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珍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
基于綠色湖南背景下“低碳智能”新城鎮建設路徑研究
曹 珍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
低碳智能城市建設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的客觀需要,又是落實建設“四個湖南”戰略部署的必然要求,把綠色湖南、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設要以城鄉規劃為龍頭,優化城市功能布局;以產業轉移為主線,提升低碳技術創新和科技水平,促進城市智能化發展;以綠色發展為契機,改善城市人居環境;以綠色文化為主題,營造低碳消費環境;以配套政策為保障,打造低碳發展合力。
低碳智能;綠色湖南;生態文明;綠色發展
新城鎮化是未來湖南經濟建設的新增長點,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和“綠色湖南”的主要載體。“集約、智能、綠色、低碳”是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八字方針,要求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低碳”與“智能”新城鎮建設正是符合中央八字方針的發展理念。當前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全面推進,城市環境問題日益嚴峻,能源資源過度消耗,低碳、智能城市逐漸成為我國城市發展的主攻方向。隨著城市環境的日益惡化和能源資源的過度。近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新城鎮建設,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先后頒布實施了“四化兩型”、“綠色湖南”、“彎道超車”等重要戰略決策,極大地提升了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實力和總體水平,為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堅實基礎。
一、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設的優勢條件,世界經濟在經歷了工業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智能化,這是人類社會對發展模式深刻反思的結果。低碳智能城市建設不僅是節能減排、發展低碳智能技術的重要載體,而且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必然要求。湖南作為中部崛起的省份之一,節能、降耗、減排、智能的低碳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低碳經濟的發展初見端倪。
(一)“兩型社會”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為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的核心是走綠色低碳智能的發展道路。總體來說,“兩型社會”建設以低排為特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強勁發展態勢,湘江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邁出了關鍵性的步伐,綠色低碳智能發展有了良好的開端。2012年長株潭城市群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4.5%,占全省同期生產總值比例近40%。近年來,長株潭城市群通過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倡導綠色消費、弘揚綠色文化,優化產業結構、消費模式和增長方式,徹底改變“高投資、高耗能、高污染”的發展模式,集中建設了大型商務、文化、會展設施,提升了岳麓山、昭山等沿江景區品質,使湘江沿岸成為長株潭城市群的“綠色軸心”,推動了長株潭地區以及周邊常德、益陽、岳陽、衡陽、婁底五個市區、乃至整個湖南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實現了社會、經濟、生態以及區域之間的共生發展,為湖南探索低碳智能城市建設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
(二)生態資源豐富和綠色發展為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設積累了實踐經驗,湘江是湖南的母親河,流域面積、人口和GDP分別約占全省的40%、60%和76%,在湖南省社會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湖南共有濕地面積5800多萬畝,能夠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在維護三湘四水生物多樣性和長江中下游生態安全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僅洞庭湖就能養活湖南20%的人口。湖南西北的武陵山脈和南部的南嶺山脈,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的兩條脊梁,保有了豐富的動植物物種,而洞庭湖和湘、資、沅、澧四水則孕育了眾多水生生物。山清水秀是自然對湖南的恩賜,也是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設的“綠色銀行”。據統計,湖南省森林覆蓋率達到57.13%,森林蓄積量達到4.16億立方米,湖南林業產業年產值超過千億元。此外,綠色發展是湖南實現科學跨越的必由之路。湖南先后頒布實施了《關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的決定》、《長株潭生態綠心保護條例》、《綠色湖南建設綱要》等綠色發展政策。
