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試論全球化與跨文化人才培養問題

2016-03-16 10:04:45李宇明
文化軟實力研究 2016年3期
關鍵詞:全球化跨文化語言

李宇明

?

試論全球化與跨文化人才培養問題

李宇明

全球化是經濟一體化帶動而形成的世界發展大趨勢。它沖擊著國界和文化疆界,既帶來了文化的大匯聚,也引發了各種文化沖突。面對如此之文化時局,文化意識逐漸自覺,逐漸形成了維護文化多樣性的國際共識。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大潮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盟等國際組織以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探索跨文化人才培養的問題,提出了“世界公民”“全球教育”“國際理解教育”等教育理念。跨文化人才不僅需要多語能力和文化知識,而且需要文化包容態度和文化整合能力。跨文化人才的培養,需要樹立“多語主義”理念,實行三語教育或四語教育制度;需要重視“譯”這種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需要深植本土文化之根,以防在多元文化中出現“文化迷失”。“植根”的根本之策在于整合優化本土文化,使中華文化強大起來,為國人在不同文化間行走備上充實的行囊。最后提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地位亟待提高的問題,這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話語權和跨文化人才的培養。

全球化 文化多元化 跨文化人才 多語主義

全球化是當前國際發展的大趨勢,其原動力,也是其最為明顯的表現是經濟一體化,并由經濟一體化而逐漸引發的科技、信息等其他方面的“一體化”,形成方方面面的全球化。全球化將多元文化匯聚在一起,將文化多元化的問題凸現出來,將文化多元化由現實存在轉化為意識形態問題。經濟一體化與文化多元化,形成全球化的兩個相互關聯又相互矛盾的突出特征。全球化幾乎使每個國家、每個社區甚至是每個家庭、每個人都時時處在多元文化之中,要求人們具有全球意識和在不同文化間穿行的能力,亦即“跨文化”的意識和能力。跨文化人才的培養,成為當前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文化建設、國家建設需要關注的重要課題。

本文簡要敘述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問題,討論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對當代人的“跨文化”要求,進而探討跨文化人才培養的若干問題。

一、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

(一)關于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這一術語廣為流行,但是存在諸多爭議。綜觀全球化的研究,主要爭議有三個方面:(1)全球化的真實性問題。全球化究竟是學術界構擬出來的一個說法,抑或已經是一個現實存在?(2)全球化的進程問題。全球化是歷史上早就存在的,還是近來新發生的,抑或根本就沒有開始?(3)“逆全球化”問題。全球化的副作用引發了“逆全球化”的思潮和種種行為,這種思潮和行為能否阻擋全球化進程?近來頻頻發生的貿易保護現象和多國因難民潮而采取的移民限制等,是否說明全球化已經開始發生逆轉?

不少學者認為,全球化是一種發展趨勢,它在歷史上早就存在,持續而進,今日為盛。李慎之、何九盈等已有論述。*李慎之:《全球化將是一個沒有終結的過程》,見樂黛云、[法]李比雄:《跨文化對話》(二),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何九盈:《全球化時代的漢語意識》,語文出版社2015年版。本文認同他們的觀點,把全球化看作一種發展趨勢,是一個進程中的現實;它不應是學術界憑空構擬出的概念,但是學術界的研究的確增加了對全球化的理性認識,這種理性認識反作用于現實生活,又有力地推進著全球化的進程。全球化不僅給人類帶來了諸多實惠,也帶來了人類的諸多不適應,出現了“逆全球化”的思潮與行動,“逆全球化”所逆所反的不是全球化本身,而是全球化的弊端。全球化是歷史趨勢,其進程可能因為“逆全球化”而放緩,但趨勢不可改變。

