舒展自如的人生境界的艱難歷程。“還是人比什么都重要。”*池莉:《熬至滴水成珠》,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第82頁。人如何“知春”,便是這篇散文的落腳點。從少不更事到不惑之年,艱難坎坷總伴隨著我們,最重要的是經歷之后吸取教訓,以此來豐富人生閱歷,最終能泰然處理人生歷程中的各種事務。池莉說,“熬至滴水成珠本身,對于人生來說,卻實在是一個美妙景象,是一個美好的修煉過程。”*池莉:《熬至滴水成珠》,第103頁。輕盈的一滴水,由此承擔了生命的囑托,本身也變得沉甸甸了。
再如《晤雨》,池莉透過“一滴雨,一滴明晰的,大大的雨珠子,不偏不倚地在了我的指頭上”引申開來,她說到,“雨就是這樣的一種自然的奇跡:一邊澆灌我們,一邊淹沒我們;一邊潤物無聲,一面雷霆萬鈞;有時候是天堂,有時候是地獄。多少次,我直接地經歷著升華和墜落,愉悅與恐懼,安詳與躁動,感恩于畏懼。”*池莉:《熬至滴水成珠》,第76頁。一滴雨里就是整個人生,試問,還有什么東西比人生更加沉重呢?又如足球:池莉對足球的理解讓人印象深刻,她在足球之中看到了“既有方又有圓,既要勇敢又要智慧;既有艱辛的漫長奮斗又有成功的輝煌瞬間”。池莉喜歡賽場上“人的原始激情”,贊賞球場上“優美的力”、“洶涌的淚”、“開心的笑”和“真正認真的競技”*池莉:《成為最接近物質的天使》,第214-225頁。(《給足球八則》)。從池莉對足球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她對人生的深刻理解,準確生動,不失文采,又指向無限豐富的人生。
除雨滴和足球之外,池莉散文中還有無數細小瑣碎之物,比如肥肉(《紀念肥肉》)、金黃色的煎魚(《金黃色的煎魚與英雄路短淚滿襟》)、假墻(《假墻的秘密》)、“豆豆店”(《大廈腳邊的豆豆店》)和螢火蟲(《再見螢火蟲》),等等。正是透過這些細瑣之物,池莉將細節與人生關聯起來,從中看到了人生的規律、法則與奧秘,由此,小和大、輕與重實現了轉換。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池莉說,“從一滴水珠出發,便可以直接俘獲陽光——我相信這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池莉:《成為最接近物質的天使》,第99頁。(《無限接近記憶·再次看貓》)池莉散文雖無佛學般精微玄妙,但其中方法和理數卻有著相似之處,正是從這些細節出發,池莉散文把握到了整個人生的智慧和要義。
評論界對于池莉創作一直存在爭議,其中一種看法便認為池莉創作多寫日常生活,繁蕪雜亂,絮絮叨叨,降低了創作的藝術品格。這種說法看上去很有道理,卻過于決斷,似乎題材就決定了品格,絲毫沒有注意到池莉在技法和內容上的用心之處。池莉散文,看似閑散卻不散漫,看似簡單卻不失意味,細膩溫情的文筆中有無限煙云,對日常生活的珍視中有對生命的堅守和執著,為我們展示了一曲又一曲凡俗生活的詠嘆調,既悅耳動聽,又豐富多彩。
二、批判中的追求與回歸
有學者指出,池莉散文“過多拘泥于自己的日常生活敘事,還缺乏一定層次的文化感,缺少一定的歷史深度,有一點流于平面化寫作”*梁艷萍等:《世紀轉型期的湖北散文研究》,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1年,第166頁。。乍一看這樣的判斷不無道理,但卻經不起檢驗和推敲。池莉散文雖然敘寫日常生活,卻正如本文前面所指出那樣,池莉在書寫日常生活中從細節出發,已經把握住了整個人生的要義。不僅如此,池莉散文還是一把批判的利刃,對教育制度、對缺乏常識的時代病癥、對世俗愛情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池莉的批判并不出于仇恨或報復,而是源于對人性的關懷,對常識的尊重,是對生命本真的堅守和追尋。