(三)節能減排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取得的成效為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設搭建了支撐平臺,節能減排是湖南低碳城市建設的最有效手段。“十一五”期間,湖南省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均超額完成國家減排任務,并結合省情實現了砷、鎘減排30%和25%。2011年,湖南省深化各項減排措施,組織實施污水處理廠脫氮、火電企業脫硫提標改造、脫硝等重點減排工程,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均完成削減目標,湘江40個省控水質監測斷面中,一至三類水質斷面占87.5%,比2007年提高5個百分點;干流鎘、砷濃度分別比2007年下降19%、45.2%。全省14市州所在地城市均實現空氣質量達標。長株潭城市群“綠心”面積約545平方公里,包括一批森林公園和水庫、9個自然保護區及風景名勝區,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株洲、攸縣等推行優化村莊環境、打造完美鄉村,全面推進城鎮、村莊道路、水系、庭院和山地綠化,加強水源保護、河渠治理與企業、礦區、生活污水處理,大力實施鄉村改水、改廁、改圈工程,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四)世界低碳智能城市建設的成功范例為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設提供了參考借鑒,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都在以城市為單元探索發展低碳經濟的新路子,出臺了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低碳發展的戰略和政策。2009年哥本哈根市政府在世界氣候大會上提出了一個應對氣候變化的計劃目標,即哥本哈根要在2025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零碳”排放城市。在歐盟的一些村莊里,張貼著“隨意亂倒垃圾是犯罪,此類行為將記錄在案”的告示,地方政府如果不能為農村社區居民提供垃圾收集的服務或不按分區規劃管理新住宅的開發,也將受到農村社區居民的起訴。日本對生活垃圾實施嚴格的精細化管理。加拿大規定以森林為目的地的旅游部門,必須在其門票收入內提取一定比例補償費給育林部門。歐盟推行二氧化碳稅。美國紐約市與河流上游流域就清潔供水進行交易和補償。在我國,國務院出臺了有關加快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為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設供了實踐指導。杭州、上海、北京、保定、無錫、廈門、青島、深圳等地都加入低碳智能城市建設的行列,為湖南低碳
智能城市建設積累了不少實踐經驗。
二、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設的基本路徑,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許多國家的重要戰略決策,建設低碳智能城市已成為我國未來城市發展的主攻方向。面對城市環境污染、人口爆炸、車輛擁擠、資源能源消耗過大,城市居民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愿望更為迫切。因而,低碳智能城市建設恰好契合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設要大力加強低碳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技對產業升級、節能降耗的支撐能力,著重在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生產、低碳消費、智能交通、智能通訊、智能建筑等多方面下大力氣。
(一)以制定低碳智能規劃為龍頭,強化湖南低碳智能管理開展低碳智能城市建設首先要堅持高起點規劃,立足湖南實際,充分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將低碳經濟發展目標列入國民經濟與社會中長期發展規劃,細化低碳智能城市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工作目標、任務和重點,將節能減排真正擺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首要地位,降低高碳產業的發展速度,提高低碳產業的發展量。其次,盡快出臺低碳智能城市建設的政策扶持,以《湖南省低碳經濟發展綱要》、《湖南省低碳經濟發展行動計劃》、《湖南省低碳城市建設綱要》為依托,加快制定湖南低碳發展規劃與行動方案,指導低碳經濟發展和低碳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市州低碳城市建設規劃與相關規劃之間的有效銜接,充分發揮政府在低碳智能城市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建立多部門參與的決策協調機制和全社會廣泛參與的行動機制。其三,全面落實《綠色湖南建設綱要》、《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保護》、《洞庭湖生態經濟圈建設》、《湖南省城鄉環境同治》等專項規劃,改善居民住宅和公共空間布局,美化城鄉人居環境,著力發揮長沙、株洲等城市龍頭帶動作用,加快發展縣城和縣級城市,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鎮協調發展。