經濟一體化是全球化的最大動力,是全球化最突出、最硬朗的表現,也是促成人們形成全球化意識的最重要的因素。經濟從來就“不守本分”,經濟一體化要求與經濟活動相關的因素也“一體化”,從而使一體化的領域不斷擴大。全球范圍的金融投資、貿易、跨國公司的生產經營,要求新的社會規則、社會組織和世界秩序,要求新的世界治理理念,從而推動科技、教育、法治、管理乃至政治、文化、思想觀念、人際交往、國際關系等方方面面的全球化。

人口快速的大面積的移動,既是全球化的一種表現,也是促進全球化的重要因素。邁克爾·拜拉姆(Michael Byram)曾引用何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的觀點,認為“只有通過中等教育才能實現社會流動……如果接受了某種形式的高等教育更是如此”。*[英]邁克爾·拜拉姆:《從外語教育到跨文化公民教育》,韓慧、余衛華、施麒麟譯,外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75頁。其實,教育的發展不僅是“社會流動”的重要條件,也是人口流動的一個重要條件。因為人口流向(觀光旅游的短暫人口流動及投資、貿易等除外)基本上是向著高收入、高福利、適宜生活的地區,特別是就業、學習、探親及難民的人流。接受過一定教育的人,才更有利于實現向“高處”流動。就中國來看,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流動,西部人口向東部流動;就世界范圍來看,第三世界人口向發達國家流動。這種人口流動就像是“俄羅斯套娃”一般,出現在各國各地區。

交通、通信和網絡的快速發展,使人類的交往半徑、見聞半徑空前增加。密集的航空線路、快捷的陸上交通、跨國跨地區的觀光旅游,使人們的交往半徑迅即延伸,能夠方便體驗異國風情。電話、廣播、電視、互聯網的普及,實現了全球通信和信息的即時共享,人們見聞日廣,信息日新,不出門果真如“秀才”般能知曉天下事。“俄羅斯套娃”般的人口流動和交通、通信、網絡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交往、見聞、信息的“全球化”,也促進著經濟領域的全球化和非經濟領域的全球化。

與全球化相適應,人類必須有全球意識,必須考慮全球治理的問題。

(二)關于文化多元化

全球化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文化,包括全球化對文化的影響以及如何對待多元文化和多元文化對全球化的“逆力”等問題。

其一,全球化使不同文化急遽“匯聚”起來。

在全球化程度較低的過去,人類的不同文化在地域上基本上是分散布局的,只有一些特殊人物,如旅行家、探險家、布道者、外交家、游商和巡演藝人等,才會經常在不同文化間穿行,只有較大的城鎮、民族雜居地區才有可能出現不同文化的匯聚,只有博物館和戲劇中才能集中展示不同文化。而今,隨著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俄羅斯套娃”般的人口流動,不同文化的人可能聚集在一個工作單位,生活在一個社區。即使不同文化沒有形成這種“地理性”匯聚,人們通過旅游、廣播、電影、電視等也經常接觸異文化,形成不同文化的“信息性”匯聚。特別是互聯網,不僅是促進全球化的新的巨大力量,也極大極快地網羅起、匯聚起多元文化,成為不同文化“信息性”匯聚的大平臺和大數據庫。互聯網真正把人類網羅進一個“地球村”里。

其二,全球化人們的文化意識明顯起來。

不同文化古來存在,但因其是“分散布局”,人們多在一種文化中生活,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一般人的文化意識并不明顯。由于全球化促成了不同文化的“地理性”匯聚和“信息性”匯聚,人們時時處處都能接觸到不同文化,甚至在生活、工作中還需要處理文化問題。見識不同文化之時,會反觀本我文化。大量的研究表明,一個外語學習者不僅會了解異文化,而且對本我文化也會有更為理性的認識。故而不同文化的匯聚,會喚醒人們的文化意識,積累的和需要思考的文化問題也必然會越來越多。