《愛你怎么也不夠》《來吧孩子》和《立》是故事性散文集,講述池莉培養女兒亦池的艱辛過程,占據了池莉散文的重要部分。孩子還未出生,有關孩子生育證的波折似乎就預示了孩子出生后的不平靜。隨著孩子的艱難出世,池莉開始了與中國式教育模式的艱難斗爭,眾所周知,中國的教育模式以是應試教育為主,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片面追求升學率和高分。這種機械化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學生能力的充分發揮,是一種畸形發展的教育模式。雖然教育部門屢次提倡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為主的教育模式至今未有較大成效的改變。身在中國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池莉許多時候也無能為力,只能默默抗爭,但她從中表現出的教育理念和應試教育已有很大的不同。面對形形色色的幼兒教育早期開發班,池莉憤怒無語,堅決反對這種違背天理和常情的教育方式。她說,“普天之下,所有的幼小生命,無不有一個自然成長的過程。天真快樂地吃睡玩逗耍,這是幼兒生命的本能啟動,它們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生命知識,遠不是什么英語錄音磁帶和識字課本能夠替代的。”*池莉:《立》,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第44頁。在對女兒自然天性的培育中,池莉看到了“孩子的強大超乎想象”,于是池莉繼續反抗著幼兒園的“紀律”,為孩子制定三條原則:第一條是“讓小亦池盡情地與她的小朋友相處和玩耍”;第二條是“順從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讓她在最開放的狀態下接受自然啟蒙”;第三條是“為孩子講故事和閱讀”。*池莉:《立》,第57-60頁。這些行動加上母親池莉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溺愛,為亦池的健康成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亦池也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有驚無險地從小學跨到高中。但高中教育是應試教育最集中的時段,亦池自然發展的天性完全不適應這樣的教育模式,于是池莉母女開始了艱難的出國之路,最終成功突圍:亦池到英國協和學院(簡稱C.C)讀高中,到倫敦大學學院(簡稱UCL)讀大學,再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簡稱LSE)攻讀研究生,如期畢業,之間還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翻譯小說。這三所學校都是同類學校中的頂尖學府,排名位居世界前列,殊榮和光彩的背后,卻是池莉的血淚抗爭史。池莉的努力可謂是嘔心瀝血,但也成就斐然,對自然天性的保護最終得到了很好的回報。
《愛你怎么也不夠》寫在亦池5歲之時,文中充溢著母親的溺愛和呵護,溫情而細膩。《來吧孩子》寫在亦池18歲之時,洋溢著孩子成才的驕傲與自得。《立》寫在亦池23歲之時,此時的亦池已經讓池莉完全放心。一路走來,母親池莉的呵護和遠見,是亦池成人成才的關鍵。池莉說,“我希望我的女兒,首先能夠從真實不虛的生活中懂得生命意義。懂得敬重生命是世間最大的物事。懂得專業知識的學習其實就包括在敬重生命之中,它們其實與享受生命并行不悖。”*池莉:《來吧孩子》,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第232頁。簡單的文字背后,是對中國式教育的抗爭,是對命的尊重與敬畏。池莉的育兒經,并不只是講述培育孩子的吃喝拉撒,而是將孩子的培養當成頭等大事,排除萬難讓孩子擁有自然的天性和綜合發展的能力。這份用心,是池莉作為一個母親的堅守和責任,同時也將自我、家庭與社會聯系起來,對如今中國人最為關心的教育問題有著重要的啟示,因此具有了更加廣泛的意義。
隨著池莉年齡的增加和認識的成熟,她的散文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果說池莉早期散文注重抒發零散的人生感慨,那么諸如《石頭書》等散文近作便是池莉理性經驗的集中沉淀,代表著池莉在思想和認識上的進一步成熟。在《石頭書》前言中,池莉交待了書名的由來,直言這是一本有關常識的書:“常識就是這樣,在生活中簡單易行,無師自通,心有靈犀,順理成章,常識不用道理只因它本身就是道理”,“它強大無比,神奇廣被,根植最廣大人群,代代延續,像石頭一樣古老,恒遠,簡單,厚實。”*池莉:《石頭書》,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年,第2頁。正是因為有了亙古不變的常識作為后盾,池莉能坦然面對人生的各種遭遇。