(二)以促進產業轉移為主線,加快低碳智能技術創新,圍繞低碳產業、智能科技轉型升級,湖南要在第一產業發展上抓住當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低碳技術、智能技術革命帶來的發展機遇,大力推進農業低碳智能技術產品的研發和利用,重點發展復合農林業技術、有機農業技術、生物農業技術等;在第二產業發展上,大力發展風力發技術、水電技術、太陽能應用技術及環保產業、光伏產業、清潔能源、綠色裝備制造業等;在第三產業上,發展現代服務業、低碳物流、低碳金融、低碳科技咨詢、科技信息、低碳術服務、金融、保險、物流、會展、服務外包、創意設計、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引導低消耗、高產出、無污染及對交通、環境高度敏感的高端產業進入湖南,重點發展生態旅游、園藝博覽、休閑度假、娛樂等城市產業。積極發展核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產業,鼓勵農村節能減排與生物質能利用轉化,打造新能源產業完整產業鏈。發展生態農業,推廣種養結合、低碳循環經濟骨干企業、示范園區和基地建設,以長株潭城市群為重點,加快建好汨羅、永興、清水塘等6個國家級和24個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建成15個具有特色的低碳智能經濟工業園區。把生態產業和低碳智能產業作為新的技術制高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落后產能。對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化工、林紙加工等高耗能行業引入低碳準入制度。加快長沙、株洲、湘潭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打造成中部乃至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和現代化生態城市群。湘南地區要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和現代農業等,加快優勢產業的“兩型化”改造。大湘西扶貧開發區要以“兩型化”要求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重點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業。
(三)以推進綠色發展為契機,美化城市人居環境森林是城市之“肺”,在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設中具有吐故納新功能。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設要充分發揮森林、濕地的固碳、吸碳、儲碳等間接減排作用,以洞庭湖為中心,以武陵-雪峰、南嶺、羅霄-幕阜山脈為構架,以湘、資、沅、澧水系為脈絡努力打造“一湖三山四水”生態安全屏障。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推進退耕還林、封山育林、長(珠)江防護林、石漠化治理、跡地更新、水土保護、礦山植被修復等生態工程,不斷擴大森林面積。禁止對世界自然遺產、國際重要濕地、文化遺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植物園以及長株潭“綠心”進行城鎮化、工業化開發。推進節能減排,突出抓好湘江流域綜合治理、洞庭湖生態經濟圈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抓好長株潭等重點區域的環境綜合治理。擴大林地種植面積,及時撫育和更新天然林和人工林。加強林業管理,嚴格森林采伐計劃、采伐量、采伐方式與采伐審批手續,分期分地區提高森林覆蓋率。將農田防護林、水土保持林、固沙林、道路防護林等改造成風景林,在生態配置上要以鄉土樹種為主-實行以喬木為主,合理配置喬灌木。
(四)以弘揚低碳智能文化為主題,營造低碳智能消費環境盡快制定湖南居民低碳智能消費實施標準,實施湖南低碳智能消費品品牌戰略,構建以“政府、市場、社會”相結合的低碳智能管理體系。強化政府在低碳智能消費中的示范作用,加強對公款消費行為的跟蹤監督。制定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標準,對企業實行相應的獎懲措施,發布產業規劃目錄,推行“綠色采購”制度。建立完善產業項目準入機制、落后產業有序退出機制,扎實抓好差別化電價、階梯水價以及污染自愿使用權交易、排污權交易等重要改革試點。新建企業要與政府簽訂合同,規定每年碳排放量的最大值,已建企業要對碳排放量和減排目標進行量化。建立企業參與的激勵約束機制,推行企業節能減排自愿協議制度和稅收獎懲制度等。積極開展低碳智能家庭、低碳智能社區、低碳智能學校、低碳智能機關、低碳智能園區等各種試點工作,引導居民形成健康向上的低碳消費習慣。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在公共交通、政務、商務領域推廣使用節能、低排量車輛和新能源汽車。推行環保車輛補助金制度,嚴格限制生產、使用大排量汽車,必要時讓大排量汽車車主在經濟上承擔更多的節能減排義務引導居民低碳環保出行。通過節能補貼等方式鼓勵居民選擇公共交通、非機動車交通工具出行。城市建設要預留更多的休閑和出行空間,建造地下停車場或車位、車庫,確保居民低碳出行安全。
[1]張萍:《長株潭城市群發展報告(201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
[2]李建軍:《承接產業轉移與湖南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問題研究》,《湖南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
[3]梁志峰:《2012年湖南兩型社會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
[4]梁志峰:《2012年湖南產業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
湖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課題:綠色湖南建設背景下“低碳智能”新城鎮化建設研究(2015ZK3068)的階段性成果。