其三,全球化使文化的話題沉重起來。

全球化要求世界是平的,它首先沖擊著森嚴的國界和海關,也沖擊著文化的藩籬,使其變得低矮,變得稀疏。人權侵蝕著國家主權,大文化以“叢林規則”威脅著弱小文化及其語言。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或多或少都受到大文化的影響,在社團內部不斷形成代溝,代溝形成的年限逐漸變短,代溝也逐漸加深。其結果是文化的縱向傳承減弱受阻,大文化的橫向傳播獲得加速度。

全球化對國界和文化疆界的沖擊,造成了文化沖突的加劇。文化匯聚處,不論是地理性匯聚處還是信息性匯聚處,自然會產生文化摩擦乃至文化沖突。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文化保護的意識必然增強,抵御措施頻發。在抵御外來文化的同時,人們還常會采取兩種戰略:一是復興傳統文化,以加強文化的縱向傳承能力,減緩代溝;二是文化外拓,借以擴大自己文化的版圖,從而導致新的文化沖突。如果說文化集聚帶來的文化沖突是“自然沖突”的話,那么,文化保護帶來的文化沖突就是“人為沖突”。人為沖突常為文化社團的意志所致,其極致表現便是戰爭。當前國際上的戰爭,似乎都可以看到文化沖突的因素。

其四,維護文化多元化。

文化不論大小強弱,都是該文化社團的歷史遺存,是人類百萬億年的創造。文化保存著人類的文化基因,是人類失而不可復得的文化財富。珍愛文化、尊重文化、保護文化、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已成為當今的“文化共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盟等許多國際組織,都是文化多元化的提倡者。文化多元化體現著在全球化背景之下,面對文化集聚、文化沖突而形成的文化自覺意識,是全球化在文化領域的逆向物,也是全球化的伴生物,因此也可以將其看作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特征。

二、多元文化對當代人的要求

全球化幾乎使每個國家、每個社區甚至每個家庭、每個人都處在多元文化之中。比如中國,起碼就有五種文化并存:中華共同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漢語方言文化、歷史傳統文化、外來文化。作為中國人,即使不出國門,也需要了解這五種文化,科學對待這五種文化。

全球化時代,或者說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時代,要求當代人必須具有全球意識,具有在不同文化間穿行的能力。這種意識、這種能力,可以具體描述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具有多語能力

語言(包括文字)是文化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文化最為重要的載體和闡釋者,當然也就成為文化溝通最為重要的津梁。了解一種文化,不一定由語言開始,可以由音樂、繪畫、舞蹈、建筑、飲食等開始;但是掌握了某種語言,才能夠更便捷、更深入地理解那種文化,特別是那種文化的精髓。因此,第二語言教育絕不僅僅是語言教育,而是跨文化教育。

在過去,特別是在教育不發達的國度和地區,一個人一般只掌握母語一種語言,是“單語人”。現在,隨著教育的普及,外語或第二語言學習已經成為教育普及的內容之一,現代的年輕人基本上是“雙語人”或“多語人”。國際上現在已經基本形成共識,認為單語人是一種落后的“語言人”,現代人應當是多語人:掌握母語以利于文化傳承;掌握一門本地區較為重要的語言,以利于在本地區的生活和工作;掌握一門世界上較為重要的語言,以利于了解世界,參與國際事務。

(二)具有多元文化知識

掌握一種語言,并不是僅僅掌握這種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和文字,還需要掌握這種語言的語用規律,特別是交際文化。一種語言最重要的語用規律和交際文化,就是懂得與不同人、在不同的場合用何種方式、何種風格的話語進行交談。

交談是有內容的,這些內容必然要涉及某語言社團的文化,涉及其歷史、宗教、地理、文學、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社會制度等等。當代人應當具有多種文化的基本知識,特別是自己所掌握的第二語言、第三語言乃至第N語言的基本文化知識。