如果沒有時代語境,常識本身便是無用之物,因為大家都懂得常識,多言便是廢話。正如池莉所言,常識寫在“每每發現生活常識被糟蹋、被破壞、被損毀、被遺忘的時候”*池莉:《石頭書》,第2-3頁。。看看如今浮躁的時代環境:物欲膨脹,價值失落,人們找到了物質上的滿足,卻失去了精神上的歸宿,因而常識變得更加可貴,成為最亟需的東西,也正因如此,池莉大聲疾呼常識的重要性,便是對人性復歸的真切呼喊。池莉談快樂時說,“近三十年來,我們物質條件越來越好,可是我們發現快樂越來越少,于是我們發現自己非常地非常地需要快樂。”*池莉:《石頭書》,第50頁。這是現狀,無可回避,但通過何種方式,我們能通向快樂之路?池莉的回答簡單而真切,“說得精到的,常識就有,只我們沒有細看和細想。例如:人逢喜事精神爽。喜事,就不僅僅指的是物質,含有更多精神意味,是只要那樁事情能夠令人開心。”*池莉:《石頭書》,第53頁。池莉在此通過常識來抨擊那些只想通過物質條件的提高就想獲得真正快樂的暴發戶們。在談敬畏時,池莉痛斥各種忘記常識的社會亂象,呼吁人們重拾敬畏之心,“怕懼和敬畏,上帝與青天,其實既非迷信,也非高深理論,它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社會最普遍的道德準則。違背了,就是會出大問題。”*池莉:《石頭書》,第83頁。對常識的敬畏一目了然,對生命本真的追尋也清晰可辨。
評論家們大多認為池莉“不談愛情”,否定浪漫,例如路文彬曾撰文大聲質問池莉“憑什么去解構愛情”*路文彬:《不喜歡池莉小說的四個理由》,《中關村》2003年第8期,第117頁。,有理有據,絲毫不給池莉辯解的機會。我們來看看池莉散文中所表現的愛情觀。池莉說,“我們不談愛情。我們婚姻是功利主義,家庭是繁殖主義。結婚為的是生子,生子為的是望子成龍,成龍為的是做人生人,做人生人為的是享受他人的羨慕嫉妒……”*池莉:《石頭書》,第25頁。愛情和婚姻都被現實捆綁和束縛,我們難以有所突破。池莉說,“一曲《金縷衣》告訴我們,唐朝我們懂愛情。一部《紅樓夢》告訴我們,清朝我們仍懂愛情。現當代我們也曾有過愛情噴薄欲出的時代機遇:五四算一次,‘文革’結束撥亂反正初年也應算得一次。唯望上蒼可憐我族群,再度賜予機遇。”*池莉:《石頭書》,第29頁。(《說說愛情》)回望歷史,放眼當下,池莉期待時代能給予我們擁有愛情的機會。由此看來,池莉并不是真正地否認愛情,而只是否定俗世中的愛情,她把自己所期待的放到了更高層次上,只是這樣的愛情在現實中無處尋到而已。
《石頭書》中總計29篇散文,說婚姻,說快樂,說教育,說幸福,處處充滿對人本身的關注,教會人如何抵御外界誘惑、如何面對磨難,看似閑談卻不失趣味,理性又不似教訓,充滿對世態變化的擔憂,又洋溢著對人生幸福的驕傲和滿足。與池莉以前的散文不同,《石頭書》多了一份理性精神,少了一份倔強和任性,還多處引經據典,中西典故隨處可見,從中也可以看出池莉的勤勉與進步。此時的池莉,睿智而成熟,能針對時代病癥對癥下藥。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她以人的需求為根本,守護人的基本權利,懂得做人的規矩,不夸張,不矯飾,坦誠自然,恰到好處。池莉以小說寫作的練達、廣博的學識和超然的見解,將人生之境鮮明形象地呈現讀者眼前。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池莉尋了幾十年才最終尋得。可以說,《石頭書》便是池莉“離暗出明”的那層醒悟,正是池莉《熬至滴水成珠》中所言的人生之春。