(三)具有包容的文化態度

語言能力、文化知識都是穿行于不同文化間的“工具”,屬于“術”的范疇;而要能夠穿行于不同文化,更重要的是“態度”,是對不同文化的包容態度,這屬于價值觀的范疇。要有了解不同文化的欲望,要在對不同文化了解的基礎上理解它、掌握它。任何一種文化都有一個悠久的形成歷史,都是某文化社團為適應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創造、傳承下來的。人類的這些文化對于我們來說,有些熟悉有些陌生,有些可以理解而有些甚至不可理解,但都應用包容的態度去對待它。

文化包容體現著人的文化涵養,“文化歧視”是不正確的文化態度,常會引發文化誤會,甚至激化文化沖突。早在197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各成員國就通過了《關于教育促進國際理解、合作與和平及教育與人權和基本自由相聯系之建議》。該建議提出:“在所有階段、所有形式的教育中樹立國際視角與全球視野;理解和尊重擁有本民族文化及其他國民文化的所有人民及其文化、文明、價值和生活方式;自覺認識人與人之間及各國民之間的全球性相互依存關系的增強;與他人進行思想溝通的能力;不僅要認識權利,還要自覺認識個人、社會集體及國家各自應承擔的義務;理解國際團結與合作的必要性;為參與個人所屬的社會、國家及世界諸問題的解決做準備。”這七條建議,都蘊含著“文化包容”的精神。

(四)具有文化整合力

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要求現代人能夠在不同文化間穿行。穿行于不同文化,就是接觸不同文化、了解不同文化、鑒賞不同文化,進而在穿行中傳播文化和整合文化。

穿行于不同文化間的人,就是文化使者。在文化穿行中也傳播著文化,不僅向外傳播本我文化,也會引入外來文化。而文化傳播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文化整合的過程。一個稱職的文化整合者,應當是能夠不忘“本來”,堅守本我文化的優秀傳統而不“數典忘祖”;同時能夠借鑒“外來”,吸收人類的一切優秀文化,而不盲目排外;整合的目標是面向“未來”,建立適合于新世界新時代的新文化。

三、跨文化人才的培養

跨文化人才的培養,是個老話題,也是新話題。說是老話題,大約自古教育都會遇到跨文化的問題;說它是新話題,是指今天的“跨文化”面臨著時代的全新問題。跨文化教育不是專業教育問題,而是全民教育的問題,包含著對未來人和未來世界的看法。

國際組織和許多國家都在關注跨文化教育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遺余力地推進 “世界公民”教育和跨文化教育。歐盟的外語教育政策體現了“跨文化公民外語教育”的精神。英國2000年修訂的地理課,引入了“全球公民”的因素。韓國2001年的課程改革,高中選修課就增加了“國際理解教育”的內容。日本學者也提出了“全球教育”的理念,并將其定義為“培養多元文化共存、人與人相互依存的地球社會的公民所必需的素質的教育”。

(一)提倡“多語主義”

蘇·賴特(Sue Wright)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西方現代國家的形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語言”的模式,試圖在“國家、民族、語言”之間畫上等號。*[英]蘇·賴特:《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從民族主義到全球化》,陳新仁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26~35頁。這種“單語主義”理念,也影響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新獨立的亞非拉國家,甚至東歐巨變之后在前蘇聯地區、前南斯拉夫地區新獨立(或新成立)的許多國家,也都奉行或奉行過單語主義,引發了不少語言矛盾。

筆者曾通過考察多個時代多個國家的語言生活狀況,不僅發現單語主義事實上從未得到很好的貫徹,而且還激發了一系列的矛盾沖突,甚至是流血事件,嚴重者造成國家分裂,如巴基斯坦。*李宇明:《由單語主義走向多語主義》,載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編《語言學研究》(第19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更重要的是,單語主義不符合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潮流,對弱勢文化、少數群體語言的排斥壓制,會導致許多語言的瀕危,因而也帶來一些文化的瀕危甚至消失。國際上,語言理念的發展趨勢是摒棄“單語主義”,走向“多語主義”。

多語主義理念有利于對公民進行多語教育。在中國,少數民族學生從小掌握自己的母語,入學后學習普通話這一國家通用語言,或是進行母語和普通話的“雙語學習”,繼而再學習外語,得到的是“三語教育”。漢民族學生從小習得自己的方言,入學后學習普通話這一漢民族共同語,之后開始學習外語。方言與普通話為“雙言”,漢語加外語為“雙語”。南方方言與普通話有較大的語言距離,學習起來也有較多的語言困難,故而“雙言雙語”教育也可以看作“準三語教育”。如果大學畢業繼續讀研究生,按照教育制度的要求,還要學習第二外語,形成“四語教育”。如此說來,中國雖然某些人、某些部門的語言理念可能是單語主義的,但是全民的教育實踐已經是多語主義的,一般公民接受的是三語或準三語教育,社會精英要接受四語教育。

中國有今日改革開放的大好局面,中國改革開放之后能如此快捷地走向世界,與多語教育的實踐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邁克爾·拜拉姆指出:“歐共體作為一個政治實體……早在十年前制定了一項政策,所有成員國應當學習三種語言:他們自己的民族語言和另外兩種歐共體的外語。”*[英]邁克爾·拜拉姆:《從外語教育到跨文化公民教育》,韓慧、余衛華、施麒麟譯,外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8頁。三語教育也是亞洲、非洲、拉美等許多國家正在實踐或提倡的語言教育模式。

不過,中國的多語教育還有若干需要改進的方面,如:外語教育目標還沒有從“通過學習外語理解偉大文明的高雅文化”向“能夠用語言和外國人進行日常交流”轉變*[英]邁克爾·拜拉姆:《從外語教育到跨文化公民教育》,韓慧、余衛華、施麒麟譯,外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4頁。;英語之外的語種教育明顯不足,且普遍開始較晚,特別是中學的外語教育應當多樣化;大學外語教育需要改革,應由語言技能教育和語言文學專業向“語言—文化”的方向擴展;漢語方言的教育傳承問題,看法不一,亟待研究,通過“校本課程”進行方言文化教育,也許是可行之策;中小學是否應再加強一些傳統文化教育,其中包括繁體字教育;民族地區的“雙語教育”,需要穩妥處理好民族語言和國家通用語言二者的關系,特別是二者同為教學媒介語的關系;在語言教育和國家語言政策理念上,應確立多語主義理念,以保證多語教育的實施。

(二)重視“譯”的能力培養

翻譯,《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的解釋是:“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也指方言與民族共同語、方言與方言、古代語與現代語之間的一種用另一種表達)……”*《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357頁。這一解釋顯然比一般人對“翻譯”的理解寬泛而更符合實際。

一般人所理解的翻譯,主要指語言之間的翻譯,甚至主要是外語翻譯。閱讀古代文獻,民族之間的交流,與不同方言區的人交流,甚至與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對話*據新華社鄭州2016年9月14日專電(記者甘泉),政府機關出臺的政策文件,往往因表述嚴謹讓群眾覺得“高冷”、不易懂。河南省日前要求,政府機關出臺的“紅頭文件”要配套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即將“官話”翻譯成“白話”,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把群眾關心的事情講清楚。河南省的這一要求,說明方言與普通話、口語與書面語之間確有“譯”的問題。,都具有跨文化(包括亞文化)交際的性質。進而言之,今天也不能把“翻譯”僅僅理解為把一種語言文字譯成另一種語言文字,或者是譯成另一種方言,其本質不僅是“ 語言表達”,更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