從《真實的日子》到《石頭書》,池莉以巨大的熱情投入到散文寫作當中,從未放棄對現實的拷問和對幸福人生到底如何的探尋。池莉說,“好日子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好日子更是精神上的。好日子是皮囊,須得人為地填充靈魂。”*池莉:《成為最接近物質的天使》,第175頁。(《好日子怎么過》)池莉說,“復雜本來只是一種霧靄,有了陽光,它便消散。說了半天,說的也只是一種正常的,規矩的,自律的小康生活。”*池莉:《成為最接近物質的天使》,第182頁。(《不是談享樂》)可以看出,池莉提倡的生活方式不過是一種簡單、健康、充實的生活方式,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當代中國人一直很難實現這樣的生活方式,也正因為如此,她才深入其中,有感而發,竭力批判。人和生命,成為池莉散文創作的落腳點,池莉試圖在創作中追求完滿的生活、健康的人性和豐富的生命狀態。
三、武漢情結與“漢味”特色
池莉小說以書寫武漢而出名,與方方小說一道,被樊星等學者稱為“漢味小說”*樊星:《“漢味小說”風格論──方方、池莉合論》,《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1期。,成為武漢的文化標簽。在《煩惱人生》《不談愛情》《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漢口永遠的浪漫》《致無盡歲月》和《生活秀》等小說中,池莉已經通過巧妙的構思與創作意志把武漢的市民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向世人描繪了豐富多彩又個性鮮明的武漢。在池莉散文中,武漢也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池莉散文有著非常濃厚的武漢情結。池莉說,“我相信,我的生命性質正如我的故鄉和命運一樣,先于我的存在而存在,早就隱藏在文字里。”*池莉:《成為最接近物質的天使》,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第109頁。(《生命是用來揮霍的》)武漢是池莉的第二故鄉,是池莉大部分小說書寫的地方,池莉在書寫武漢之時表達著自己對于生命的感悟,將武漢與自我融為一體,書寫著有關生命的篇章。
在散文中,池莉酣暢地表達著對武漢的摯愛。《老武漢:永遠的浪漫》(以下簡稱《老武漢》)屬于《老城市》叢書的一種,為一本通俗的武漢讀本,是池莉在翻閱了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創作而成,隨書附有大量老照片,介于文學書和美術畫冊之間,圖文并茂,富有生氣。池莉自青年時代便生活在武漢,對武漢的地理氣候、政治經濟和民俗民風等多方面都有獨特而深入的了解。此外,池莉的文風簡潔卻不失文采,運筆如行云流水,講故事娓娓道來,這都為創作一本通俗但富有韻味的讀本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從文學藝術到政治經濟,從飲食起居到建筑歷史,從日常細節到革命運動,池莉在書中事無巨細,一道說來,讀者在池莉的筆下就能感受到老武漢的輝煌與沒落、驕傲與憂傷。池莉在《老武漢》中將老武漢人的性格特征描繪得栩栩如生,“漢味”特色呼之欲出,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何謂“漢味”?樊星將“漢味小說”定義為“以具有濃郁的武漢地方風味的文學語言描繪武漢風土人情的小說”*樊星:《“漢味小說”風格論──方方、池莉合論》,《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1期。。由此,池莉散文的“漢味”特色已然成立,因為池莉正是以具有濃郁的武漢地方特色的文學語言來描繪武漢的風土人情。池莉書寫武漢的語言是地道的白話,它簡單隨和,來自民間,并無刻意的雅化,并時常夾雜一些武漢方言,能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武漢的風土人情和武漢人的性格特征。在池莉筆下,長江漢水、黃鶴樓、龜蛇二山、晴川閣和古琴臺等景點如在眼前,歷史人文景觀與武漢人的性格相映成趣,一個開放、包容、潑辣、張揚、革命和富有生命活力的老武漢呈現在讀者面前。