如果把翻譯理解為“跨文化交際”,翻譯顯然就不再是少數人所從事的職業,而應成為語文教育的“七維度”之一,成為當今公民的素質。*李宇明:《語文教育的七個維度》,《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年第12期(上)。在我國,中學沒有專門的翻譯課程,只在外語課、文言文課上有一些翻譯指導;到了大學的外語系才設翻譯課程。顯然,社會對翻譯的認識還在“語言距離”的層面,而今需要從“語言距離”層面發展到“文化距離”層面,需要從外語教育、古漢語教育層面發展到語言教育學層面,發展到文化學的認識層面。也就是說,應把“翻譯”從語言翻譯人才的培養擴展到全民的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上。廣義的翻譯能力的培養,在基礎教育階段應是語文課、外語課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其他課程應當關注的課題,也是其他學段應當關注的課題。

廣義的“譯”的能力的培養,當然需要培養公民的多語能力、多文化知識和包容的文化態度,但更要重視文化的體驗。就某種意義而言,文化不是知識而是社會生活,對文化的深入理解最終需要深入到文化的社團中,而不是停留在書本上。在多元文化高度匯聚的當下,文化體驗的條件較易實現,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文化體驗的重要性。

(三)深植本土文化之根

在文化多元化的時代,加強公民的本土文化教育、深植本土文化之根,是十分重要的文化工程。國際社會提出維護文化多元化,其本質精神就是要使現存的人類各種文化能夠保持下來,不至于瀕危泯滅。深植本土文化之根,正是對文化多元化的呼應,是在多元文化間穿行的最重要的行囊。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光輝燦爛,但是中國近代由于長期淪落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在國際上幾乎失去了話語權。今日之中國擁有了某些與世界平等對話的資格,但是國際話語權仍然不大,西方文化和西方話語體系仍然占據優勢。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西方優勢”不是在減弱,而是在加速擴大。在這樣的世界文化時局面前,要讓國人在多元文化間穿行,必須深植本土文化之根,否則就會出現“文化迷失”,出現文化認同上的“遷移”。

深植文化之根,不能依賴“文化灌輸”,而要依靠文化自信,其根本措施還是要使中華文化發展起來,強大起來。整合優化中華文化,需在保存、保護好少數民族文化、漢語方言文化、歷史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本土各文化之精華,擴大中華共同文化的內容和影響力。同時還要“文化開放”,吸收人類各種優秀文化,還要特別鼓勵在新生活中創造新文化,特別是尊重網民的文化創造力,利用互聯網創造新文化。本土文化強大了,可以增加文化自信,可以在不同文化間自由穿行而不至于迷失,可以在穿行中自覺帶著文化走出去,擴大本土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四、結 語

全球化是當前不可阻擋的滔滔洪流。經濟一體化是全球化的原動力,也是全球化最為重要的表現。但經濟一體化帶來的不僅是經濟的全球化,而是經濟活動的全球化,是與經濟活動相關的法律、社會組織、國際關系、人類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的全球化。“俄羅斯套娃”般的人口移動,交通、通信、互聯網等的快速發展,迅速延伸了人類社會的交往半徑和見聞半徑,助長了全球化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規模。

全球化逐漸使世界變平,國界和文化邊界的藩籬愈來愈低矮稀疏。不同文化通過地理性匯聚和信息性匯聚等方式,急遽匯聚起來。人們的文化意識在文化匯聚中逐漸明顯起來,文化問題逐漸沉重起來,文化的“自然沖突”和“人為沖突”頻頻發生。維護文化多樣性的“多元文化主義”,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對文化集聚、文化沖突而形成的文化自覺意識。文化多元化已成為全球化在文化領域的逆向物和伴生物,其實也可以看作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特征。

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要求現代人必須具有全球意識和正確的文化觀,具有在多元文化間穿行的能力。這種觀念和能力,包括多語能力、多元文化知識、包容的文化態度以及文化整合力等等。而要培養這樣的跨文化人才,最為主要的是:第一,要提倡“多語主義”,實行三語教育或四語教育;第二,要重視“譯”的能力培養,這“譯”當然是廣義的,包括“語言距離”意義上的譯和“文化距離”意義上的譯,其實就是跨文化的交際能力;第三,深植本土文化之根,以防止在多元文化中出現“文化迷失”。“植根”不能依賴“文化灌輸”,根本之策在于整合優化本土文化,使中華文化發展起來,強大起來,為國人在不同文化間行走備上充實的行囊。