武漢地處九省通衢,地理位置優越,商業文化悠久,交通經濟發達,江河湖泊縱橫,人流穿梭如織……正是這些外在條件決定了武漢的氣象與武漢人的性格。武漢人說干就干,洋務運動、革命運動、工業建設,都敢為天下先。武漢人堅強隱忍,雖處水深火熱之地,卻不被壓倒,“蔣介石把剿匪搞得那么緊張,水災是那么無情,火災是那么猖狂,傳染病一再卷土重來。可是武漢市似乎無所畏懼,一切都不在乎。”*池莉:《老武漢:永遠的浪漫》,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年,第156頁。武漢人喜歡張揚,“老武漢是熱鬧的煙火,注定了要騰上天空,盡情開放,五彩繽紛。照亮人生記憶中的最難忘的一章。”*池莉:《老武漢:永遠的浪漫》,第92頁。武漢和武漢人還有著其他方面的特色,因此“漢味”只是一種被明顯感知的風格,卻不能被清晰地定義,因為武漢有著非常獨特、駁雜的文化品格,并不只有單一的一個方面。
池莉說,“相對好些個堂皇建都的大城市來說,老武漢是一個遠在江湖的城市。你們可以居廟堂之高,唯我樂意處江湖之遠。廟堂玩的是深沉和莊重,而老武漢是沖動的,火辣的,自由的,散漫的,靈性的,以生命愉悅為根本的。”*池莉:《老武漢:永遠的浪漫》,13頁。這就是池莉喜愛的武漢。她活潑動人,她包容萬千,她潑辣張揚,彰顯著生命和能量的色彩。《老武漢》之外,還有許多收錄在池莉其他散文集中的散文表達著池莉對武漢的喜愛和眷念。《我對武漢說·一條大河波浪寬》和《我對武漢說·水是不能忘記的》熱情地歌頌流水對武漢的滋養,《上海的現實主義》將對上海的討厭和對武漢的喜愛對比,都將這種喜愛表達到了極致。
常常有人說武漢人沒文化。其實換個角度來講,武漢人已經將文化隱藏在生命之中,他們以生命的愉悅為準則,這突破了制度文明常常限定給個人的條條框框。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文化品格是一種更為接近生命本體的文明形態。無怪乎池莉將武漢作為自己作品的載體。無論是池莉小說還是池莉散文,都以人的生命作為準則,而武漢開放、自由和火辣等文化特征,正好符合了池莉的審美期待,或者說,正是武漢文化滋養了池莉這樣的性格。武漢之于池莉,是載體,是寄托,如今池莉之于武漢,也成為了不可缺少的文化標簽。正是如此,池莉與武漢融為一體,相互促進,都越發光彩照人。
池莉愛武漢愛得熾熱,愛得真切,這當然是一種義無反顧的溺愛,但池莉并沒有忘乎所以,她也清醒地認識到武漢文化的一些不足和缺憾。《我對武漢說·咸安坊的書與法國式的傻》就希望武漢人能夠變“傻”一點,希望城市的古舊建筑能保留下來;老武漢的小吃品種很多,“令人憂傷的是,今天老武漢的小吃衰落了。只有‘老通城’豆皮作為歷史教育的實物保留了下來。”*池莉:《老武漢:永遠的浪漫》,第208頁。不僅如此,許多陋習依舊不改,“現在的許多武漢人幾乎沒有任何精神凝聚力,絲毫不約束自己,一盤散沙,見利忘義,垃圾隨手扔,粗話隨口說。”*池莉:《老武漢:永遠的浪漫》,第214頁。如今,老武漢已經沒落,繼而興起的是“大武漢”的號召與建設,這就需要我們與時俱進,保持優點和特色的同時盡量改掉陋習,讓武漢成為一個堂堂正正、名副其實的“大武漢”。
池莉說,“武漢市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城市,我常常樂于在這個背景上建立我的想象空間。”*池莉:《一冬無雪》,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第2頁。池莉在散文中將對武漢的摯愛表露無遺,也將武漢與自我融為一體,但并不逃避武漢文化中的粗陋習氣。池莉對武漢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和獨特見解,為池莉作品帶來了與眾不同之處,成就了池莉散文的“漢味”特色。同時,這對書寫武漢地域文化也具有極大的意義與價值。
四、結語
池莉對凡俗生活的珍視,源于對革命年代的假大空話語模式的反對和對90年代以來復雜社會生活的反思。池莉早年生活時期,正是中國革命話語瘋狂盛行的時代。人們因為政治和輿論的壓力,被迫或者無意識地表現自己的革命性和政治性,人們忘記了衣食住行,忘記了性,忘記了男女有別,卑微的個體的聲音和需求幾乎完全被淹沒在集體的話語里。此時池莉認同凡俗世界,是對革命時代話語模式的反撥,因而也就是對人的尊重和愛護。