跨文化人才的培養,首先是教育工程。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育理念上都應有大的改革。語文課、外語課的改革是重點,但其他課程也需要配套跟進。而且,適應文化多元化的教育改革也不是哪個學段的事情,各個學段都需要課程的改進和教育理念的改進。跨文化人才的培養,當然更是社會工程,不僅需要社會的配合,而且也反映著對未來人和未來社會的看法,亦即“未來社會”的理念。結而言之,跨文化人才的培養,要有三個維度的推進:第一,不僅是培養多語能力,更是培養多文化能力,由語言層面推進到文化層面;第二,不僅在課程,更在于理念,由專業教學層面推進到培養什么樣人的教育理念層面;第三,不僅在學校,更在于社會,由教育層面推進到“世界公民”的素養層面,推進到社會的語言理念、教育理念和文化理念的高度,推進到社會的文化包容力和中華文化的整合優化能力的高度。

最后需要提及的一個問題是,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地位亟待提高。我們深知,國家的發展需要強大的理科和工科,但是,哲學社會科學關系到民族的靈魂,關系到民族和國家的話語權和人民的文化自信。哲學社會科學需要有與自然科學界同等的榮譽待遇和經費投入,需要完善符合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律的考核激勵機制,革除一些管理上的弊端,諸如科研經費管理不盡合理、科研工作者的勞動和價值不能得到合理體現、科研考核重數量輕質量、“權威期刊專權”等等問題,進一步形成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培養、激勵、選拔和任用的良好機制,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話語權和跨文化人才的培養。

On the Issue of Cross-cultural Talents Cultivation under Globalization

LiYuming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China)

Globalization becomes a general trend in the world driven by economic integration. It impacts nation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which brings about cultural convergence as well as a variety of cultural conflicts. Confronted with such current cultural situation,people gradually develop conscious awareness of culture and eventually reach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preserving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worldwide tide of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UNESCOEU and lots of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re exploring the issue of cultivating cross-cultural talents and have come up with some educational concepts such as cosmopolite glob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In addition to multilingual capacity and cultural knowledge,it is also necessary for cross-cultural talents to have a culturally tolerant attitude and cultural integrating capacity. The cultivating of cross-cultural talents relies on establishing the multilingualism concept implementing the trilingual or quadrilingual educational system,attaching importance to fostering translation as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During the talent cultivation process,we also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indigenous cultures in case of cultural loss in pluralistic culture. The fundamental strategy for that lies in integrating and optimizing indigenous cultures,furthermore revitalizing the Chinese culture which can be used by those who walk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e end,the article proposes an issue on the urgency of enhancing the status of our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its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voic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cultivating of cross-cultural talents.

Globalization;Pluralistic Culture;Cross-cultural Talents;Multilingualism

10.19468/j.cnki.2096-1987.2016.03.001

李宇明,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國際中國語言學會會長,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研究會會長,《語言戰略研究》主編。主要研究語法學、理論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和語言規劃學。

猜你喜歡
全球化跨文化語言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超越文明沖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新舊全球化
英語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減速:全球化已失去動力 精讀
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藝術評論(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累積動態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全球化戰略必須因地制宜
IT時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18
我有我語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一区在线|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一级福利视频|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综合天天色| 亚洲精品你懂的| 亚洲天堂免费|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久草视频一区|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她的性爱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毛片久久久|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成人亚洲国产|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亚洲免费毛片| 9966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国产在线日本|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欧美啪啪网| 久久久久久久97|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草逼视频国产|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国产丝袜91|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亚洲人在线|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欧美在线伊人| www精品久久|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图区|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亚洲香蕉久久| 天堂亚洲网|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