9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步入商品化時代,很多人開始下海經商、隨波逐流,物質生活提高后卻失去了精神上的歸宿,此時池莉對常識的呼喊便又是對生活本真的堅守,提醒人們生活中自有樂趣和價值,凡俗生活中也能找到生命的寄托,無需好高騖遠追求物質而忘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無論外界怎么變化,池莉總是以懷疑和謹慎的眼光審視著外部世界,這種懷疑的精神奠定了池莉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她懷疑著、探求著世界的真實,并將這種懷疑精神持續性地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之中,使之成為寫作的原動力,因而池莉對凡俗生活的珍視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自然選擇,雖然可能被人詬病,卻永遠不過其時。就是在這種意義上,池莉表示反對“故作高深狀的散文”,而她也以自己獨特的散文創作實績呼應了自己的言行。
盡管池莉書寫日常凡俗生活,卻并沒有降低藝術水平,流于俗套和粗俗。對于生命本真的表現和追尋,可以說是池莉散文的根本問題。在這一根本問題的層面上,池莉幾十年如一日,堅持著自己的藝術追求,持續地給予人和生命以熱情的關注,這是我們看到的與批評家長期批判和否定的不同向度的池莉,從中也可看出散文研究對于作家研究的重要意義所在。由于種種原因,池莉散文當然也存在許多不足,比如有些散文過于口語化,有些散文的主題太繁雜細瑣,有些散文有些訓誡的口吻,但毫無疑問的是,池莉已經為我們留下了諸如《愛你怎么也不夠》和《熬至滴水成珠》等散文精品,在“為人生”的層面上啟迪著讀者,既有審美追求,又有理性判斷。無論是書寫細瑣事物,還是講述育兒經,或是敘寫大武漢,讀者都可在池莉散文中恣意享受美的快感,領悟人生要義,感受“漢味”文化,不忘生命本真,這便是池莉散文的魅力所在。
(責任編輯:畢光明)
A Study of Chi Li’s Prose
LEI Deng-hui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Abstract: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pros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fiction, determines that prose writing is more close to reality and is more focused on authenticity, which is conducive to ou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writers and to delving into their inner world. Chi Li’s prose, though seemingly idle and plain, has always maintained its pursuit of the true life. In her prose, Chi Li has been pursuing criticism amid plainness and a return to the true life amid criticism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common life as well as the gradual sublimation and transcendence in the attention to details.
Key words:Chi Li; prose; true life; the craze for Chi Li; “the Chinese-style”
中圖分類號:I20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310(2016)-01-0053-07
作者簡介:雷登輝(1988- ),男,湖北利川人,武漢大學文學院2014級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4
基金項目:江漢大學2014年武漢語言文化研究中心開放基金重點項目“池莉研究”(項目編號:14G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